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及其风险防范

2021-01-29 13:36俊金
社科纵横 2021年6期
关键词:马歇尔倡议一带

韩 俊金 伟

(1.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乐山614000;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2)

一、引言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倡议是“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自倡议提出七年以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在这期间,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分别在2017年、2019年在北京成功举行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不断地把“一带一路”推向高质量发展,一些沿线国家从中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然而,在“一带一路”取得成绩的同时,挑战和风险伴随左右。我们总能听到一些误解,甚至是抹黑的声音。有些西方媒体把“一带一路”描绘成新殖民主义、战略工具、债务陷阱等,国际社会质疑“一带一路”的透明性、可持续性。另外,从具体实践来看,还面临沿线国家政局不稳、大国战略冲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风险。为此,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回应舆论质疑之音,正确分析风险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倡议的世界效能。

二、国际舆论挑战及其回应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饱受西方媒体的非议指责,有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援助沿线国家经济建设,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中国意欲独霸世界的一个战略工具;有的还认为,“一带一路”阻碍自由贸易、指责中国让其他国家地区陷入债务危机;有的则宣称,中国借“一带一路”向外输出落后产能、转移污染、抢占资源。

(一)关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讲起。马歇尔计划是二战结束后,美国援助欧洲重建的计划,由于战争破坏了欧洲,1947年6月5日,当时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讲时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他认为欧洲经济困难,需要美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马歇尔要欧洲首先提出倡议,拟定一份欧洲复兴方案计划,美国将尽力给予支持,这个计划被美国国会通过,由美国总统签署,定于1948年4月正式实施。客观来说,这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西欧国家渡过了经济难关,让经济进入恢复时期,稳定了西欧各国的政治局面,比如德国就是依靠这个计划,很快发展起来的。

马歇尔实施这项计划真的是仅仅为了西欧发展吗?事实显然没那么简单。美国政府宣扬这样一个观点,实施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的好心,这当然也没错,“而现实主义者认为,对共产主义和斯大林的恐惧是同样重要的原因,这也是对的”[2]。马歇尔确信苏联要的是整个西欧,“他觉得,除非我们美国人做出一些举动扭转,否则苏联人不会停止将西欧民主政体推向1946—1947年的恶性循环”[2]。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是反对欧洲共产党的行动,具体来说,马歇尔计划使受援国被纳入美国势力范围,拓展美国海外市场,进而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控制西欧。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而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历史结果显示,“马歇尔计划将作为受益国的16个西欧国家联合起来,并将共产党人士排除在这些国家的政府之外,从而演变成了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在欧洲扩张的工具”[3]。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马歇尔计划推动了美苏之间的争霸与冷战。

反观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它既有历史渊源底蕴,又有时代创新发展。早在西汉时期,我们就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这条路逐渐成为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去取经、郑和七下西洋等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历史根基,这比马歇尔计划早了两千多年。一直以来,中国秉持古丝绸之路精神,坚守和平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继承当年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景,加速与各国经贸往来,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4]。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前者无冷战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并且彻底摒弃冷战思维,作为沿线国家合作的平台,实现全球经济繁荣,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后者则带有浓厚的战略意图并附加了苛刻政治条件,既要恢复欧洲经济,又要抗衡苏联、控制和占领欧洲,对被支援的国家来说,具有强迫性和霸权行径。

从现实来看,“一带一路”是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基于复杂全球治理问题,基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实际,基于中国共产党天下情怀,而提出的合作共赢倡议,它不是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逻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单向经济援助不能划等号,而是与沿线国家战略实现对接。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双边、三边和多边等合作形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采用自愿原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用的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和产业合作,这与马歇尔计划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我们欢迎全世界各国及地区组织参与进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5]。显而易见,这个合作平台,为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的是世界人民的福祉,绝不可能是冷战思维,也不是意识形态渗透。“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不是这样或那样的所谓“陷阱”,倡议本身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它既没有地缘政治野心,也不搞所谓的政治安全同盟。

总而言之,无论从历史背景、实现目的,还是从实施理念、参与方式、辐射范围上看,二者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把“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或者视为等同,这不仅与历史事实不符,还缺乏基本的现实常识。不言而喻,某些西方媒体做这样的比较,要么是误解、误读,要么就是心怀不轨,故意诋毁中国。我们相信,随着世界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贡献的张力凸显,那些与之相关的抹黑、误解必会在现实面前得以澄清。

