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仙去书犹存
——曾祥芹先生语文教育学、文章学、汉文阅读学建树探微

2021-01-30 12:09:35甘其勋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章语文

甘其勋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郑州 450016)

2021年3月21日曾祥芹先生仙逝,享年86岁。我用嵌入了“曾祥芹”三字的挽词和挽联表达了自己的哀思。挽词是“曾仁智勇”四字,挽联是:“力率精锐,三域攻坚,硕果累累,书香飘四海;将升天国,八面呈祥,芹献篇篇,文章传五洲。”

不禁想起曾祥芹、刘苏义《历代读书诗》中引述的陆游《读书》诗:“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后之视今犹视古,吾书未泯要有取。贾生痛哭汉文时,至今读之有余悲。魏征嘻笑封德彝,生亦岂责绛灌知。穷秋风雨卧孤馆,万事悠悠百年短。垂死功成亦未晚,安知无人叹微管。”

陆游认为,人去书存,要珍惜生命,垂死功成亦未为晚。他这种鞠躬尽瘁、奋斗至死的人文精神,被祥芹先生发扬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因此,我化用“智者仙去书犹存”,作为本文的大标题。对于他勤勉教书、勤苦治学的人生,我认为可用中国儒家的“仁”“智”“勇”三种精神来加以形容和概括。

首先,说说作为“仁者”的祥芹先生。2010年10月16日,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三家联合,在河南师大举行“曾祥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国内外200多位学者与会,赞誉其为“语文教育的拓荒牛”,“三栖著名学者”,“一语双文”新语文观的创立者、“实用文章学”的领军人和“汉文阅读学”的奠基者。40年来,全国各地三个学科数百位长幼有别、学有专攻、性格各异的研究者,聚集在先生周围,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祥芹先生若没有诚恳谦逊、兼容并包、广纳异见、择善而从的博大胸怀,不可能团结这么多有志、有识之士。

第二,说说作为“智者”的祥芹先生。他一生独立专著有8本、主编著作有23本、合作主编有7本,计出版论著38种,达1300多万字。纵观代表作《曾祥芹文选》等,主编多于独著。但我深知,先生主编的每一本专著,绝非挂名应景,而是从宏观策划、整体构思、设计纲目、行文斟酌,到修改润色、审核定稿,无不亲历亲为,一一躬行,都是呕心沥血,一字不苟的。若非有大智慧,怎能驾驭如此内容浩繁、博大精深的学科群?

第三,要说说作为“勇者”的祥芹先生。1983年春,他左肾患癌在北大一附院做了切除手术。此后他开始“以学术成果去赢得生命,让生命在治学中得到延伸”的“新长征”。他生前曾多次住院,右手颤抖不能握筷执笔,他就练习左书;1998年以后又学习使用电脑,击键写作。2004年在几近失明时,仍以病残之身撰写《文章知识新视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祥芹先生何止是衣带渐宽,心力交瘁?他是学术研究的“拼命三郎”,矢志不渝,“虽九死其犹未悔”。他曾当面向我历数其九死一生的种种劫难,却始终伴之以笑语,好像说的是别人的病痛。他以“向死而生”的乐观心态,硬是从死神手中抢回了自己30年的学术建树期。

在学术研究上,祥芹先生更是罕见的勇者。他的书房取名“拓荒斋”,以此自励,勇于探索,迎难而上。在语文教育天地,致力于抓重点,补弱项,填“空白”,拓“疆土”。28年前,我曾以《语文教育的“拓荒牛”》为题,赞扬他这种最可贵的科研性格,表达对他的科研勇气的敬佩之情(《语文教学通讯》1993年第1期)。现在“拓荒牛”已为他本人认可,也成为学界同仁对他的敬称。

子书犹存吾常读,良师功成心无悔。后之视今犹视昔,微斯人吾谁与归?谨以我的所见所闻略述祥芹先生的学术成果。

1 坚持“一语双文”的完整语文教育

1.1 敢吃螃蟹倡“双文”

