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中共百年党史的四维逻辑指向

2021-01-29 12:05:55许奕锋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史党史中国共产党

许奕锋 谌 炎

1.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2.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 怀化 418000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1]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从力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局面作为自身使命的起点,带领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发展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体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我们需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大逻辑,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理论维度建构开创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

一、以学史明理为引领,感悟思想伟力,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根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要善于从党的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和辉煌成就中,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2]学史可以明理,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通过党史学习,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做到“两个维护”直接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关系民族复兴大业,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可以更加深刻体悟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感悟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远意蕴;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党在不平凡的五年(2012-2017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横空出世提供了强大的实践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始终不渝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谱写新的篇章。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我们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伟力指引。如果说过去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现如今中国共产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境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一历史过程,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并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的光荣历程。[3]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向上向好态势,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社会思想意识纷繁复杂、主流价值观念受到侵蚀、敌对势力渗透有增无减的态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艰巨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学史知史中感悟思想伟力,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根基。要充分认清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继续发扬敢于斗争的精神,增强善于斗争的能力,坚持破立并举,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4]。以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铸魂固基之举和砥砺担当精神、推进接续奋斗的动力源泉,切实增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涵养情怀、淬炼胆识、汲取力量、激发斗志,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更好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二、以学史增信为基石,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回望百年历程,一艘小小红船之所以能够越过激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就在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接续奋斗,谱写了一部风云激荡的壮丽史诗。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追求,就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住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进而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成功,赢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心中有坚定信仰,脚下有无限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硝烟战火中淬炼,高呼“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已不是三思而行,而是百思已定”;中国共产党人在万里长征路上丈量,喊出“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发展中呼唤,宣称“我是党员,我先上”。显然,信仰信念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砥砺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的毅力和意志,也需要在经受斗争历练、战胜诱惑挑战中增进定力和智慧。“觉悟的门前便是刀山剑树”,革命烈士邓中夏如此说。上得了革命斗争检验的刀山,过得了改革发展考验的剑树,才能涵养好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和风范。

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磨难和沧桑,在荆棘密布中终于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5]每个国家的政治道路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都与其历史特点、历史任务、历史进程等紧密相关。在中国,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引发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关键事件、重大历史选择、重大制度建构都与挽救民族存亡、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民族解放密切相关。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各种政治势力、政治团体及其代表人物纷纷涌现并出场,围绕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建立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提出各种主张,试验各种方案,甚至一度为组织责任内阁展开激烈的政治争斗。但是,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议会制还是总统制,在中国都试过,但都未能获得成功。长期的斗争使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不能真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就不足以改变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性质。如果仅仅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也根本解决不了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自身贫弱、他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构筑起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框架。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探索和摸索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越来越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我国民主政治展现出愈加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唯一正确道路。学史增信,我们就要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自觉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主动性,不断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6]不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善于从党史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练就中国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回望党史,为的是品悟信仰之真纯、忠诚之可贵,为的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干事创业的精神之基,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动性与自觉性。

三、以学史崇德为风范,砥砺奋斗精神,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

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内涵丰富的精神谱系,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和道德风貌。[7]学史崇德,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党史,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我们要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体悟道德风范,在红色精神谱系中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并经得住考验。作为共产党人,就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8]就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真正能够在党史学习中涵养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廉洁修身的道德操守,树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要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腕反腐、刮骨疗毒,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好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得到传承。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不良的东西仍积习难改、积弊难除。积习如若不改、积弊如若不除,势必影响党的形象,进而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立下志向不动摇、不懈怠,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要保持耐心、笃定前行,不为诱惑带节奏,不被杂音带偏航,让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四、以学史力行为落脚点,踏上新征程,努力开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带领人民跨过一道道沟坎,取得一个个胜利,获得一个个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就要不断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认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历程,感悟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早在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并将之作为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就在于不断身体力行,在革命性锻造中实现自我革命、重视自身建设而不断取得发展。不难发现,“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历史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锤炼斗争精神,把准斗争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在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中把握方向、掌控全局;坚定斗争意志,科学预判潜在的风险,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增强斗争本领,自觉担当使命,敢于出击作战,心无旁骛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站在开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容应对大变局、大博弈、大变革,准确把握历史方位,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提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顺应世界发展大势、走在时代前列的战略格局和政治智慧。[9]我们要把学习党史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结合起来,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以昂扬的斗志和铿锵的步伐,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合格答卷。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真理的力量转化为人格的力量,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0]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实现各个历史时期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的伟大精神所蕴含的坚不可摧的力量,从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将理、信、德、行融为一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泛凝聚人心、汇聚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学史党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第一次学党史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0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28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