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光 田玉生 张 鹏 孙力维
建设山西农谷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着眼“三农”长远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2016年11月,省政府第136次常务会议通过山西农谷建设初设方案,至此山西农谷上升为省级战略。自2017年起,晋中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山西“农谷”建设,支持“农谷”发展品质提升,助其组建融资平台。在获批晋中国家农高区后,2020年,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其投入,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专项债券7亿元,聚焦科技创新、项目建设、谷城院融合等重点内容,建设十大重点工程,打造“六大基地”。三年来,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发展蹄疾步稳,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创新创业,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财政收支压力逐年递增,资金统筹整合困难重重,专项投入相对有限,如何顺应农高区发展趋势,综合运用各项财政政策,打好“组合拳”,助力产业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以农为本,以谷为核”,“五大基地”撑起晋中国家农高区创新高地“四梁八柱”。科创基地突出科技创新,初步建成“一所、一室、一院、五中心”。中科院智能农机装备实验室成为省内首家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研发创新平台,稼祺藜麦研究院建成全球唯一的藜麦基因库,成为有机旱作农业先锋,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由华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检测公司辽宁通正集团市场化运营,30个产品获得“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监制农产品品牌”标识。功能食品加工基地立足企业自主创新平台搭建,一期1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年底主体完工,配套建设研发实验室、检测中心、产品展示厅,实现企业入驻、管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同步引进专业招商团队,开展市场化运营,目前落地企业5个。青农联创新创业基地聚焦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建成2万平米玻璃智能大棚,30个柔性大棚和38个棉被拱棚年底完工,引进晋中青农联、山西农大和先正达等创业团队,开展南果北种新技术和食用玫瑰、高端花卉等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致力为北方有机旱作农业探路目标,建成千亩粪污有机化循环利用、千亩有机旱作谷子机械化生产和农大中试“三大示范园区”;扩建旱垣温室100个,成为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典范。山西农谷总部基地装修完成,山西农谷深圳企业总部、贵澳实业、神农集团等一批总部经济集中入驻。
围绕全省十大产业集群,总投资159亿元,年度投资54亿元的3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农谷发展动能和后劲持续增强。一批新型项目引进落地,南方黑五类、海玉、鑫炳记、摩根等企业集聚农谷,打造全省最具潜力的功能食品产业群,晋药堂中药材建成全省最大的中药材育苗基地和交易平台;一批提质项目全面增效,先正达、金砖五谷、保森种羊、晋汾种猪、番茄小镇新建研发中心,组建博士工作站,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晋深农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深圳企业签约项目10个,28个产品获得“圳品”标志使用;一批国字号项目申报成功,晋中国家农高区列入中国(山西)自贸区片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山西农谷功能食品加工基地成为全省第二批特色产业集聚区试点。
坚持国际视野、着眼高端人才,采取“项目+人才”“选任+聘任”模式,与山西省智库发展协会和“晋博士”团队合作,建立了晋中国家农高区专家库,中科院成秋明院士、中国农大张天柱教授等9位专家增设特聘专家,山西农谷乡村调查研究院聘请的48名正高级专家围绕“四高地一先行区”确定调研课题、就地转化成果、助推农谷建设。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2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落户院士工作站8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兴全全职赴山西农大工作,50名博士入职山西农大。落实《晋中国家农高区人才政策10条》,加大招才引智政策支持,300套人才公寓目前入住率达80%。
紧紧抓住国家扩大高水平开放机遇,出台《关于支持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产业发展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夯实保障支撑,增强虹吸效应,全面营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优势。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先正达现代种业示范基地与中化先正达、德国拜耳、荷兰瑞克斯旺等国际知名种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建成国际领先的7000平米荷兰现代化玻璃温室、1000平米以色列现代化玻璃温室和100亩可移动膜结构日光温室;引进培育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地110多个新品种,筛选出适合山西推广的品种37个;番茄小镇15万平米全环境智能玻璃温室引进欧洲番茄种植品种、技术和管理模式,自动化数控育苗、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全面应用,“杜氏番茄”产品通过欧盟GAP质量认证。积极促进谷城院深度融合,打破观念、物理、体制三个围墙,推动山西农大拆墙透绿、破围聚能、开放式办学。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编制《谷城院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推动“谷城院”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委托中国农大科学研究所张天柱所长团队统筹编制《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2年)》,强化融合顶层设计。山西农大谷城院融合创新平台团队30名研究生入驻科创基地,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落地农谷办学,草业学院即将入驻,山西乡村调查研究院揭牌成立,形成“1基地+4学院”融合办学模式。
把太谷全域作为改革试验田、先行区,在152个行政村铺开“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引入企业161个、资金84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亿元。设立1000万元乡村改革发展基金,选定3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作为农村改革试点村集中打造。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办会办展,分别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山西药茶电商推广大会、全省扶贫龙头企业带贫益贫能力提升培训交流会、晋中市第二届现代农业博览会、年货节、晋中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乡村旅游主题线路宣传推广活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体验馆、旅游仓卖馆、消费扶贫仓卖馆在农谷开馆,《农谷论坛》专刊印刷成稿,疫情之后基本实现了“月月有活动、月月有展销”。
