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食品加工业振兴发展对策研究

2021-01-30 05:30刘立清
市场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加工业广西加工

刘立清

食品加工业关乎国计民生,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业要素密切相关,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产业。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迅速,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食品加工企业总数35783家,占工业企业总数比例达8.95%,营业收入为94289.8亿元,同比增加近1000亿元①国家统计局网站,《2021中国统计年鉴》。,已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为我国食品加工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市积极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食品工业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例如,福建省按照资源禀赋发展区域特色食品产业,优化东南部、北部的果蔬加工产业集群、西北部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沿海水产品加工带的建设,创建达利、盼盼、喜多多、雅客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特色品牌。河南省作为小麦主产区,分别在豫北区、豫中区和豫南区打造强筋类、中筋类和弱筋类面制主食产业化集群,形成了区域特色。江西省以正邦集团、煌上煌集团为龙头引领,围绕生猪、水果、水产、稻米等绿色食品制定产业链发展推进工作方案,推动食品加工产业链水平提升,这对其他省市的食品加工业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近几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愈加受重视。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支持农业大县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食品加工业的振兴发展步入关键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未来食品产业将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食品加工业是广西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广西第一大产业,经过多年的蓄势发展,涌现出柳州“螺蛳粉”、河池“丹泉酒”、梧州“六堡茶”、横州“茉莉花茶”、合浦“大月饼”、南宁“轩妈蛋黄酥”等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产品,也是广西特色产业遍布国内、走向国际的亮丽“名片”。随着人们对饮食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市场细分和激烈竞争趋势,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问题将越发显现,传统食品产业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产业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等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广西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本文所称的食品加工业是指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划分的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归属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广西食品加工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产值规模较大,产品种类丰富

目前广西食品加工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企业637家,占全区约10%,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年销售额亿元以上规模特色食品产业加工企业336家③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经济数据统计整理。,2021年广西制造业50强中,上榜食品企业14家,其中粮油加工企业7家,制糖加工企业4家,其他加工企业3家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21广西企业100强、制造业企业50强、服务业企业50强榜单。2021年,全区食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约2780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2.5%⑤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经济数据统计整理,保持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形成了糖、酒、淀粉制品、食用油、饮料、方便食品、干鲜果蔬等门类较全的食品工业体系,涵盖所有大类食品,部分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蔗糖、八角、玉桂、芒果、罗汉果等产量全国第一;木薯、淀粉、木瓜、桐油、山茶油、茴油、奶水牛乳制品、柑桔、龙眼、荔枝、芭蕉、火龙果、稻谷等产量名列全国前列,且各区域各有特色,如桂北以果蔬加工为主,桂西南以蔗糖加工为主,桂东南以畜禽产品、水产品加工为主等。

(二)区域特色突出,集聚效应初显

我区食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壮大,食糖、粮油果蔬、肉禽、水产品、林产品、饮料、茶叶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逐渐集聚,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和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梧州六堡茶等特色食品加工园区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关于提升质量安全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柳州螺蛳粉小镇、合浦月饼小镇、丹泉小镇等一批食品特色小镇初具规模,形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如以南宁为主的食品出口加工基地;以北海为主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以钦州、防城港为主的粮油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以凭祥等边境县市为主、面向东盟市场的出口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加快建设。自广西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三年行动实施以来,我区食品加工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区共建成各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10个,其中自治区级27个、市级60个、县级23个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网站,《2021年广西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升行动方案》。,各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实现产值超千亿元,初步形成了植物油、蔗糖、酿酒业、肉制品、谷物深加工及特色米粉、水产品、果蔬、精制茶、乳制品、饮用水等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业集聚区,集聚发展效应初步显现。

(三)生产模式先进,龙头带动增强

食品加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密切关联,目前广西基本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如金花茶、茉莉花茶等茶产业采取了“科研单位+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从茶叶加工、茶饮料开发、茶业连锁经营到茶园旅游,全面拓宽了产业链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食糖精深加工围绕“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甘蔗—制浆造纸—废液碱回收—再利用”模式,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糖业加工产业发展模式。此外,广西糖料蔗种植及蔗糖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双高(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达500万亩,制糖生产加工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有汇源集团、雨润集团、正大集团、新希望六和、娃哈哈、东鹏食品、统一饮料、华润怡宝等一批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同时,广西本地也拥有湘桂糖业、南华糖业、东糖集团、凤糖集团、神冠集团、中粮油脂、华享食品、桂林米粉、皇氏乳业、丹泉酒业、桂林三花、广西丝绸集团、桂林漓泉、黑五类食品、广西中烟、广西林业集团等一批经济实力较强、装备较先进、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对食品加工业的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有力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

(四)质量效益改善,品牌影响提高

近年来广西持续加大工业品品牌扶持培育和市场监管,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严防系统性和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市场监管部门抽检食品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98%。全区区食品企业获香港高端品质认证食品企业267家,获有机食品认证企业413家⑧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资料整理。。品牌优势特色效应明显,培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打造了一批如“三金”“真龙”“两面针”“甲天下”“南方芝麻糊”“漓泉”“三花”等知名品牌,涌现出百色田东、田阳的芒果食品、高峰林场大红八角,武鸣、博白的桂圆肉,靖西、西林的山楂,恭城、平乐的柿饼等一批知名品牌,陆川猪肉加工,巴马香猪加工,以及玉林牛巴、南宁柠檬鸭、梧州神冠蛋白肠衣、龙舟、贺欧、名香园等腊味品牌备受青睐;桂林腐乳、梧州冰泉豆浆、陆川黑芝麻糊、贺州豆豉、贵港腐竹等产品享誉区内外;环江香糯、横县甜玉米、象州沙糖橘、灵山荔枝、兴安蜜桔、南宁火龙果、大新龙眼、融水灵芝、德保黑猪等21种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目前,广西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7个。