(二)关于战略工具、地缘政治工具问题

有人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战略工具,目的是与美国代表的西方抗衡,威胁欧洲。稍微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人都知道,这种指责是十分荒谬的。新中国70多年的外交历程,已经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强调不论发展到何种地步,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永远不谋求政治势力范围,始终奉行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内政的方针,外交政策并不因中国快速发展而做任何改变。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的,没有针对任何国家。值得欣慰的是,这几年来,已有20多个欧洲国家参与进来,欧洲多国从最初的“旁观者”已变为“参与者”。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时指出:“中国和意大利分处古丝绸之路两端,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天经地义。我们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遵循的是开放、透明原则,实现的是合作共赢。”中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希望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意大利“北方港口建设”“投资意大利计划”对接,推进各领域互利合作。从参与国的意愿和互惠互利的实际效益来看,“一带一路”不是争霸世界的战略工具,也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说它威胁欧洲,不过是无稽之谈罢了。

(三)关于阻碍自由贸易问题

事实上,从全球经贸过程来看,并不完全是自由贸易的,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是存在着的。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倡导多边贸易,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一带一路”没有设置门槛,不歧视任何国家,而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其本身是在遵守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下,进行经济领域合作的。对沿线国家来讲,从合作蓝图到具体成果,都是由参与方共同商议的,规则是透明的。中国也非常欢迎世界各国能够融于“一带一路”建设,把大合唱唱得更响。应当说,中国非但没有阻碍自由贸易,而且更好促进自由贸易。我们历来就反对贸易保护、单边主义,中国成就得益于开放,阻碍自由贸易,无异于阻断自己的发展前途。显然,阻碍自由贸易是无端的指责和诬蔑,这个说法不符合现实,根本站不住脚。

(四)关于让其他国家或地区陷入债务危机的问题

这里必须说明债务危机是什么,简单来说,由于贷款产生债务,结果没有能力偿还,才会陷入债务危机。退一步说,是因为“一带一路”才开始出现债务危机吗?当然不是。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引发过欧债危机。另外,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一方面确实因为有些国家贫穷导致的。这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也要发展,但是囿于财力,本身就需贷款搞建设,向中国贷款,也是极为正常的。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提出再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其中包括提供15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可以看出,中国对非洲国家的贷款是免息的,有些甚至是免除债务。中国坚持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帮助当地摆脱贫穷,来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由此来看,那些持有“一带一路”让别的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观点,其自身并没有真正弄清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中国又是如何支持一些落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

(五)关于输出落后产能、转移污染、抢占资源问题

也有人说,中国借“一带一路”向外输出落后产能、转移污染、抢占资源。这种指责不仅歪曲事实,而且别有用心。但请注意,我们国家的产能绝不是落后的,比如我们生产的钢铁,也用在自己国家基础设施上面,中国建设的铁路、桥梁、隧道、机场质量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让世界震惊的,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正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中国政府强调把“一带一路”建设成绿色之路,也不可能去转移污染,如果真的是转移污染,那么沿线国家政府和人民也不会同意,这一点沿线国家最有发言权。至于说中国搞“一带一路”是为了抢占资源,实在是无道理可言,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是为世界各国创造发展机遇,让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而在这个方面,西方一些媒体或者政客却选择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三、实践风险及其防范理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仍然面临着风险危机。风险与危机主要体现在,我们国家在沿线投资与回报之间还有差距;沿线国家情况复杂、发展不平衡,有些国家可能会出现政局动乱;暴力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三股势力”等给“一带一路”增添不稳定因素;“一带一路”涉及中美、中欧、中日之间的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一带一路”存在疑虑;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危机,在原本已存的困难上面,又蒙上了一层现实阴影。

(一)风险分析

1.投资与回报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20年之前仅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就将高达7300亿美元。显然,重大基础建设需要高额资金支持,一旦资金链断裂,基础建设必将受到影响。此外,被投资国家可能还存在财务风险,沿线国家情况各异,有些可能没有足够财力完成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谋划投资建设,还应考虑收回成本及产生经济利润。从目前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人均GDP低于1万美元的国家占2/3,差异较大且复杂多变。因此,许多在建项目的回报周期将会比较长,短期内难有较大收益。另外,沿线国家情况各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差异较大,特别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对我们的投资者来说,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投资,风险挑战无疑都是巨大的。

