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

2021-01-31 01:37孟宪超
数字传媒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守护人历史文物国家宝藏

孟宪超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与发展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国家宝藏》是央视继《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又一力作。《国家宝藏》的总导演、总制片人于蕾将它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以往以文物为主题的电视节目《鉴宝》《国宝档案》等,有的是探寻大众收藏品,现场进行专家鉴定、知识讲授、价格竞猜,通过收藏品传播文化知识,挖掘历史文化,提高观众艺术鉴赏水平;有的是以国宝级文物为对象,通过主持人介绍、多维度展示等方式,对文物及背后故事进行详细介绍。《国家宝藏》却独辟蹊径,对文物进行多元化演绎与全面系统的介绍,在“前世传奇”+“今生故事”的生动叙事中,让观众找到文物与文物衍生流变的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讲述,让文物“活”起来。过去,大众大多只能在展览会或博物馆中透过静态展示柜去欣赏文物,通过文字标签或讲解员讲解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但是对文物如何产生、如何被发现、如何流转、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却知之甚少,观众只能获得碎片化的感受和浅表化的印象。近年来,大众对于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宝藏》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内核、以艺术形式的创新为外壳,试图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一、“前世传奇”+“今生故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讲述

《国家宝藏》为每一件历史文物设置国宝守护人,演员为前世守护人,相关工作者为今生守护人,以访谈和戏剧两种表现形式串联起文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挖掘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型,以历史文物为载体,诠释中华文化。

(一)“前世传奇”的戏剧化演绎

《国家宝藏》没有采取旁白解说和专家讲解的方式介绍文物,节目在基于史料记载的前提下进行改编,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国宝”产生或流转的历史背景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在介绍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时,根据上世纪30年代以来,浙江考古的研究成果,合理虚构了人物“瑶”,呈现了一个为信仰而生,有着执着追求而又敢于牺牲的人物。在越王勾践剑的前世演绎中,段奕宏化身为“剑灵”,从另一角度带领观众重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观众再次体验历史上的乱世春秋。

为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节目在舞台设计上也别具匠心,应用了LED显示技术、3D全息幻影成像技术,再加上精心设计的灯光,使整个舞台具有浓重的现代科技感与历史厚重感。在国宝妇好尊的“前世传奇”中,祭祀台和古战场的画面色调浓厚、场面逼真;在良渚故事中,舞台与屏幕完美统一,呈现出万家灯火与涛涛洪水的宏大场景;在《千里江山图》的展示中,大屏幕上的画作形象逼真、色彩艳丽,仿佛真的置身于山水之间。富有张力的舞台设计与明星们的精彩演绎,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吸引观众投入其中,更好的了解历史文物与传统文化。

(二)“今生故事”的纪实性讲述

《国家宝藏》邀请了与历史文物息息相关的工作者作为“国宝”今生守护人,他们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却都与文物有着独特的渊源,有人参与了文物的挖掘工作,有人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有人在动荡年代保护了文物,也有人在文物归国的漫长道路上做出过巨大贡献。在这些今生守护人的讲述中,观众了解了更多关于文物的故事,也了解了他们的工作与努力,给“前世传奇”故事提供了现实支撑。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今生守护人是林安,他花费五年时间重走长沙窑的海上丝绸之路,追寻长沙窑的历史足迹。林安将在国外出土的长沙窑带到现场,并讲述了长沙窑创造的价值与辉煌,展现了自己对历史文物的热爱。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石鼓的今生守护人是梁金生,他是一名故宫博物院普通的工作人员,在现场他讲述了祖父和父亲护送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展现了为守护文物、传承文化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历史文物的今生故事中,处处传达出普通生命个体与“国宝”的不解奇缘,每一名中华儿女都有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

《国家宝藏》对文物的聚焦没有局限在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也关注发挥文物的当代价值。云纹铜禁的今生守护人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铸造员,他们用云纹铜禁的传统工艺制作涡轮叶片,并成功的安装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飞机上。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的今生守护人是丁承运,他凭借丰厚的经验给千年古琴上丝弦并进行演奏,发挥古琴声音的魅力,浙江省博物馆也通过“武林雅韵”古琴音乐会、唐宋古琴大展及小剧场等多种形式发挥古琴的当代价值。

如果说以戏剧形式展示历史文物的“前世传奇”是为观众合理创造的想象世界,那么通过访谈介绍文物故事的“今生故事”讲述就是正在发生的人和事组成的真实世界。纪实访谈是更强劲有力的语言,带给观众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二、仪式化+趣味性:庄重而不失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类节目如果一味的追求娱乐性,容易忽略节目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国家宝藏》充分的运用了仪式感,以较为严肃的表现形式展现对历史文物与中华文化的尊敬,为避免过强的仪式感会造成曲高和寡的结果,节目用创新性的艺术表现方式找到仪式感与趣味性之间的平衡点,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仪式化传播,凝聚精神力量

传播仪式观认为,在仪式视角下,传播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被传播内容所营造的共同的身份聚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国家宝藏》充分运用了仪式化的表达方式,如颁发守护人印信、宣读守护人誓言,引发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达到激发情感、强化认同的传播效果。每一位国宝守护人都会首先将国宝印信放在环形高台的中央,并随着灯光的聚焦缓缓走入舞台中央,随后进行庄重的介绍。而国宝守护人宣誓这一环节将仪式感推向高潮,给每一件国宝演绎及讲述画上圆满的句号,整个过程庄重而严肃,让守护人与观众在神圣的仪式下接受文化传承。