二、广西食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料保障体系不完善,粗放式生产面临挑战

食品加工原料种植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高,集约规模化优质生产基地较少,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加工企业规模生产受到制约。加之原料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原料质量上不去。目前多数企业以农副产品初加工为主,如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等,加工过程较为简单、粗放,企业关键技术和装备水平不高,产品单一,缺乏较高层次的第二、三次精深加工,加工转化率与广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不相匹配。

(二)产业大而不强,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近年广西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区比重均在12.5%左右,位居前列。规模以上食品企业637家⑨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经济数据统计整理。,产业规模与资源不匹配。现有龙头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偏少,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国内新希望、海大集团等同类型的企业相比,广西食品加工企业综合竞争力仍显不足,即存在产业大而企业不强的现象。且现有企业多数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等地,区域发展存在差距,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弱,发展方向单一,企业间协作配套不够,产业集聚发展缓慢。

(三)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不够,特色品牌影响力较小

产业链部分环节有标准化建设,但是整个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乏,未形成标准化体系,尤其是适应工业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品牌规划相对滞后,文化内涵不够鲜明,品牌质量监管机制不完善。虽不乏在区内、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在全国市场知名度低。品牌打造以企业个体为主,区域尚未形成有市场竞争力和溢价效应的品牌。针对同一种产品,品牌获得多种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存在认证标准众多但体系不一的问题。

(四)科技创新能力弱,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大多数特色食品产业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对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更新等方面不太重视,技术资产投入偏少,企业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偏低。此外,企业高素质和技术型人才占比偏低,加上企业自身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偏弱,产品竞争力不高。此外,食品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创新合作偏少,合作意识也不强,开展活动开展受资金、设备、场地的因素影响,技术成果难实现产业化。

三、加快推进广西食品加工业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政策

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广西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加快推进广西优势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继续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府扶持农产品加工政策,让政策惠及所有农户。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食品产业发展力度,加大“千企技改”“乡村振兴”项目对特色食品产业加工企业的倾斜力度,推动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提升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全面落实食品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收购发票抵扣政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和符合条件的加工设备进口环节增值税抵扣等政策。落实“桂惠贷”等金融服务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食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降低融资担保门槛,创新贷款服务产品,促进企业扩大投资规模。

(二)培育龙头

将培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并将部分中小型食品企业纳入重点支持培育范围,遴选推荐一批食品加工龙头或核心企业加入自治区级工业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库,整合食品产业链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成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支持培育加工型合作组织,引导建立完善“公司+基地+农民合作社+农户”利益联接机制,推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购销平台”模式,同时,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此外,积极赴粤港澳、东盟、欧美、日韩等地区开展精准招商,引进知名企业入驻,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三)突出特色

支持做大做强做优特色食品产业,推动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在原料资源富集地区、食品加工企业聚集地区,支持特色食品产业加工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已初具规模、地方特色突出的食品产业园区,壮大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特色米粉产业加工集群,南宁、柳州、梧州、贺州茶产业集群,北海、钦州、防城港水产品加工集群,崇左、来宾蔗糖加工产业集群;建设百色、崇左、桂林、钦州、防城港果蔬制品加工集群,防城港、钦州、河池粮油精深加工集群,玉林、河池、钦州畜禽产品加工集群。支持创建一批特色食品产业加工园区或“园中园”,推进建设柳州螺蛳粉小镇、合浦月饼小镇、永福县罗汉果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支持企业在全国布局广西优势特色食品旗舰店、连锁店,开设有等级、有规模、有示范效应的门店,提高广西优势特色食品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区内特色食品产业项目包装,加强食品企业交流合作,带动本土食品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大投入

加大对食品加工产业的投入,一是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是农副产品加工研发专项部署和经费投入,包括保鲜储运、精深加工、自动化生产和包装等技术环节研究,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加工核心装备、成套加工生产装备的自主创新,提高产品产业化、自动化加工水平。二是加大宣传投入。加快建设优势特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体系,促进特色食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举办产业论坛、推介会等活动,加大推广销售力度。深度发掘各地特色食品产业历史文化价值,讲好“桂字号”故事。三是加大融资服务。支持和鼓励各级政府性投资基金,按市场化方式投资符合条件的特色食品生产企业,支持在特色食品主产区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产地仓。不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对收购农产品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较大的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以及提供贷款担保有困难的企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适当降低融资担保门槛,简化手续,提高融资效率,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五)完善服务

及时宣传中央和区、市支持食品加工产业的一系列政策,建立统一共享、互联互通的惠企政策服务云平台,让企业真正掌握和享受各项政策优惠与便利。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违法行为,维护食品品牌的市场形象,强化市场规范管理、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散装食品、冷藏冷冻食品监管,以及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政银企之间沟通交流,积极传递金融政策信息和推介重点项目,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支持建立食品产业技工人才库,定期组织各类专业技工大赛,提高工人技能水平,鼓励企业加强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与合作,加强技工教育,培训后备技术工人,保障人才支撑服务。

猜你喜欢
加工业广西加工
广西贵港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工业4.0背景下的机械加工业优化升级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