以“六新”突破为引领,着力在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高新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实现突破,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全力打造创新高地。着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实验室、功能食品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在特色农业绿色栽培、耕地质量提升、特色杂粮提质增效、营养功能性食品创制等四大有机旱作领域取得突破;在药茶研发、功能食品加工、酿品制造、中医药产业等方面集聚一批技术领先、产品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
聚焦全省十大产业集群,立足新装备引进研制、新技术研发推广、新业态培育壮大,着力打造中科院智能农机装备基地、中国北方林果良种繁育基地、现代种业基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围绕设施蔬菜、苗木花卉、中药材、干鲜果特色优势产业,全力培育旱垣温室示范园区、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山西药茶产业园区。跟进落地晋深合作项目,重点推进山西农谷大数据中心、南果北种等标杆性项目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体制创新、政策吸引、硬件配套多管齐下,集聚大量优秀人才参与农谷建设,持续增强农谷内生动力。完善人才库,充实专家智库;建设新平台,新建全国“三农”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打造涉农领域国际人力人才线下线上集聚平台;创设软环境,完善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制度,打造一流人才服务环境,形成高端优秀创新人才集聚效应。
坚持以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外贸主体、开展国际合作为抓手,建成山西现代农业对外开放窗口,切实叫响山西农谷品牌。借助我省驻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区域招商平台,引领农高区农产品和现代农业技术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商标注册,拓宽国际市场,提高优势产品出口比率。借助自由贸易区片区优势,完成武宿保税区保税专仓建设,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专仓,持续加大东企业的技术研发合作,打造现代化种业基地。
继续推进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五地一产”入市、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农村集体债务化解试点、智慧农业与科技体制创新改革试点等改革任务,争取被列为全国首个全域农业科技现代化示范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不断推进“谷城院”融合发展,落实《推动“谷城院”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完成山西农大(省农科院)落地农谷或联合办学,推进直属研究机构建设区域性农业优势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提高农谷辐射带动能力。
强化财政支持,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各类扶持资金并加大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对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现已落户农谷的农业产业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资源型转产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等经营主体实施的在建项目贷款给予财政贴息,通过财政贴息的引导作用,吸引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含量高、装备优良、科技先进、知识密集、要素完备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助力农谷快速发展。
设立山西农谷科技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推动,有效融合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基金形式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确保财政资金放大杠杆倍数不低于2倍,形成建设合力,解决农高区产业融合发展路上面临的投资动能不足、效率不高、发展不快问题,实现以农为本、以谷为核、打通产学研通道,推动农高区三年成势、五年成型、稳步式发展。
支持组建山西农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开展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及资产经营,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建设,土地整治及管理服务等。组建山西农谷金农农业建设有限公司,主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服务、其它土地管理服务、物业服务、园区管理服务等。重点开展功能食品加工基地、青农联创新创业基地、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等土地收储工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规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涉农企业负担,有效保护各类投资主体合法权益,稳定投资信心,激发投资活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等要素改革,保障农谷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和环境保障。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适当允许农谷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不断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新机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提高农业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其倾斜;探索涉农领域相关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增强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创新社会资本进入涉农领域模式,健全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负面清单,保障农户农民利益。同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推动落实政策性保险,提高保障程度和范围,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实施费率优惠,适当提高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