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世炎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2021-01-30 01:58辛艺萱
实事求是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

辛艺萱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350)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望党的历史长河,马克思主义先驱的智慧和革命精神仍然散发着理论的光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1]赵世炎正是在这场伟大革命斗争中成长并奉献一生的中国杰出的实干家和理论家,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党的发展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值赵世炎同志诞辰12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回顾赵世炎对革命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如何在中国建立并成长的,有利于进一步启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于百年党史的深邃视野,研究以赵世炎为代表的伟大革命先驱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总结蕴含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正确把握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庚续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赵世炎早期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作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赵世炎同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一样都经历了一个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深刻思想转变过程。赵世炎出生于四川省酉阳县龙潭镇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主的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时便被灌输了民主革命思想,在从朴素爱国主义思想到民主革命思想的转变过程中,有三个人曾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第一位是赵世炎的二哥赵世珏,在1907年身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考入军官学校,随后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毅然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在父母的鼓励下,赵世珏时常将自己在参与民主革命实践中的所得所思向弟、妹传输,在此过程中赵世炎对民主革命思想有了早期的接触。第二位是王勃山,是赵世炎在龙潭镇高级小学念书时的地理教员,经陈德元、邹杰等人介绍加入同盟会,同时又通过课堂向学生灌输反帝倒袁的革命思想。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和袁世凯的卖国行径,王勃山痛恨帝国主义的卖国政府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时常义愤填膺、潸然泪下,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感染并塑造了赵世炎为拯救中华民族而献身的革命志向。第三位是陈独秀,也是对赵世炎早期思想转变产生最为深刻影响的一位革命领袖。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了《新青年》,这一刊物成为赵世炎在师大附中学习期间深受启迪和教育的思想之源,于是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帜,通过书写各种文章来阐述自己的民主主义观点。赵世炎通过融汇贯通三人的革命理论形成了自身独到的革命理论见解,《三代非专制辩》一文便是他早期思想的集中体现。他通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是三代之君皆立于人群之推载,非有所私诸己也”,[2](P2)表达了君主与群众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而非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政治文化中“民本之维”的思想理念。同时,他还尖锐地指出,“古代上下一体,今则偏上偏下;古代民意机关公于众,今日民意机关萃于一,公于众者名实相称,萃于一者有名无实”,[2](P7)鞭辟入里地揭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反动本质,公然谴责这种封建专制统治,实为名不正、言不顺。

五四运动以后赵世炎的思想得到了飞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赵世炎大声疾呼:“日本人强占我们的青岛,欧美人同意他占据青岛,段祺瑞不敢力争,我们为了救国,必须起来反对,不能再埋头读书了。”[3](P19)在他的号召下附中学生开始了罢课和示威游行等一系列活动,追求民主和自由。1919年底,在《工读主义与今日之中学毕业生》《推论“诸君的自身问题”——致孙光策》《论青年自杀》等文章和书信写作过程中,进一步促使他革命思想有了新的发展,认为要形成“奋斗于此二十世纪之竞争世界”的革命斗志,就要推翻黑暗的社会制度。但值得明确的是,在这一时期赵世炎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还未上升至暴力革命阶段,而仅是将工读主义看作是“治病救人”之良方,因此,“工与读,两事也;欲得其兼,自不能不半工而半读”。[2](P7)为了宣传工读主义,赵世炎主办了《工读》半月刊和《平民》周刊,尽管他在《工读》半月刊的创刊词中已经开始声称只有社会主义是解救中国的根本之道,但就如何彻底推行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问题此时的他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