2.政局动荡风险、“三股势力”的破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亚欧非。其中部分国家政局不稳,有些参选政党为选举特意炒作“一带一路”话题。一些国家的执政者具有政治周期性,在任期内要求很快显现政绩,而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党对有关建设项目推进也有意无意发出不和谐音甚至阻挠。比如,“执政党与反对党、中央与地方、族群与族群之间关系复杂,新政权‘清算’旧政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时就会出现殃及池鱼的现象”[6]。不仅如此,非传统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有些国家甚至发生军事冲突、恐怖袭击和暴力等极端事件。这里,地缘政治错综复杂,大国势力介入从未停止,“三股势力”长期盘旋,这些都极易搅乱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的经济合作。另外,非政府组织(NGO)势力也会以环保、拆迁、腐败等问题制造负面舆论,动摇当地政府“一带一路”建设立场。必须清醒地估算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港口等都有可能遭受到极端恐怖势力攻击。

3.大国战略冲突风险。客观来说,“一带一路”必然涉及中美、中欧、中日等大国关系,并且这些国家与我们的“一带一路”有一定的利益冲突,他们存有一些顾虑。现实告诉我们,利益冲突和顾虑势必成为不可不防、不能不察的风险因素。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丝绸之路”命名的规划不断被提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联合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这些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既有契合点,又有冲突。显然,“这些计划的突出特点是,制定者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路来构建蓝图,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自己的‘连’和‘通’,面对其他竞争者却强调‘隔’和‘断’,目的是既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又让竞争者边缘化”[7]。在某些国家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进入了他们的主导区域,动了他们的“奶酪”,于是想尽办法抵制“一带一路”倡议。可见,各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博弈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面临更多的困难。

4.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开来,中外学界普遍认为,这场全球战“疫”将会极大改变世界格局和秩序,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现象。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全球爆发的疫情对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都会带来强烈的冲击。可以看到,未来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社会如何促使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沿线国家在医疗卫生、粮食能源领域合作以及“新基建”方面能否有新的突破,还需要拭目以待。

(二)防范理路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被多数国家认可,合作对象遍布全球,这同时也意味着风险与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未来实践中必须做好防范化解风险的准备。

1.做好战略设计与风险评估。务必要在实践中深入总结经验,充分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其他风险,针对这些风险作出各种详尽的应对预案。另外,中国政府必须与相关国家保持密切沟通,争取这些国家的信任与支持,这样能够顺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降低风险冲击。不仅如此,密切关注不稳定地区的局势,加强与中亚、南亚等国家安全领域合作,利用安全合作机制,合力打击“三股势力”,这是化解风险的必要措施。

建立精准、及时、完备、操作性强的政策监控体系、后果评估体系、应急预案机制,保证能够在政策出现偏差或失误时及时调整方向,确保倡议的持续性和预期性。具体来看,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上做实做细,谋划重大项目储备库,“一带一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理念到落地,必须站在长远的角度,做好相应的规划设计,否则就会手忙脚乱,降低建设质量。就国内来看,还应协调地方政府在“一带一路”上的角色定位,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同时加强国内各地的优势资源整合,防止“一窝蜂”现象。

一直以来,融资瓶颈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突出问题,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难以完成的。为此,中国政府专门成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加大资金投入。

2.注重“一带一路”国际话语表达与宣传。在国际话语体系里面,必须鲜明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的倡议,并不是什么战略。这个倡议不是取代别国已有的战略安排,它不是绕开沿线国家发展实际,而是融入融合,努力实现与其战略对接,凸显的是开放性、共享性。历史上看,丝绸之路核心是贸易,展现的是和平。因此,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应少用战略的词语表达,多谈和平与合作共赢,寻求利益最大化,化解矛盾冲突。对沿线一些落后国家,我们应避免出现妄自尊大的心态,始终要以谦和、平等、友善态度与其民众交往。此外,对外做好形象宣传,在政府、企业、个人方面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充分利用外事活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有利时机来传递中国倡议。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倡议与其他国家的丝路战略有机融合,实现无缝对接,使得各个机制之间互通、协调、促进。

