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朱晓莉 于小川
姜耀东,汉族,1958年12月生,江苏省海安县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国采矿工程与岩石力学领域著名专家,知名教育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力学师资班并留校工作,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和采矿工程博士学位。2002年起先后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研处处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2008年3月至2019年5月担任副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启之际,全国政协都会密集地召开各类会议,借助委员们的远见卓识,为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在这些场合,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
姜耀东师从我国著名力学家陈至达教授和著名采矿专家陆土良教授,获工程力学硕士和采矿工程博士,具有扎实宽广的数学力学基础和系统深入的采矿专业知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对采矿界的世界性难题——煤矿巷道底鼓的机理和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4年作为当时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澳大利亚采矿界对姜耀东的研究成果高度关注,1994年邀请他赴澳进行研究工作,期间分别在澳大利亚西澳矿业学院任客座研究员和MIN矿山公司任岩石力学技术专家,姜耀东的研究工作受到澳方专家高度评价。
1997年9月,姜耀东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薪工作,带着全家毅然回到了祖国工作,作为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2001年期间当选为江苏省徐州市人大代表,2005年当选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2007年当选为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代表,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员会委员,2018年继续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员会委员。姜耀东教授还是第四届、第五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当代矿工杂志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姜耀东教授,请他为我们解读未来五年煤炭行业应该如何有效落实“十四五”规划,在提高煤炭工业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方面又该如何发力。
《当代矿工》:煤炭是中国的黑色“金子”,“十三五”期间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严重供大于求局面得以扭转,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效益明显回升,行业面貌显著改善,您认为当前煤炭产业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姜耀东:煤炭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是由资源赋存特征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我们对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顺应新时代经济能源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着力推进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做好去产能保供应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但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分布矛盾进一步凸显。东部、南部地区煤炭资源禀赋差,去产能积极性超出预期,大量煤矿关闭退出,煤炭生产开发加速向资源富集、开采条件好的晋陕蒙新地区转移。
二是煤炭产业二元化结构问题突出。我国煤炭产业两极分化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从煤矿结构看,先进高效大型现代化煤矿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安全保障能力弱的落后煤矿并存。从企业结构看,既有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也有大量技术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经营困难的企业。特别是老矿区转型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三是煤炭清洁生产水平亟待提升。我国煤炭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还不高,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水资源破坏等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和生态环保要求提高,煤炭开发成本还将继续上升。推动煤炭企业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提升煤炭清洁生产水平还面临较大压力。 特别是在2030年碳高峰、2060年碳中和的愿景下,如何加快煤炭企业低碳转型。
四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近几年煤矿安全生产保持了稳定好转的态势,但由于我国煤炭地质生产条件复杂,煤矿安全生产处于爬坡过坎期,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把握性不高。
《当代矿工》:煤炭行业应该如何落实“十四五”规划?
姜耀东:为推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研判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能源供需情况和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十四五”期间,我建议煤炭产业发展应该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煤炭产业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依托现代科技,促进煤炭生产由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加快现代科学技术与煤炭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矿山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煤炭生产方式转变。如2020年7月10日,华为发布智能矿山联合解决方案,不仅引入了行业领先的5G、AI、鲲鹏云等新ICT技术,还融合了煤炭行业内智能矿山建设丰富专业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智能矿山整体创新架构。要着力推动“知识性+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煤炭行业人才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
二是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建立和完善煤炭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机制,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战略转型。加大原煤入选力度,从源头提升商品煤质量。发展清洁高效煤电,进一步提升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促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提升煤炭转化效率和煤炭清洁低碳利用水平。加强散煤综合治理,推广应用高效煤粉工业锅炉。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三是加快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绿色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矿区资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因地制宜推广煤矿绿色开采、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技术,最大程度降低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力开展煤矸石发电、井下回填、塌陷区治理和土地复垦,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煤矿和生态文明矿区。
四是优化开发布局提高生产效率。综合考虑环保、经济和资源因素,加快煤炭开发向资源富集区、绿色煤炭区转移。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坚决退出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和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如2020年7月12日山东能源集团与兖矿集团合并重组成为中国第二大煤炭企业。推进煤炭与电力、煤化工、新能源、建材、现代物流和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高水平产业园区和特色项目示范基地,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五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投入机制,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煤矿开采系统简化、安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信息化、煤矿生产系统智能化,健全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保障体系。到 2025 年,煤矿安全防控体系全面建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基本杜绝煤矿重特大事故。
六是开展全方位煤炭国际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煤炭资源开发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境外煤炭资源开发,提高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积极开展煤炭国际贸易,支持优质煤炭进口,维护东南沿海地区煤炭供需平衡。
《当代矿工》:未来5年,煤炭需求预计依然逐步平稳小幅正增长,国内行业产能结构将逐步优化,集中度逐步提高,智能化开采建设或将取得明显进展。请问您在加快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方面有哪些建议?