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深了赵世炎对革命思想的认识。从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他的革命思想逐步开始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化。1920年,赵世炎便奔赴法国开始了勤工俭学之路。到了巴黎,赵世炎坚持每天“8+3”小时的工作、学习计划达到以工促学、工学兼进的目的。正是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赵世炎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通过实践的探索,他发现战后的法国经济萧条、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同他出国前的美好愿景大相径庭,这说明在这万恶的时代即使是在欧洲,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很困苦,于是开始关注法国的社会状况并进一步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给少年学会的朋友以及周太玄等人的信件中,赵世炎都表示原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未达到他认为的理想的社会状态,战后的法国和当前封建落后的中国究其本质都是腐败黑暗的,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并未展现出任何优越性。于是,赵世炎深入工人内部,通过劳动搭建起与法国工人,特别是工人中的先进分子的联系,从而探求劳动阶级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这就为他之后找到工农联盟的正确道路以及领导工人运动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同李立三共同创建的劳动学会中,赵世炎明确提出必须组织工人才能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表明了此时的赵世炎已经由工读救国向革命救国转变,这一转变为他回国后领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赵世炎首先与华工建立联系,同李立三组织了华工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华工的核心,在组织上先后建立了消费合作社和工余读书会,并且有针对性地主办了《华工周报》,成为在华工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和动员工作的主要阵地。日常工作中,赵世炎借以文娱活动、讲课、演讲等形式去进行组织宣讲,提高华工的思想认识与思想觉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一些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下,增进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同时使一大批赴法勤工俭学的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建立起密切联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922年8月,由赵世炎主编的《少年》月刊(后改为《赤光》半月刊)出版,这一刊物正是赵世炎在创建旅欧少年共产党时用以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旨在加强少年党员、团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1923年“东大”学习期间,赵世炎时刻不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了德、法、英等版本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以及各种报纸杂志,在着重考察苏联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基本情况后,在《向导》周报和《民国日报》等发表了数篇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其中,《世界与列宁及列宁主义》《列宁》两篇文章集中反映了赵世炎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他看来,列宁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此时赵世炎已经掌握了社会主义要靠暴力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实质。在回国后,赵世炎也从未间断对列宁主义的宣传,他创办了《政治生活》周刊并担任主编,加强革命理论的传播和教育,认为把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来,是中国劳动阶级唯一的责任,指明了马列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在1924年7月到1926年7月期间,赵世炎在《政治生活》上发表的文章就有五十多篇,除了以《政治生活》为主要宣传场域外,还经常去北大三院和北京党校等地围绕国内外的代表性问题发表独特见解,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那些听课的学员们切实感受到了马列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焕发的理论魅力,开始自觉高举起马列主义的伟大旗帜。

二、赵世炎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赵世炎是五四运动、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在他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对工农群众的认识,深切感受到工人阶级身上的优秀品质和革命性质,正是由于赵世炎等一批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渐明晰了革命的主体力量,才让早期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力量的源泉。

1.组织工人进行革命斗争。1920年赵世炎赴法勤工俭学,这一时期成为他深入考察工人状况、积累领导工人斗争经验的关键时期。到了法国以后,战后经济萧条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未给广大赴法勤工俭学的朋友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面对从美好愿景到残酷现实的巨大落差,一大批崇尚工读主义的学生面临着能否继续履行以工促学的艰难处境。对此,赵世炎号召大家坚持勤工俭学,在他看来,组织工人是开展革命的首要前提,工厂是团结工人、积累领导工人斗争经验的最佳阵地。于是,赵世炎在广大失业工人中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并与李立三一同创建起劳动学会,进一步加强了广大勤工俭学学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此期间,他提出了必须组织工人才能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思想并领导组织了一系列革命实践。

引导组织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争取权益而斗争。在赴法勤工俭学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像赵世炎一样接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并拥有强烈革命意愿的先进分子,这些人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不辞艰辛跨越大洋到达欧洲,企图通过工学兼进的方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深入工厂了解社会状况,做好革命斗争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革命实践发展亦是如此。这些活动遭受到国内外反动统治阶级的多方阻力和打击,广大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失去了国内的资助,同时又面临着被迫遣送回国的压力。为了争取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在工作生活上的正当权益,1921年2月28日四百多名学生集中到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请愿示威,提出“要吃饭权、工作权和求学权”的要求。但是,学生们的诉求并未得到合理回应,而是遭到了中国驻法大使馆和法国政府派出军警的联合镇压。面对广大勤工俭学学生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暴力镇压,赵世炎和李立三等人正式以劳动学会发布宣言,号召全体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迫使公使馆和法国政府作出让步。