世界各国文化各具特色,要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的文化特点,主动学习和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民族特色、人文历史、经济结构,不以自己主观思想行为去看待他们。从他们的历史生活中去学会理解包容,避免引起文化上的冲突。文明是沿线国家交往的重要方式,在人文、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领域深入交流,在文明对话中,相得益彰。中国始终认为,做好文明交流和互鉴,可以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世界文明共存才会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在实践上,尊重沿线国家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展现中国的责任担当,努力把“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传递出去。不可否认,总有一些西方媒体刻意诋毁和无端指责中国,为了扭转舆论宣传的不利局面,既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还要创新宣传形式,生动形象地讲好中国故事。

3.打造“一带一路”精品工程。进入工笔画阶段,必然强调精雕细刻。进一步扩大各方的利益交汇点,让“一带一路”建设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在基础性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由中方投资建造的铁路、港口、企业等项目落地生根,这让参与方体验到了什么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什么是丝路精神。事实证明,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一起完成了务实的大写意,进而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造“精品工程”。我们要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上下足功夫,提升跨境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物流集散中心服务功能,支持产业布局、产业链调整,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形成生产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以技术链接、产业链接、资本链接推动“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向外辐射,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全球价值链的节点,促使价值链和产业链升级。

有沿线国家的媒体指出,项目招标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透明现象,致使本国企业与中国企业无法公平竞争。对中国企业来说,在推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沿线国家应充分协商,合作多于竞争,共享发展成果。中国企业要与沿线各国寻求合作机遇,中国政府始终坚持营造开放、透明、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沿线落后国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帮助他们走出发展困境。总的来说,压实“一带一路”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协作精神、增强法治思维、树立环保意识。

可以预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里,人工智能、数字网络、区块链技术等将有新一轮发展,“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8]。产业合作将实现科技同产业融合、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新的经济模式。不仅如此,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图景里,还将打造互联安全的交通网络体系、金融网络体系、能源网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文化网络体系,共建智库交流网络和智库合作联盟。未来,我们将继续与沿线国家企业、全球企业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发扬“丝路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携手铸造更多更优的精品工程,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4.对全球疫情的现实冲击保持定力。新冠肺炎疫情是当下全球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对“一带一路”的影响不可避免,我们要以辩证的思维来看疫情形势。短期来看,全球疫情使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减少,中国与合作伙伴的贸易会出现下滑。从长远来看,随着全球疫情好转,中国对外贸易必将回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新冠疫情对“一带一路”的影响是暂时的,未来前景是可期的。美国《外交学者》杂志认为,因疫情而提出“健康丝绸之路”,进一步丰富了该倡议的内容。实际上,在中国疫情艰难时刻,“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向中国积极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全球疫情大爆发阶段,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力所能及向沿线伙伴国提供医疗物质,并且还派出了医疗队员。在疫情的大考之下,这些伙伴国也在用不同方式表明继续同中方加强“一带一路”合作的意愿。从区域来看,我们把周边和中东欧作为合作重点,在“中非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继续加深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拓展同新型经济体合作空间。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战“疫”的关键时期,我们务必做好话语准备,抓住发展这个实践主题,转危为机,把“一带一路”变成为撬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沿线国家医疗卫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要时刻警惕某些西方国家利用疫情,在“一带一路”上面大做文章,攻击我们,还要防止沿线国家拿疫情当借口,趁机向中国讨价还价。总之,不忘“一带一路”倡议初心,在全球疫情面前,我们要保持定力,把握时机,蓄势待发,努力与合作国共同开创建设的新局面。

四、结语

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倡议成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这一路走来,中国与沿线国家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的确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是共谋发展共享机遇的正道大道,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历史,更面向未来。理直气壮地讲,这个倡议根本就不是什么“陷阱”“战略”“地缘政治工具”,更不是强买强卖的野蛮行径、零和游戏。这个倡议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的宗教习俗,不带有任何意识形态偏见,为的是实现和平发展、经济繁荣、人类美好生活的世界梦。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底线思维,通过具体实践,科学应对风险挑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让丰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国际舆论的误解、曲解、抹黑的声音定会越来越少。

猜你喜欢
马歇尔倡议一带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借题发挥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