祥芹先生是最早倡导 “一语双文”新语文观的学者之一。1980年发表的《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中,他认为语文理论的三大支柱是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对应的是语文学科内容的语言、文章、文学三大部分。这是开辟“双文论”的新语文观,是实用文章学的独立宣言,宣示了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的“三足鼎立”。

1988年祥芹先生与张会恩发表《论文章与文学的分野》,2018年发表《扬弃“一语一文”旧语文观,普及“一语双文”新语文观》……30年间,祥芹先生的一系列重磅文章,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认同了“一语双文论”。

1.2 包举无遗析差异

新语文观的要义是“双文论”,他从本质特征、信息内容、体裁样式、结构法则、整体风貌、写读技术六个角度,列举出“文章和文学本质特性的35种差异”,发前人所未发,可谓包举无遗,有理有据,雄辩地证明:不论是社会应用,还是语文教育,文学绝不能代替文章!在祥芹先生看来,缺少文章教学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将贻害无穷。

“一文论”有缺陷,“双文论”才完整!不管别人怎么轻视、非议、抵制、反对,祥芹先生40年如一日,“坚持”守护“完整”的语文教育,绝不退缩,并且不断创新,用有声的话语和无声的文字,丰富“一语双文”论的学术内涵,使之在学术丛林中一枝独秀。

我1957年从教,1987年成为河南省教研室的中学语文教研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认识到文章教育的重要性,义不容辞地支持“一语双文论”,我的论文《期待着理论研究的突破》《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际》《吹尽狂沙始得金》《“实用文体”献疑》《“文学教育”面面观》《文章课程:不容漠视的存在》都在为之摇旗呐喊。虽然人微言轻,还是多少增加了一点音量。

1.3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位学者,能在一个领域深入开掘,有所建树,已属不易。祥芹先生同时在三个学科披荆斩棘,破旧立新,实在难得。

祥芹先生曾谈到他的治学体验和感悟: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矢志不移,坚持到底;二是“百炼成钢绕指柔”,迎难而上,愈挫愈奋;三是“学海迷茫未有涯”,戒骄戒躁,反思得失。“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无”。 许多当代学人耐不住寂寞,祥芹先生倡导语文教育的“一语双文论”, 坐了40年冷板凳,至死还在为之奔走呼号,确有“精卫填海”的赤子情怀,难能可贵!

2 倡导文章文学互补的正常语文教育

2.1 独上高楼望天涯

祥芹先生是最早举起实用文章学旗帜的学者之一。在“文革”后的一片荒漠中,文章学是亟待开垦的处女地,发出这样的呼声,确实需要学者的识见和勇气。

1980年8月,祥芹先生与北京师范学院张寿康先生开始通讯。两位学者“一信如故”,不谋而合,志趣相投,共同奠定文章学研究的基础。1991年8月张先生仙逝后,祥芹先生遵照嘱托,组织同仁编写文章学专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先行者常常是孤独的。对文章学的学科地位,既有外界的不理解,也有学科内部的意见分歧。祥芹先生据理力争,阐明文章学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研究价值。他独具只眼,敢于对官方权威观点发起挑战,他秉承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并用来统摄和阐发现代狭义文章学,确立了文章学在“两个天地”的坐标位置。这是祥芹先生文章学理论的特色之一。