在华工中开展调查宣传研究工作,为争取自由而斗争。赵世炎在施乃德工厂做工期间与厂里的华工建立起密切联系,在深入了解后,他对于被北洋军阀政府以奴隶身份出卖给法国政府的近二十万华工的遭遇表示极大愤慨。然而,要想换取华工的身份自由,则需要按照北洋军阀政府签订的合同,以陆军部的六百法郎、领事馆的一千法郎以及五个有职业的保人作保为条件进行交换。在给周太玄的信中,赵世炎表示:“我们为想建筑一切事的根基,亦为想感情上建筑信用起见,打算使这里边几个——大约五六人——优秀分子脱离陆军部的合同使他们身体得自由。”[2](P67)在赵世炎的多方联络和交涉下,李光汉等人为部分华工作保,使部分华工成功脱离合同获得自由。

开展“拒款运动”,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而斗争。北洋军阀政府不仅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施行打压政策,还通过出卖中国“税”“权”开展卖国行径。1920年6月,北洋军阀政府以向法国借款三亿法郎为由,将中国印花税和滇渝铁路修筑权出卖给法国,这一消息在法政府报纸上传播后,旋即遭到了所有勤工俭学学生以及旅法华工、华侨的反对。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团结联合中国旅法学生会、华工团体和国际和平促进会、东亚问题研究会和巴黎通讯社等华侨团体坚决反对借款,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拒款运动”,后来这一运动被广大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称作是“国外的五四运动”。为了表明“拒款”决心,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巴黎专门成立拒款委员会,并发布了“拒款宣言”,在事关国家主权完整性的大局当前,赵世炎等人将斗争精神贯彻到底,经过全体勤工俭学学生、华工、华侨的努力,“拒款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

2.创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据文献记载,赵世炎在赴欧勤工俭学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综述》中曾提及“从1920年5月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到1921年7月党正式成立时止,在这段时间里,有些人在上海同陈独秀、李汉俊等发生联系,赞同建党”。[4](P27)事实证明,赵世炎在上海时曾高度赞同陈独秀的建党主张,并在不久后搭乘法国的“阿芒贝利”号船启程去了法国巴黎,开始了他为建党工作谋划奉献的光辉岁月。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赵世炎、周恩来等第一批共产党人坚持高举共产主义旗帜,以巴黎中国共产党小组为大本营共同商讨筹建共产主义青年团。事实上,赵世炎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后便深刻领会到团结起来的重要性,他与在蒙达尼的蔡和森,就在欧洲成立一个包括留法学生和华工中优秀分子在内的共产主义组织的主张达成了共识。在给吴明的三封信中,赵世炎也明确提出在欧洲决定成立一个青年团的主张,要求提供国内关于青年团的一切相关书报印件,明确提出团组织机构建立的方略、党团关系以及组织建设基本原则等重大问题。在经历了详密的准备工作后,1922年6月,赵世炎在法国巴黎的布伦森林主持召开了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参与大会的包括赵世炎、周恩来、刘伯坚等二十多名旅法、旅德、旅比的代表。大会讨论了团的章程,对团成立的意义以及整个筹备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决定将团组织定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选举产生了以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不久后的十月,经全体投票表决,决定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作为“旅欧之部”归属于国内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等于对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性质作出进一步明确的界定,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分属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而不是中国共产党在欧洲的支部,其本身是作为团组织而不是党组织而存在。

3.领导工人运动为政权而战。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面对国内庞杂的重大事务亟需一大批有能力的干部共同商讨和处理,在这样的情况下,赵世炎遵照党的决定,担负着使命和任务从莫斯科返程回国,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在回到北京后,赵世炎被中共中央任命为北京地委书记,随着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成立,赵世炎开始担任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兼任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的职务,配合李大钊一起领导北方的革命斗争。

