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博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是由麦肯锡公司提出的,早期仅在计算机领域被提及,随着各国政府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大数据越来越引起各界关注和重视。大数据是对大量、 动态的数据,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获得具有洞察力和新价值的东西。在大数据背景下,可获取的数据资源是全体量级的、 类型繁多的且相互关联的,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 清洗、 筛选、 分析后,可以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势必会带动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职院校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化技术也会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条件。高职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切实从学生视角出发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是仓储管理人员、 运输管理人员、 配送管理员及第三方物流管理等相关岗位。其中与仓储管理相关相近的岗位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职业方向。仓储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毕业生质量。该课程具有理实一体化特点,因此要围绕仓储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 技能和能力来组织及设计教学过程,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力求使该课程的过程化教学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其个性化发展、 加强针对性教学,保证教学内容与应用实践相互吻合,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物流专业技能人才。
在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其核心专业课之一的仓储管理 (或称 《仓储作业与管理》) 课程是被普遍重视的,该课程在省级、 国家级精品课程、 示范性课程中等都占据重要位置,网络资源丰富,相关案例、 素材较多,授课形式多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主,很多学校都有专门的仓储实训场地,内设的配套设施设备以真实仓储企业为样板打造,基本实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的功能。作者讲授该课十余年,随着实践环境的变化和新生技术的发展依据理论够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理论实践学时比例,理论与实践学时比已实现 1 ∶1。以知识点 “货物堆码” 为例,在课堂上讲授货物的性质、 堆码的原则和方法,在课内实践教学中,学生们会在仓储实训中心利用模拟货物进行堆码实操练习。这种授课形式受到了大多数同行业专家或一线教师认可。
授课反馈效果仅靠老师们的沟通与交流略显片面,作者精心设计了 “关于仓储作业管理授课过程效果反馈” 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四个专业357 名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346 张。经统计发现,学生个别问题的问卷回答与老师心中的答案大相径庭。比如问题 “课内实践环节能将理论知识彻底消化理解吗? 如果外界条件变了,可以举一反三解决出实际问题吗?”、 问题 “在入库环节如果相关的凭证没在现场出现,你应该怎么做?”等等,问题既有业务方面也包括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方面,学生们的回答按照课本知识基本准确但实际操作却有失灵活,缺乏应急应变能力。获得这样的答案是中规中矩听课的必然结果,学生在一套规范的框架下审视各个流程环节,本能地就会和标准答案作比较,这是多年的被动式学习惯性所造成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和规则进行操作和练习,而一旦脱离或缺少了一定的已知条件,有的学生就会陷入迷茫。学生因其个性不同做事风格也有异,统一固化的教学模式会埋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并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为其今后更好的发展找准方向。
如前所述,仓储管理课程网络资源丰富,企业真实的视频和案例较多。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都会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参与教学。但于学生而言,如果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缺少趣味性的话,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各类资源的途径很多,传统的视频或动画已经不足以引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困难。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当代大学生更喜欢“短视频”,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最多在三分钟以内,如何在短时间内传递知识讯息是老师面临的极大挑战。为了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的实效性,学生一定要参与其中,老师借助媒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近况,并第一时间获得反馈并做出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出高质量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通常像仓储管理这样的专业核心课均设为考试课,其最终成绩由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在强调过程化考核的驱动下,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日益加大。想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真实掌握情况,仅凭出勤率、 作业情况和几次测验的分值有些片面。因为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的反应无法量化,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态度、 创新性、 个性化的表现很难用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科学合理的过程量化考核指标是可以反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表现的,学生不是靠突击复习或机械地完成作业就能获取高分。本文探究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积极思考、 举一反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的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仓储管理课程内容有流程化、 规则化等特点,业务层面有理论和方法工具支撑,管理层面要靠经验和实践积累,因此讲授该课的最终目的是致力于培养具有系统思维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采用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教师将重要的知识点以微课短视频的形式提前发布,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可反复学习观看,线下教学可适当压缩部分理论知识讲解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分析、 讨论和实践,教师作为引导者不断启发学生多思考、 多维度分析问题。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统计出线上学习情况,根据线上平台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共性问题,这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第三,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使师生间沟通更为顺畅,利用平台可以在线提问,给老师留言,并从学生角度反馈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授课质量能起到螺旋式提升的效果。第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新知识,课堂积极性明显提高。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做物流人的职责所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 组织力、 创新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讲授专业课时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得当并使学生保有兴趣和热忱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把每堂课当作一场戏的话,教师既是 “编剧” 又是 “导演”,让身为 “演员” 的学生们按剧本 (课程设计) 走,“演” 的走心,并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这场戏才会精彩。仓储管理课程的网络资源丰富,视频、 动画较多,关键在于如何整合这些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比如将长视频重新剪辑制成趣味性的短视频,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和感知的将自己实践中录制的视频进行改编或挑错,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觉间又吸收消化了知识。为降低信息化载体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听课效果不佳,可将信息化教学与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比如情境式教学、 任务导向教学、 学生角色扮演等,尽量把学生带到真实情境中完成既定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对其扬长避短,就可实现课堂效果提升的目的。
有些专业理论课用一张试卷基本能判定出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而仓储管理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仓储作业的入库、 在库、 移库、 出库、 盘点、 补货及仓储成本及绩效管理、 商务管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仅凭期末试卷和几次平时作业不足以反映学生全过程的学习状态和成果。因此,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考核和评价,并实时对学生公示,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权重,对学生也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 多层次、 多维度评价。以某个学习模块——“某公司仓储投标书” 为例,根据案例背景分组完成一个可实行的投标方案书。表1 为学生学情和成果统计分析数据。为了完整统计学生学习过程,分为课前预习、 课堂表现、 课后分析三大阶段,根据重要度将权重分别设为20%、 40%、 40%。将课后分析阶段与课堂表现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是基于现实考虑的,在实际工作中完成一项大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都需要经过分析、 他人建议或意见以及深刻反思以求不断完善之。课前预习阶段设置的指标是采取观看时长、 字数统计、 文件大小等量化统计,通过横向比较进行综合评分,评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课堂表现阶段除了针对作品本身考核,还能侧面反映出组内学员的沟通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综上,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后,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 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等。教师会给每位学生建立学情档案,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助力成长。
表1 学情和成果统计分析数据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也反应了当代社会对物流复合型人才的真实需求。面对压力和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有责任创新思维,借助大数据技术,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改变一卷定终身的格局,让学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质疑中学会反思,在过程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