2.2 水阔山长勇涉跋

“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都可以借用来形容创业的艰难。在学术研究领域,要在原有学科体系的空白处和夹缝间开创一门新兴学科,其难度怎么形容可能都不过分。俯首甘为“拓荒牛”的学术性格,催促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攀登巍巍书山、弄舟茫茫学海的艰难之旅。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在古代文章发展的史料中爬罗剔抉。他对甲骨文、《道德经》《文心雕龙》、唐宋八大家及文章世家的探讨,多是前人未曾深入研究的课题。如《〈道德经〉:文章学的元典》,洋洋45000字的巨型论文,似乎可以单独出书。祥芹先生在《文章本体学》中提炼的30个概念体系,正是从梳理古代散珠碎玉般文章史料中铸造出来的。他曾认真地反复钻研过周振甫的《中国文章学史》、程福宁的《中国文章史要略》、张会恩的《文章学史论》、贺汪泽的《先秦文章史稿》、陈良运的《中国历代文章学论著选》,从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印证、丰富、修正、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从古今文章家的个案研究中寻觅规律。他对古代老子、孔子、墨子、曾子、孟子、庄子、荀子、司马迁、王充、扬雄、曹丕、陆机、挚虞、萧统、刘勰、唐宋八大家、朱熹、桐城派诸家、梁启超等文章大家的文章实践和文章理论,都作过深入的探究。特别是对曾氏家族的先祖曾参、中世祖曾巩、近世祖曾国藩,他义不容辞地独自挑起搜集、分析、研究、论证、著述的重任。他的《曾子文章学》约150万字,我曾有幸事先详读其全部书稿,受益非浅。2019年煌煌大著由商务印书馆隆重推出,上下两册,1377页,蔚为出版盛事。

他对实用文章学的现代先驱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更做过系统的研究,在继承、筛选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超越。他对当代文章学家张寿康、萧士栋、程福宁、张会恩、王钦韶、周楚汉、李光连、刘业超等的评介,既提取了各家的文章学思想,又总结了文章本体、文章写作、文章编辑、文章阅读、文章教育各方面的经验,这些都表明他的虚心博取、发展创新。

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对文章多光聚焦。对文章学体系的建构,他从钱学森的的思维科学总体构架,追溯到库恩的科学学三级体系(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提出了“一体两翼三应用”的内容体系,他关于文章本体、客体、主体的历史回顾和总体构架,开启了文章学作为一门可以与语言学、文艺学鼎足的大学科的广阔天地。祥芹先生对文章系统的规律潜心研究15年,写出《文章系统规律论》,其内外兼顾,突破了只谈内部规律的局限;其写读一贯,区分了写作学的一翼与文章学的两翼;其常变相生,超越了单讲线性规律、不顾非线性规律的偏颇。这“三突破”使文章规律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带领团队集体攻坚,不断自我超越。三十多年来,我曾先后与祥芹先生主编《文章学与语文教育》《阅读学新论》《快读指导举隅》三本专著,合著《文章知识新视点》。他把主要精力用于主编或参与主编的集团作战。他既尊重学有专长的同辈学人,从中汲取思想的火花,集中同仁的智慧;又不遗余力地扶植后学,手把手地传帮带。在审读书稿时,不少稿子表述不到位,我亲眼看到,祥芹先生常常重新改写,有的初稿只保留了40%。正是祥芹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把研究团队凝聚在一起,正是他精益求精的态度推进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正是他“事必躬亲”的一贯作风保证了著作的学术水准。

2.3 九死一生终不悔

文章学研究屡经磨难,命途多舛,是在备受歧视的困境中进行的,没有正式户口、课题位置、经费资助、发表园地、雄厚队伍、社会声援,在“六无”的学术背景下,研究特别需要学术勇气和意志,其成果有时只能“借鸡下蛋”。面对种种质疑与责难,祥芹先生不惊不惧,不卑不亢,自有主见,自有掂量,自有思忖,自有取舍。他善于把压力变为动力,把批评变为深入研究的新起点。从某种意义说,他的研究正是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迎难而上,破解一个个疑团而不断前进,步步走向深入的。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术研究必然有意见相左,即使是好友知交,也难免牴牾。祥芹先生追求理论研究的深刻新颖和学科体系的严谨缜密,我却常常从实践可行性的角度提出疑问,有时甚至于言辞激切。他在深思熟虑之后,也能欣然采纳我的意见,而毅然改变一些说法、作法乃至于多年的习惯。对于年届耄耋的学者,可想而知并非易事。