1925年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大革命的高潮,在这场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历史惨案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革命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比以往任何一场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群众动员范围上更加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庞大,革命的内涵更加深刻,集中体现出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赵世炎作为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的领导者之一,在“五卅”惨案发生后,立即带领和组织来自各行业、各阶级的北京人民进行声援,建立了包括学生沪案雪耻会,工人雪耻会,北京各界对英、日帝国主义残杀同胞雪耻大会等组织,不久北方各地关于声援“五卅”的斗争逐渐连成一片。为了加强天津等地的革命运动,赵世炎首先对遭受到奉系军阀捕杀并镇压的天津地委组织的日商纱厂工人罢工事件进行了联合救援。随后,在赵世炎的直接领导下,天津地委又发动了一次全体海员大罢工,这次罢工范围涉及到上海路线的“昌州”“顺天”“重庆”“朝阳”以及香港路线的“惠州”“夔州”“裕生”等地,范围之广、时间之久远超从前,直接导致了天津港陷入瘫痪,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资本家。

五卅运动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国人民身上具有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同时这场血腥屠杀也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于是,帝国主义试图以召开所谓让步性质的“关税会议”来达到缓和矛盾的目的,实则是打着“关税让步”的幌子,营造出中国人民将争得关税自主的假象,进而使中国人民放下警戒、瓦解斗志、分裂反帝统一战线。面对帝国主义的图谋,赵世炎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众的政权’,要由‘革命的民众,由实际革命奋斗中由统治阶级手里夺取’。”[5](P186)事实证明,企图依靠段祺瑞政府为中国民众争得关税自主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赵世炎在《政治生活》上所言,民众的政权是民族利益的保障。民众的政权旁落在媚外军阀的统治阶级手里,什么民众利益都谈不到,什么自主都行不通。所以民众在关税自主运动中,更不要忽略了对政权的斗争。在赵世炎的号召和领导下,1925年下半年的北方政治形势开始明显好转,革命的民众在赵世炎等人的号召下,开始了争取民众政权的长期战斗。

三、赵世炎的革命理论与经验总结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革命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革命道路。在工读主义思潮的牵引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揭示了将工农群众与知识分子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革命运动规律。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掌握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使广大知识分子看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以赵世炎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以自身的革命经历,为我们提供了攻坚克难的宝贵经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整体向前发展。

1.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什么是党?就是代表某一个阶级的觉悟分子所组成本阶级的先锋队。工业资产阶级有它的政党,农业地主阶级有它的政党,军阀与官僚阶级也有它的政党。因此,社会上占大多数的生产者——工人与农民——也应该有一个政党,是同样的道理。”[2](P129)赵世炎在赴欧勤工俭学期间学习和研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深刻领悟到那个时代是政党林立的时代,进一步认识到“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6](P38)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彻底性要求他们承担着解放全人类从而使自身得到解放的特殊历史使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成为中国革命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和暴政,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须依靠工人阶级,这是因为工人阶级在本质上就是革命的,是对准资本的进攻而反抗的最彻底的阶级。赵世炎认为:“世界上最可靠的,只有工人、农人的党……工农的党担负世界未来政治改造、经济建设的最后责任。”[2](P129)他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改造)和建设(经济建设)任务需要中国工人阶级联合有革命觉悟的农民共同战斗,这一提法既是对工农联盟思想的初步认识,也体现了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坚持联合一切力量团结协作的特点。正如他在评价五卅运动时认为这场运动胜利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占大多数的工农阶级为战斗之先锋与领导,另一方面小资产阶级的爱国群众(学生与商人)极力拥护战斗的基础且以实力参加。在法国艰苦求学的经历使赵世炎有机会深入到广大工人之中,深切感受到工人阶级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品质,也正是因为在巴黎期间同当地工人以及广大华工中的觉悟分子建立起密切联系,才得以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工人斗争的经验,在随后的工人运动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辛亥革命的失败充分证明了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是不会取得胜利的。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中国革命的基石,印证了“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6](P49)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突破和胜利,用事实证明了赵世炎多次强调的建设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性。

