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乐昌市乐城第一小学 谭丽华
音乐作为人类共通的艺术,不仅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有着深厚的德育价值。《礼记·乐记》中载有“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音乐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相比于一般的德育而言,其效果更加显著,这和音乐的审美属性有着很大的关联。一般的德育诉诸于人的理性,以说教的方式来灌输德育的内容,音乐则不然,它诉诸于人的感情,以情感的激发来激励听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效果更佳,也更持久。在音乐教学,特别是在音乐赏析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内容,不仅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客观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孟子·万章下》载:“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将其归纳为“知人论世”四个字,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金科玉律。这四个字对音乐赏析而言,同样有着非常突出的价值。任何歌曲的诞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创作、修改、表演、传承,都是在特定时代中完成的,同时也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因而,背景分析就成为音乐赏析的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路径。
以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红梅赞》的赏析为例,这首歌是一首歌谣体唱段,入选100 首爱国歌曲。然而,从歌词来看,纯粹是描绘红梅不畏严寒,向阳开放的姿态,并没有体现出爱国元素。此时,教师需要结合《红梅赞》创作的历史背景,在背景分析中传递出《红梅赞》的爱国情怀。《红梅赞》创作于1964 年,是歌剧《江姐》的插曲,里面的红梅寄托着江姐的形象,红梅赞实际上也就是江姐赞。江姐是红色经典《红岩》中的重要人物,她身上的精神正是《红梅赞》中“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真实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歌曲的内涵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乐音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的,与小学生直观形象化的认知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在赏析中难以真正把握乐曲的内涵与精神。因而在引导学生赏析音乐时,教师可以采用贴近乐曲实际的情景创设方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赏析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在音乐赏析中有效渗透德育。
以六年级上册《美丽草原我的家》赏析为例,这是一首蒙古族歌曲,反映了我国蒙古地区迷人的景象,旋律欢快豪放,歌词优美动人。对此,笔者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搜集下载蒙古草原的图片,如草原丰茂、绿水长流、骏马奔驰、少年放牧、少女舞蹈的场景,制作成PPT 的形式,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展示PPT 的内容,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当学生随着画面中的雄鹰翱翔于蒙古大草原时,他们心中涌起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憧憬与热爱之情。
音乐课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鉴赏与歌唱是音乐教育的双翼,两个部分在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欣赏、审美创造中均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在德育中也是如此。音乐活动是以音乐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合唱活动、歌舞表演活动、音乐剧活动等,都是音乐活动的常见形态。音乐活动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对德育渗透而言,也有着不错的作用。
以六年级下册的《黄河大合唱》赏析教学为例,这是一部气势磅礴,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欣赏《黄河船夫曲》时,笔者带领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模仿船夫奋力划桨的动作,体会逆流而上的拼搏精神以及登上河岸的胜利情绪;赏析《河边对口曲》时,笔者指导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对曲中的内容进行表演,感同身受地体会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等。通过在赏析中参与以上活动,学生更好地感受了音乐中的革命豪情,在活动体验中深化了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音乐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伦理价值,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做好德育渗透的工作,使音乐成为学生道德完善与全面发展的重要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