姜耀东:近年来,在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行动的引导下,我国矿山领域的智能化建设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矿山已基本建设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等多种系统,以及覆盖矿山主要生产环节的通信与传输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煤炭行业以“两化”深度融合为着力点,以煤矿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等多系统集成为重点,抢抓国家推进智能化发展的政策机遇,创新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建成了以神东锦界煤矿、黄陵一号煤矿为代表的一批智能化矿山和145个智能化工作面,实现了矿山信息的集成共享和科学决策,带动了煤矿装备的现代化,提高了煤矿生产力水平,形成动力转换、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促进了矿山安全高效、绿色集约化发展,成为行业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整体而言,我国矿山行业仍处于智能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尤其表现在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大型矿山企业,凭借着庞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率先布局智能矿山建设,形成了涵盖先进综采、监测、装备制造的矿山运营体系。但相比之下,一些中小矿山企业则面临着“想智能化却无法智能化”的境地,资金、技术、人员配置无法达到智能矿山建设的需求,智能化进展缓慢。同时,由于对智能化矿山发展规律、发展路径和建设方式等重大问题的把握不足,目前智能化矿山建设在总体布局、标准制定、技术能力、产业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严重滞后,低水平建设、系统集成困难、数据深度应用不够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步伐。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已成为智能化矿山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
为此,我认为国家要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推动我国矿业产业层次创新能力、质量效益提升,实现矿山行业安全、高效、经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一是将智能化矿山建设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坚持顶层设计,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强化智能化矿山建设的规划部署,建立智能化矿山建设协同推进机制,研究制定促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的相关产业政策,加大资金和财税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制造业深度融合,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为智能化矿山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大对智能化矿山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
将智能化矿山重大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纳入国家科技重大支撑计划,鼓励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国家智能化矿山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联盟。同时,加强智能化矿山工程示范,推进先进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矿山智能化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
《当代矿工》:与其他行业相比,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作为曾经的中国矿业最高学府副校长,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对于加强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姜耀东:煤炭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行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相对较低。
据不完全分析,从学历和职称结构看,在煤矿采掘一线工人中,本科以上人员占3.04%,专科及以上人员占14.17%,具有高级技师、技师等级证书的工人占比为2.62%。一线管理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比达到53.22%,但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占比仅有1.47%。从年龄结构看,一线管理人员中,41岁及以上人员占比为46.72%。一线工人中,51岁以上人员占比为14.77%,41岁及以上人员占比为55.6%。老矿区、老企业职工老龄化问题凸显。如,龙煤集团51岁以上采掘工人占比为47.52%,41岁以上采掘工人占比达86.95%。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就业观念发生改变,煤炭行业就业吸引力不足,招工难、招生难、人才流失、高端人才匮乏,职工新老接替等问题将更加突出,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支持煤炭行业健全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学习、岗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有序开展行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
二是支持和鼓励煤炭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定向联合培养模式,实行“入企先入校,招工变招生,校企双师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丰富行业人才储备库。
三是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煤炭行业紧缺的工程技术人才实行政策倾斜,纳入地方人才引进补贴范围,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四是完善煤矿采掘一线职工收入政策,提高一线从业职工岗位津贴和加班补贴,吸引人才向采掘一线流动。
多年来,姜耀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6部;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先后承担了澳大利亚重点自然科学基金(LARC)、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博士点基金等纵向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其研究成果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作为项目负责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
作为我国采矿工程与岩石力学领域著名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姜耀东在立场上爱党爱国,在工作上认真勤奋,在业务上开拓创新。他为人谦和淡泊名利,群众口碑好,有很好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品质,有很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期间,目前已提出的提案总计39件,其中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5件,煤炭工业建设与发展20件,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8件,社会管理制度建设与完善6件,为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快煤炭工业发展、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