2.加强党的支部建设是解决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政党作为革命领导核心的任务基本完成,但是在军阀斗争频仍的情况下,要彻底完成革命任务不能仅仅依靠党组织自上至下的单向领导,还需要党同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和紧密配合。对于刚刚成立还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其大部分的活动都要依托于无数个党员个体去完成,小沙渡罢工的失败直接指出了党组织在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党群关系直接牵引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发展。为此,赵世炎多次强调要加强党的支部建设,发挥党的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组织作为联结政党与群众的枢纽,其自身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党的建设发展,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要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赵世炎在长期领导工人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强调要站在阶级斗争的出发点上,头一件事就是需要一个铁的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赵世炎回国后,针对北京地委的支部建设远远满足不了工作范围的情况,他特别重视在工人中间建立党的组织,不仅要深入工农群众,还要注意深入了解和培养青少年以及妇女中的积极分子、少数民族中的积极分子。在他的宣传和组织下,一大批先进女青年以及蒙古族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壮大了党的组织力量。

在赵世炎看来,抓好党的组织建设首先要严把入口关,鉴于党成立初期支部发展缓慢、组织力量弱小等情况,他积极深入各阶层各地方的人民群体中发展共产党员,在坚持选拔原则的基础上培养人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觉悟分子的加入。这一点在他旅欧勤工俭学期间成立青年团时就有所体现,质量为要,数量次之是赵世炎一直秉持的选拔原则。除此之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党的建设上呈现出一个鲜明特点——将党的支部建设作为解决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党的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地方设置的基础和核心力量,在《组织问题与支部工作》这篇报告中赵世炎指出支部建设的意义,他认为“支部是党的基础,是党在各种社会中之核心,没有社会中各种支部之存在,我们便可以说,我们的党就不算存在”,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借以严厉批评当时党内存在的领导落后于群众的尾巴主义倾向。

可见,组织问题与支部工作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支部不是狭义概念上的党的分支,是作为核心和根基而存在的。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所要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赵世炎的革命理论体现了他在党的建设上主张发展党员、加强党的支部建设,这一点与目前中国共产党强调的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在观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3.依靠群众力量开展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武器。赵世炎从革命实践中总结出“必须组织工人才能进行革命斗争”的策略思想。这就指出了中国革命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力量进行革命斗争;二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对于广大党员和组织干部如何去深入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问题,赵世炎提出要用启发式的工作方法,使他们有自发的政治觉悟,自觉投身于中国革命的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开展革命斗争首先就要弄清楚方向问题。对此,他高呼:“‘民众的政权’,要由‘革命的民众,由实际革命奋斗中由统治阶级手里夺取’。”[5](P186)号召组织群众,一起为了争取民众的自由而战。为了把群众切实组织起来适应斗争的需要,赵世炎在学生中组织了学生军,还在学生军的基础上组织了敢死队,在工人中组织了保卫队,在农民中组织了农民自卫队。事实证明,这种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在赵世炎、李大钊等人领导的一场以推翻段祺瑞和建立国民政府为目的的革命斗争中,人民群众虽然尚未完全武装起来,但是已经反映出群众的强大力量。

赵世炎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时深受“暴力革命”思想的启发,结合国外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国内上海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得出没有武装就无法进行革命的重要结论。他认为:“过去西欧各种暴动都是反抗军阀主义及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从十月革命前后加添一个被压迫民族的群众暴动,此暴动必须有中心群众(工人与农民下层群众)。我们目前的暴动工作即为此类。”[2](P585)我们要准备军事暴动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是首要前提。为此赵世炎提倡:扩大我们的组织,介绍大学、中学的同志,名校左派组织也要发展,在工人、学生、商人中都如此。他多次强调暴动是我们的经常性工作,这一思想在1926年以后赵世炎参与领导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都得到了实施与体现。

1926年10月,上海党组织发动的武装起义遭遇失败,赵世炎提出要克服急躁盲动情绪,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发动工作,争取各方面群众的革命力量。在经历了两次起义失败以后,赵世炎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以训练工人武装纠察队为途径解决了武装来源问题。1927年3月,在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的领导下,上海工人阶级取得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完全性胜利,深刻证明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的,唯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小结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在近代中国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形下,面对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现实需要,赵世炎等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先驱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赵世炎对中国的民族革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观。赵世炎的革命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他提出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依靠群众力量进行武装斗争等革命论断和主张,为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制定革命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遵循。这些宝贵的理论财富是在对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的敏锐洞察、对马列主义的学习研究基础之上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与贡献。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