除了颁发印信、进行宣誓等环节,节目邀请了九大博物馆的馆长,在“前世传奇”演绎结束后,对该历史文物提供专业性的点评,介绍其历史文化背景,增加了整个节目水准的专业性。此外,节目的灯光设计、背景音乐的设计,都与节目的每一个环节搭配的天衣无缝,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庄重的舞台。最终利用符号、语言、画面等元素完成了文化理念与核心价值的传播。

(二)趣味性表达,提升节目效果

文化类的节目如果缺乏趣味性,难免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难以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传统的以历史文物为表现对象的文化类节目多采用专家点评、现场估价、支持人介绍等方式,不能更好的吸引受众的眼球。特别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观众更加乐于接受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节省时间与精力。《国家宝藏》在注重仪式化传播的同时,也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节目设置多个环节,以多维叙事空间无缝衔接的方式完整讲述文物故事,如主持人出场、守护人寻宝、戏剧演绎、访谈讲述、守护人宣誓等,碎片化的环节设置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戏剧演绎这种视觉化的处理方式能更好的吸引观众。如果说“今生故事”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讲述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故事,那么节目设置的“前世传奇”演绎环节则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在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充分想象,带给观众“好看”的文物故事,将枯燥的介绍转化为生动的演绎,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前世传奇”的演绎经过了节目组的精心设计,剧情和话语表现方式生动有趣,甚至将文物拟人化,赋予国宝以“灵魂”。皿方的“前世传奇”中,黄渤与王嘉分别作为器身和器盖,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国宝归国前的漫长流转过程。越王勾践剑的“前世传奇”中,段奕宏化身为“剑灵”,再次呈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长信宫灯“前世传奇”中,长信宫灯化身为年轻貌美的小宫女,以“灯”的视角见证了汉代的发展历程与窦太后的一生。赋予文物以生命,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更加生动性的传递历史故事,让文物“活”了起来。

在节目中,主持人开场说“我们是一档年轻的节目,也只有上下五千年”,幽默风趣又透出深深的自豪感。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也生动活泼,给节目塑造了轻松的氛围,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节目在开场设置悬念,以真人秀的形式跟随国宝守护人去博物馆寻找要守护的国宝,设置悬念,慢慢引出历史文物。除此之外,节目的舞台设计与背景音乐既有古典韵味,又有现代美感,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视听享受,如在专家及国宝守护人向观众介绍文物的时候,三维画面悬浮在半空中,达到立体化展现文物细节的效果,更好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既庄重严肃又不失趣味性是所有文化类节目要追求的效果,《国家宝藏》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三、文化传播+交流互动:在互动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大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高涨,《国家宝藏》将节目定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大众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承担起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同时,节目没有单纯注重文化的单向传播,而通过全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积极互动,拉近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一)承担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

历史文物的产生与流传源于文化,而后又反哺于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是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是文化延续的象征、民族发展的证据,而不单单作为收藏和欣赏使用。《国家宝藏》中的很多历史文物都是古代用来举行祭祀、宴飨、征伐等活动的器物,如皿方、妇好尊、良渚玉琮、云纹铜禁等,通过这些历史文物,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社会文明制度与精神特质。云梦睡虎地秦简见证了流传几千年的法治精神;曾侯乙编钟反映了当时的礼乐之治;长沙窑反映了大唐盛世中国文化已经传递到世界各地。《国家宝藏》以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国宝”介绍给观众,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了解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这是节目的最终目的。

《国家宝藏》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也关照个人情感。文物的“今生守护人”都是与文物保护工作息息相关的普通人,他们对文物保护做出很大的贡献甚至牺牲,对文物投注了深深的情感,节目并未只聚焦宏观精神,也关注微观人物。石鼓守护人梁金生老先生讲述梁家五代人世代守护石鼓的故事,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奉献精神。

(二)实现多平台的交流互动

《国家宝藏》从第一季开始就设置了投票环节,观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参与其中,选出每个博物馆三件文物中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文物。同时,得票最高的九件文物将会在线下博物馆进行特别展览。从投票到结果产生,观众全程参与其中,让观众产生陪伴感,对了解历史文物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线下渠道的延伸也是观众对传统文化认知渠道的延伸,是强化传播的手段。第二季开始,节目推出微信小程序国宝展示平台,观众扫一扫屏幕上的二维码便可以在手机上看到该文物的信息和样貌,是节目在互动形式上的进一步探索。

除此之外,《国家宝藏》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行观看,选择将节目投放在年轻用户群体数量最多的哔哩哔哩网站上。节目总导演还在网站视频区留言,向观众讲述节目制作过程和节目播出后的心情,观众也可以通过哔哩哔哩网站上的弹幕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多平台的互动,主题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受众的表达需求得到满足,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国家宝藏》把握住了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对文物进行展示、对文化进行传播,真正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唤起了观众对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感,激发了观众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承担起了媒体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猜你喜欢
守护人历史文物国家宝藏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金龟子 快乐童年守护人
青山守护人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高考历史文物试题的突破策略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