2.4 蓦然回首见春华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以这三句词来比喻古今成大事大学问者三种境界中的第三种境界。实用文章学研究从发轫、入轨、绕行、涉水、爬坡,已走过40年的艰难历程。40年于历史不过是短暂一瞬,就祥芹先生个人而言,却是一生中最富创造力的岁月。40年间,实用文章学从无到有,研究者队伍由少到多,研究成果由简到丰,关注和认同者由鲜到众。

199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郑重推出《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此书再版4次,广泛传播于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已成为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论硕士生、博士生的必读书目。2007年后第三套“文章学丛书”《文章本体学》《文章阅读学》《文章教育学》相继出版,这三部力作,至少是文章学在内地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祥芹先生对现代应用文的研究,多次参与国际交流,还应邀到海外讲学,得到新加坡、菲律宾、日本、马来西亚、缅甸、新西兰等学者的高度评价。曾先生所撰《〈文心雕龙〉章法论》,已入选中华章法学会主编的《章法论丛》第三辑,用繁体字重排于2009年7月在台湾出版,更说明其文章学研究成果已在学界产生影响。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曾先生作为实用文章学的先行者,回眸征程应笑慰,前村柳暗又花明。莫愁前路无知己,此行自有后来人。

3 探索汉文阅读学“四体”基本规律

3.1 颗颗珍珠耀眼明

在众多研究领域中,祥芹先生为阅读学倾注的心血和汗水最多,成果也最引人注目。祥芹先生与董味甘教授等,1991年创建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任副理事长,1993年任常务副理事长,1995年到2009年一直担任理事长。为“振兴阅读科技,强化阅读教育,培育读书人口,营造书香社会”, 14年期间,殚精竭力,著书立说,广结名流,奖掖后秀,带领学会骨干同心协力,引领阅读新潮,为汉文阅读学的发展,创立了不可漠视的功绩。学界一致肯定,他是中国当代阅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祥芹先生曾主编《百家读书经》(1989年),《历代读书诗》(与刘苏义合编,2001),爬罗剔抉,汇编资料,为后续的研究作了厚实的铺垫。

祥芹先生阅读学的奠基之作当数1992年河南省教育出版社的《阅读学丛书》(《阅读学原理》《阅读技法系统》《文体阅读法》《古代阅读论》《国外阅读研究》五册,大象出版社2002年已再版)。当年我及时写了简评《〈阅读学丛书〉一瞥》,指出丛书运用系统方法,构建学科体系;既重理论探索,更重实践运用;研究时空跨度大,内容信息容量多。(《河南日报》1993年1月11日)

祥芹先生主编、我和王继坤任副主编的《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第1版),是又一座阅读学大厦。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集学会内外19位阅读学者共同撰写。出版后,顾黄初、饶杰腾等多位著名学者先后发表10多篇评论,高度评价其最鲜明的特色是“整体观”和“民族化”。《阅读学新论》标志中国阅读学理论研究的成熟,是集20世纪之大成的高峰之作,是从普通阅读学到汉文阅读学的第一次飞跃。

祥芹先生和我共同主编的《快读指导举隅》(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上编阐述汉文快读科技原理;下编先总论汉文快读训练要领,然后以实例讲小学、中学、大学、成人快读训练。这是一部兼具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的阅读专著。

祥芹先生带领25名研究生编著《阅读改变人生》(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重在阐明阅读的社会功用。祥芹先生在序中说:“闪光的人生始终伴随着阅读,高明的阅读不断改变着人生”,实为警辟之论!我及时写出书评《细数那二十五颗珍珠》,把25章比喻为一串25颗语言的珍珠,也暗喻25位作者有珍珠般的晶莹的心。(《教育时报》2003年6月18日)

3.2 “四观十论”成体系

综观祥芹先生的阅读学说,可以归纳、简括为“四观十论”:

一是中国阅读学历史观。吸取我国传统阅读的精华,借鉴国外阅读研究的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文阅读学理论体系。

