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佩
(陕西中医药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2046)
创新引领时代的潮流,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项目实施后,我国在科技、物流、医药等诸多行业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投入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因此各国企业为了增强竞争优势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如富士通公司2018 年的研发支出高达12.2 亿美元,占销售额的3.4%,且高于11.7 亿美元的营业利润。富士通集中于研发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等七大技术领域,在研发的过程中充分融合多领域技术并积极整合传统业务的优势,从而寻找新市场。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就需要通过研发活动提升产品优势。因此,研发投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已有学术文献从企业性质、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企业内部环境和政府补助、财政政策、金融支持等外部环境分析了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而鲜有学者研究研发投入产生的经济后果。本文梳理归纳了近年来关于研发投入对企业行为、企业价值和IPO 影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简要述评,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当企业业绩不能满足管理者的期望和目标时,管理者通常有较大的动机进行盈余操纵。研发投入作为一项创新投资行为,往往会成为管理者粉饰业绩的重要方式。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研发支出会计政策和真实盈余管理两个角度出发,探究研发投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本上认为研发支出资本化政策以及研发投入自身特性增加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Schipper 最早提出盈余管理这一概念,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有目的地改变企业会计信息的欺诈行为,自此盈余管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学者发现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会影响盈余管理程度,Markarian 等、许罡和朱卫东发现新准则实施后,研发支出资本化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预期盈余更加倾向于使用研发支出资本化政策(Cazavan-Jeny 等,2011)[1]。李晓慧和梁立彬(2014)[2]分析了天源迪科2010 年财务数据,发现该企业存在调整会计信息的行为,并提出研发支出大的企业资本化政策会对盈亏程度产生重大影响,最终降低盈余质量。王曙光和郭纯孜(2019)[3]指出企业基于债务契约、薪酬契约和收益平滑等动机更容易利用研发支出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傅贵勤和李卓翊(2018)[4]研究了A 医药股份公司研发数据,发现对于研发密集型的医药行业来说,由于投入较大,研发支出资本化界定标准不明确会给企业利润造成巨大影响,管理者为了吸引投资者和增加融资渠道会进行隐蔽的盈余管理措施。总体来说,修饰后的业绩虽然能够满足管理者的期望,但向市场传递了错误信号,迷惑投资者的判断,对企业健康发展不利(张炳红,2018)[5]。
调整投资行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是管理层操纵业绩的常见手段(林华,2019)[6]。研发投入高风险、复杂性和高度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决定了研发投入成为盈余操纵的有效途径。Osma 研究表明研发投入具有盈余管理效应,且会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提高独立董事比例能够有效降低研发投入中的真实盈余管理现象。研发投入资金大且调整成本较高,Bereskin 等(2018)[7]认为企业可能会通过更改研发支出管理盈余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此之前Tahinakis(2014)[8]、朱红军等(2016)[9]的研究就表明削减研发投入可以使企业达到“保盈”,特别对于任职后期的管理者来说,通过削减研发支出以实现短期盈利目标更为强烈。范海峰等(2013)认为这种方法会受到控股股东产权性质的影响。而Sun(2016)[10]的研究却表明当管理者期望维持较高的股市估值时,削减研发并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投资需要融资,研发是一项重要的投资决策,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关于研发投入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学者们基本上发现这两者之间呈负向影响,原因可能在于研发投入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代理问题以及自身高风险会减少债务融资。Vicente-Lorente 研究表明研发与企业低负债相关,这是因为研发产生的无形资产缺乏担保价值。Rahim 在研究融资次序与研发投入时发现研发投入低的企业持有更高的现金水平。周艳菊等(2014)[11]以高新技术企业2008—2010 年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负债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王亮亮和王跃堂(2015)的研究支持这一结论。柴斌锋(2011)、赵立韦(2012)、张学慧和彭剑巍(2019)的研究均指出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研发投入高的企业会更倾向于内源融资和外部股权融资,减少负债融资。而Bragoli等(2016)[12]以意大利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时,发现研发投入与资本结构之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关系。
研发投入如何影响企业价值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企业绩效好、盈利能力强、成长性高向市场传递了企业经营良好的信号,最终表现为企业价值高,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梳理归纳了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研发投入能够显著改善经营业绩。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能够实现技术变革,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Kafourosa 等,2018;齐秀辉等,2016)[13-14],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Ehie 和Olibe(2010)以美国26 500 家企业为样本,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行业集中度和杠杆等因素后发现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表现明显。国外学者Rafiq 等(2016)、Spescha 和Andrin(2018)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后,绩效得到明显提升。曹阳和易其其(2018)研究认为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可以将研发过程集中起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药品成本并提高了质量,从而有利于创造更多的销售业绩。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绩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陈丽霖和冯星昱,2015),原因是研发投入周期长,在前期会占用较多企业资源,对短期绩效的促进作用可能相对较弱,但有利于构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如尚洪涛和黄晓硕(2018)[15]的研究表明研发投入对滞后一到三期的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并没有显著提高企业业绩,反而会产生负向影响。如Berchicci(2013)发现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会产生较多的创新绩效,但如果研发强度过高反而会降低业绩。黄洁莉等(2014)研究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业绩会产生微弱的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公益性和周期长特征使得企业难以在短期内产生显著经济效益。