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王洪萍,李红,周秀芬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较罕见的良性囊肿,文献报道会阴部表皮样囊肿极罕见,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生,本文将就诊于我科的1例小阴唇表皮样囊肿患者结合文献复习情况报道如下。
患者,女,60岁,已婚育,因“右侧小阴唇处包块逐渐增大8年”于2018年6月12日入院,初始无意中发现包块时如蚕豆大小,因包块处无肿痛、无破溃糜烂及瘙痒等不适,且增长缓慢,未到医院就诊处理。入院前半年自觉包块体积增大有加快趋势,遂就诊我科。患者既往体健,入院妇科B超检查无异常。妇检:右侧小阴唇处见一边界清楚、无血管怒张及溃疡,表面光滑的卵圆形囊性肿物(见图1),大小约6 cm×5 cm,活动好,张力中,无肿痛,皮温皮色正常。同侧腹股沟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患病期间不影响小便功能。囊肿约2/3暴露于外阴,外观与前庭大腺极为相似,肉眼难以鉴别。
治疗: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排除禁忌后,在腰麻状态下行肿物完整剥除。术中囊肿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血供无异常增多,故以钝性分离为主,上缘低于阴道下1/3处,内侧面稍凸向阴道,对周围组织无挤压,剥除过程中未破溃(见图2)。术毕切开囊肿见囊内容物为淡黄色油样液体, 含豆渣状悬浮物(见下页图3),内衬囊壁光滑。术毕可吸收线封闭囊腔。予以抗炎治疗。术后囊肿病理回报:表皮样囊肿(见下页图4)。出院半月后随访,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年回访,无囊肿复发,无特殊不适。
表皮样囊肿为一种罕见的囊肿,男女均可患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任何部位,但更多见于头面颈及躯干[1],小阴唇表皮样囊肿极罕见。囊肿可为先天性,也可为后天性[2-3]。前者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而来,后者可因皮肤创伤磨损及外科手术或穿刺后,甚或皮脂腺壁裂等原因引起表皮颗粒进入皮下组织发展而成[4]。可单发、也可多发,多无痛,常因扪及逐渐增大的包块或因感染而就诊。多为囊性,少数也可为实性[5]。表皮样囊肿根据发生位置、内容物等不同,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包含囊肿。表皮样囊肿虽与皮样囊肿仅一字之差,但皮样囊肿为生殖细胞肿瘤,囊壁内有皮肤附属器。表皮样囊肿不仅可出现于浅表位置,也可以出现在深部组织或实质脏器[6-7],甚至骨组织[8]。
图1 术前囊肿
图2 剥除后
图3 剖开后囊内容物
图4 病理(HE×100)
表皮样囊肿需与皮样囊肿、畸胎瘤、平滑肌瘤、钙化上皮瘤、腱鞘囊肿、脓肿、脂肪瘤、血管瘤、角化棘皮瘤、皮肤纤维瘤、皮脂腺囊肿等相鉴别。小阴唇表皮样囊肿还需与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尿道旁腺囊肿、中肾管囊肿,前庭大腺囊肿脓肿相鉴别。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继发于前庭大腺造口、分娩侧切,甚至外阴活检伤口,表现为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痛性结节或囊肿。尿道旁腺囊肿位于尿道内, 挤压肿块处可见液体自尿道口溢出。中肾管囊肿是中肾管残留来源的囊肿,多见于中肾管途经之处,因为中肾管遗迹的末端部分只到达处女膜和阴道口,因此这种囊肿只发生于外阴的处女膜、阴蒂或尿道周围,外阴更浅表的地方罕见此类肿瘤。前庭大腺囊肿、脓肿位于外阴部后下1/3,大小不等,边界清楚,活动良好,可向大阴唇外侧方向突出, 囊肿无压痛,阴道口可被挤向健侧,继发感染成脓肿者可出现肿痛不适[9]。表皮样囊肿因囊内容物如角化物质、胆固醇、鳞屑、脂肪及水分等比例不同,含量差异,结合具体不同部位,影像学上表现多样,不易与良性肿物相鉴别。此外,影像学表现也与囊肿有无破裂、感染及病理密切相关。对于浅表肿物,B超检查的准确性较高,深部者结合CT或MRI优于B超检查[1],但确诊仍需术后病理。表皮样囊肿无论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均有可能发生恶性变[10-11]。但恶变率极低,有文献报道约0.011%~0.045%[12]。
该患者否认会阴处手术史,追问既往病史,30+年前外阴血肿病史,但具体情况因时间问题不详,该患者小阴唇囊肿是否与既往外伤有关,不能确定,也有可能分娩过程中产伤所致,表皮样囊肿的病因仍需大量临床资料及详细的病史共同探究。鉴于表皮样囊肿的发生发展情况,临床上建议手术治疗,术后有必要做好随访工作,关注患处术后有无囊肿复发及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