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义/十堰市审计局
近年来,十堰市审计局紧紧围绕“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大对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经济安全、教育、社保和重大政策落实等方面审计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了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有力地服务了全市“经济倍增、跨越发展”大局。
围绕助推十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积极开展市场主体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实地了解、召开相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统计、教育等数据,迅速摸清市场主体的现状;勾联比对44类780多万条不同数据,精准查找出汽车主导产业不强、县域经济发展较弱、企业投资意愿不高、大学生留堰创业意识不强、招商引资有待加强等影响市场主体发展的问题。结合十堰实际,科学提出了“招商引资抓增量、政策激励强体量、主动服务稳存量、支持孵化扩容量、培植产业增力量”等推动市场主体培育与壮大的建议,以促进城区与县域市场主体的丰富与发展。
针对政府投资建设领域成本虚高问题,开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定价参考标准研究式审计。广泛走访广东、福建等材料原产地,摸清市场真实行情,制定了符合十堰实际的土石方、石材、板材、室内装饰价格参考标准,为未来五年十堰投资领域规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针对体制机制原因导致领导干部“被动违规”的问题,开展了经济责任共性问题研究式审计,编写了经济责任风险提示清单,印发给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用实际行动服务了市县换届需要,提醒新上任领导干部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能力;针对土地征迁补偿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制定土地置换、地面附着物补偿等参考标准,促进化解征迁补偿中的矛盾纠纷,守牢底线,也为投资“法治化”营商环境作出审计贡献;针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区域性自然资源资产研究式审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出具有十堰特色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体系,净空气、保水质、护生态,全力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充分发挥审计“经济体检”的作用,积极开展经济安全审计,紧紧围绕财政债务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生产、社会安全、房地产安全、基金安全等11个方面开展审计监督,切实守牢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底线。在财政债务安全审计中,精准分析财政收支和紧平衡情况,摸清各项政府债务情况,做好风险预警提示;在金融安全审计中,重点关注农商行等银行资金流动、挤兑风险以及小额贷款、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问题,切实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在社会安全审计中,聚焦社会治安、社会稳定、信访群访以及网上舆情问题,助力和谐社会建设;在粮食安全审计中,摸清粮食产量、耕种面积、耕种品种、种子质量资源等,审查“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推进落实情况、粮食安全政策执行及其效果,让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保安全中,关注森林防火形势、病虫害防治、濒临珍稀树种、动物情况以及水、气、土壤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情况,保障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审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管长远。将审计监督视角聚焦到优化营商环境领域改革事项,全面梳理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用水用气用电、登记财产、纳税信贷、招投标管理、政务服务和数据共享等18类优化营商环境指标、100项任务清单,厘清17家牵头单位、64个责任单位职责任务,坚持点、线、面全方位开展审计,找准优化营商环境的堵点痛点,摸清“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揭示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庸政懒政怠政问题,推动提高办事便利度,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及时修订《十堰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将政府投资审计总办结时限压缩到50个工作日内,征迁补偿项目办结时限压缩到45个工作日内,促进财政资金及时兑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社保审计,助力提升教育供给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促进公平正义。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出发,加强对教师工资保障、“双减”政策落实、家庭教育成本、教育资源供给、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情况的审计监督,加强审计情况综合分析,从教育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角度分析成因,提出解决办法,推动完善教育制度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普及多样化、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加大对养老、医疗、低保、就业、失业、生育等社保基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坚决查处人民群众身边“微腐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围绕推进十堰“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倍增、跨越发展”目标实现,积极开展“经济倍增、跨越发展”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为市委、市政府把控宏观经济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座谈交流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弄清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值、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高新技术产业数量和产值、县域经济总值等经济社会主要指标推进及完成情况;聚焦“一主三大五新”,详细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重点关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建立和融合,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壮大;紧盯生态、交通、文化发展情况,加强审计调查,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大交通项目快速落地以及文化产业繁荣,有效服务“生态立市”“交通强市”和“文化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