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门市第一中学 许文艳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完成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落地。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里既明确了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品味等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也强调了达成这些目标的方式途径,即在具体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学生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情境导向,来指导学生参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实践与积累。
审美鉴赏的起点是感知,而经典文本中语言、形象、思想情感以及艺术特征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审美对象。教学过程首先便要促成学生对于审美对象的体验、感知。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所指出的“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我们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让学生进入具体“文本”,从而发展相应的审美感知力。这里的“问题情境”,区别于教学中的随机提问,要强调的是在具体交互性、异质性或典型性的客观情境中的“问题激发”。
如教师在组织阅读《情真意切释猜嫌》一文时,可以设置具体的情境如下:黛玉犯嗽疾,宝钗与宝玉先后来探病,二人探问病情的方式和语气,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请结合以下内容进行对比阅读,说一说你感受到了宝钗与宝玉怎样的形象特点。
对比片段1:宝钗说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对比片段2: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此处的问题情境,提示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语气和方式的差异:宝钗先是陈述事实,接着连用一个反问、一个设问提出了建议,表现出的是一种长辈式的姿态。而宝玉的探问方式则是由几个急促询问与细致观察而呈现的,一连三个问句,直奔黛玉病症的生活常态体验,是一种直接贴身的关心。通过比对感知,学生对于形象的体认更为细腻,进而获得的审美体验也更为真切。
立足于教材经典,借助问题情境的驱动,学生能“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审美情趣或品位的确认,就应该在丰富、多元的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鉴赏与评价。笔者在实践中,尝试引入课外资源,在搭好脚手架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审美鉴赏活动——“阅读批注”。
关于“批注式阅读”的提出由来已久,从相关理论的梳理来看,阅读批注的分类、角度、方法繁多,其中联想式、感悟式、阐释式、鉴赏式等批注方式,立足于语言建构和运用,借由学生自主的写作思维活动,进入文本的审美情境,都不失为审美鉴赏与评价的有效路径。
教材之外的大量语言资源,只要加以甄别、整合,其实都可为审美鉴赏活动所用。老师要批注示范,一方面提示学生聚焦不同类型的文本,强化相应的批注“点”,如批注散文时,关注重要词句、表现手法、情感内涵等等;批注小说,则关注其中的情节、形象、场景、主题等等内容。另一方面也提示着学生选择不同批注方式(不拘泥于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审美思维。如联想式批注,是学生基于文本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在此产生思维、情感活动;感悟式批注,即学生对文本中有所触动的地方,即时记录下悲喜爱憎等情感性体验;鉴赏式批注,则是综合从文本的内容、语言、写法、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读,形成独立自主的审美鉴赏与评价。这些批注式的主体阅读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语文审美能力、审美品位的主动建构过程。
审美活动的标的,不仅仅是体验、感知、鉴赏和评价,还要实现“美的表达与创造”。因此,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需要外化为一种独立的表现与创造。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在完成了审美感知和鉴赏之后,引入生活情境进行迁移,指导学生参与审美表现与创造。以《故都的秋》教学实践为例:整体思路上,先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故都的秋景,让学生积累相关的审美经验,提炼审美表现技法;接着,借助一定的课外延伸,丰富学生审美视野,强化技法;然后,通过相似生活场景的写作任务,将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方法储备调动起来,进而完成审美表现与创造。
课内文本:《故都的秋》第三段。
课外素材:“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砂子。在等待秤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出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林海音《秋的气味》)
场景描写的一般角度:观察的角度、感官的角度、色彩搭配的角度、点面结合的角度;及修辞、炼字、细节等其他审美表现手法。
1.写作任务
请在下列生活场景中选择一个,仿照上述文字,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感情,写一个片段(80 字左右)。
①水果市场/菜市场/美食街
②粤式早茶店/家庭聚餐桌上
③树园/花园/果园
2.学生成果展示如下:
晶莹剔透的桂花糕,腆着圆肚在白瓷碟上打颤儿;凉皮上淋的辣油红艳亮闪,手打肉丸汁足得似把薄皮冲破;还有一碗滚烫的粥哩,白润的糯米软得可不嚼而咽,再撒上几星翠俏的葱,几颗金娇的酥炸花生米。往粥里按泡半根油条,一夹一捞,软热滋美。架上吊着的烧鹅脂肉肥得流油,表皮焦脆香甜,泛着亮闪闪的油光,冒着香喷喷的热气;蜜汁叉烧肉筋嚼劲上佳,白韧韧的与粉的嫩肉相间,在师傅手下被剁出了花儿,甜滋滋的蜜油四下溅开着,稠稠的暖香绕在鼻间。
3.评价小结
从学生整体上的写作过程及呈现来看,由于写作“场景”基于生活经验,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与此同时,结合课内外阅读的“写法”迁移,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在展示片段中,学生聚焦在“美食街”上,综合运用了色彩搭配,感官调配,以及修辞、炼字等手法,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能力。总体上来说,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写作中,迁移审美经验和能力,最终外化了学生在语言、形象、情感、意境等方面的审美表现与创造,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发展,还有自我思维、情感、品性发展的愉悦。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审美鉴赏与创造,也应当是推动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的重要一环。上述基于情境化审美的教学实践,也只是一种探索。需要指出的是,整个审美鉴赏教学活动中,审美体验-感知、审美鉴赏-评价、审美表现-创造之间并无天然界限,而是相互交织的,只是为了便于突出重点,在情境创设时有所侧重。此外,整个活动中当然也不仅仅是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其间也参与了“语言运用与建构”,体现了形象、直觉、创造等“思维发展与提升”,渗透着“文化传承与理解”,继而趋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