二是阅读的“四体合一”观。即“阅读本体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阅读介体的辩证统一”。其“十论”是:1.本质特性论,2.完整过程论,3.基本规律论,4.能力结构论,5.汉文阅读特色论,6.诗性文化论,7.内外宇宙论,8.改变人生论,9.悦读享受人生论,10.阅读主体间对话论。

三是阅读术的“三法”训练观。即“精读、略读、快读一条龙”的读法系统观,并将“三法”扩充为“阅读的十八般技艺”:精读8法包括朗读背诵法、涵泳默会法、疑问思辨法、经验汇兑法、八面受敌法、互文对读法、表达阅读法、迁移阅读法;略读5法包括默读浏览法、提纲挈领法、不求甚解法、搜寻猎读法、扩散参读法;快读5法包括无声阅读法、一目十行法、循章归旨法、意会神摄法、思维导图法。

四是阅读教学改革观。即为语文课程改革大声疾呼,反复宣传“一语双文”新语文观。

曾先生的阅读学说,经历了30多年的孕育、诞生、发育、成长,已赫然挺立,像一个健壮的青年,正大步向前迈进。(甘其勋《曾祥芹教授和他的阅读学说》,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年第2 期)

3.3 阅读理论再飞跃

纵观当代阅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有两次突破使研究起了质的飞跃:从普通阅读学到汉文阅读学是第一次飞跃;从《文学阅读学》到《文章阅读学》,则阐明“双文阅读”同异、促进二者和谐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他明确了文体阅读的共同规律。中国古代阅读史上,“文章”与“文学”两词的含义时而交叉,时而互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二者有许多共同规律。如“披文得意”“修身养性”“学问思辨”“知人论世”“博约相辅”“能入能出”“以意逆志”“《易》无达占”等经典名言两者皆适用。

他廓清了文章阅读有别于文学阅读的独特个性。如“运思及物”“经国济世”“笃行实践”“切己省察”等,只适用于文章阅读,并不适合于文学阅读。从阅读客体看,文章阅读多用理性思维,遵循形式逻辑的普遍规律。从阅读主体看,文章读者对象相当明确,功利性较为明显;情感和想象的成分弱于文学阅读。从阅读本体看,文章阅读过程最终要落实到“笃行”;文章阅读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或精读,或略读,或快读;而文学阅读除研究者之外,一般读者只需浏览、欣赏即可;文章阅读以理解内容、吸取智慧为主。但文章、文学的分野并非黑白分明,一目了然。要全面深刻地阐述文章阅读不同于文学阅读的独特个性,是一项艰巨的学术任务。

他指出了文章、文学和谐发展的时代使命。多数人认为文学是“阳春白雪”,文章是“下里巴人”。但《文章阅读学》理直气壮地证明,文章阅读是文体阅读的“半边天”,甚至是拥有更多读者的大半边天!他在结尾里写道:“我们的写作正走着艺术和科学彼此联姻、共同繁荣之道,我们的阅读也必然要走审美和实用互相促进、和谐发展之路。”

4 结语

“曾祥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共收到论文约50篇,祥芹先生坚持要我主编《“三学”创新论》文集。我从阅读书稿中获益良多,并在“编后絮语”中写道:“祥芹先生的学术思想高屋建瓴,体系严整,不是空中楼阁、绣花枕头、雾里看花、隔靴搔痒;而是能够引领学术研究、指导教育实践的真知灼见,是能够转化为精神生产力的真才实学,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正理。有年轻朋友出于对他的崇敬,尊之为‘大师’,誉之为‘巨人’,我建议:降格为‘名师’‘领军人’,亦无损于其声望。”他闻言后欣然表示认可。

早已著作等身的祥芹先生,虽然功成名就,但他总是老骥伏枥,著述雄心不断。他还曾设想要写曾巩、曾国藩、周树人、叶绍钧的“文章学”专论,但终于未酬此志。不过智者仙去书犹存,吾曹赖书见斯文。笔墨当比人命长,传诸久远学名扬。

猜你喜欢
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22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8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46
文章导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13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