Aguiar 和Gagnepain(2017)[16]认为虽然企业积极参与研发活动可以使生产率提高44.4%,但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有限的,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武咸云等(2017)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不利于企业当期绩效的产生,但显著提高了滞后两到三期的业绩。张洁(2018)[17]认为当研发强度在适当的水平有利于绩效的增加,企业投入过多会导致资源利用不合理,研发投入难以转化为创新产出,降低了创新效率,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而韩先锋(2018)[18]研究却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负向倒“N”型非线性关系。刘诚达(2019)[19]用员工总数和销售收入衡量企业规模时,结果表明更大的企业规模会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行为的收益,而随着资产总额进一步增加却给企业绩效带来不利影响。武志勇等(2020)[20]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当期、滞后1 期以及滞后2 期研发投入以国际化程度为门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呈U 型关系。即当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呈现负相关关系;当高于第一门槛值后,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开始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在研发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上,Dhaoui(2010)以2001—2006 年160 家美国跨国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研发投入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收入。王文涛等(2012)认为医药制造企业进行研发后可以获得很多药品的垄断性收益。杜勇等(2014)、Schimke 和Brenner(2015)研究均表明研发投入显著促进了销售额的增长。辛超和王文飞(2015)用销售毛利率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结果表明研发投入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利润。Shin 等(2017)[21]研究表明具有研发投入的半导体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资产回报率。而也有部分学者得到研发投入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的研究结论。如朱丹等(2012)研究发现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与总资产收益率负相关,这是由于研发投入大,当期产生的效益还不能弥补亏损,同时人员经费的投入增加了企业负担。张涛和姚解云(2017)[22]认为研发高风险特征使得管理者研发意愿弱,导致研发不足,难以保持研发的积极性,从而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成长性体现了企业发展速度,国内外研究基本表明研发投入有利于提高企业成长性。梁莱歆和曹钦润(2010)认为研发经费和人员的投入能够使企业快速抢占新市场,推动行业发展。李华晶等(2017)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和人员投入都对企业成长性起到了积极作用。研发资金投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生新技术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研发人员投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成长性,两者都促进了企业长期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会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张栓兴等,2017)。Oliveira 和Fortunato(2017)[23]认为投资有利于加快企业成长,尤其坚持研发的企业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杨松令等(2018)[24]认为先进技术、专业人员和充足资金这三者的投入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使社会使用创新成果,对行业的成长做出很大的贡献。
关于研发投入对IPO 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基本上从研发投入的信息不对称性出发进行研究。Hull等(2013)认为研发不足不利于IPO 短期估值。胡志颖等(2015)认为研发投入的高度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当企业增加研发强度时会促进IPO 抑价。而Efrata(2016)以82 家制药公司1998—2005 年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研发强度与IPO 抑价现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张学勇和张叶青(2016)认为创新能力对IPO 市场表现发挥关键作用,企业进行研发后由于创新能力增强会持有较低的IPO 抑价率。王宇峰和李玲(2016)[25]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研发投入与IPO 抑价水平显著正相关,研发投入大的企业信息不对称性越高,导致一级市场定价过低,从而加剧了IPO 抑价,风险资本的介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从而对这一关系起到弱化作用。徐欣等(2016)[26]也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研究结果发现研发投入促进了IPO 折价。Currim 等(2017)研究表明企业更愿意投入以维持较高的市场估值。张志宏和史梦鸽(2020)[27]发现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均会促进IPO 市场表现,短期会提高IPO,长期会获得超额收益。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探讨研发投入的经济后果对推动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研发投入通过影响企业行为,最终体现在对企业价值和IPO 的影响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研发投入产生的经济后果,相关研究十分丰富,但有些结论存在矛盾甚至结论相反。究其原因有三点:(1)受行业因素的影响,各行业研发投入力度不同导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如科技型企业需要进行更多的研发来实现科技转型,其影响大于生活服务业这类研发规模小的企业,且绩效反馈时间也大不相同。除此之外,变量的选择、样本容量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研发信息披露不规范。研发信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导向,集中了企业的核心资源,如果被同行业掌握或者信息泄露会严重威胁到企业生存。因此,有些企业会为了保护研发机密而披露较少信息,导致研究中数据的获取存在难度,结果出现偏差。(3)忽视了政府背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融资约束会导致企业研发不足,而在政府的作用下,融资约束与研发投入的关系更加微妙。一些企业进行研发会通过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优先得到支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同时也向市场传递了一种良好信号,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中小企业才是研发的重要主体,多数文献都是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而对于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却屈指可数,探究中小企业研发决策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具有现实意义。(2)应该拓宽研发投入对企业影响的研究维度和深度。研发投入除了影响企业行为和价值外,也会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产生影响,比如研发投入对企业内部控制、高管持股、控制权配置的影响等。另外引入公司治理因素后深入探究企业管理者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研发投入造成经济后果的内在机制。(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审计治理作用。由于我国当前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才会增加盈余管理的空间,对研发信息的披露应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表现在财务报告中,准确划分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研发支出,对于划分存在分歧的给予书面解释,增减变动大的情况需要详细说明其产生的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