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 赵昱 戴家轩
自Freeman总结了工业网络、区域网络和政府资助的创新活动,并提出创新网络是指创新主体合作创新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后,对创新网络的研究逐渐深入展开。创新网络由各主体的合作关系构成,主体一般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等,也有学者关注政府的干预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并以政府合作作为调节变量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超过20年,但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巨大,当地创新活动的开展受到市场局限,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但对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政研合作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创新网络的研究范围也需要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逐渐转向西部地区,而四川省则是对西部展开整体研究的关键切入点。2015年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1548.83亿元,四川省占比44.68%,为西部之最;同时,四川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该省GDP比重的19.65%,位居西部第二。由此可见,四川是西部创新的高地,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所依托的重要省份,对其进行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的分析有利于为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提出建议,也可由此扩展为对西部地区未来创新发展方向的整体研究。现代企业置身于纵横交错的网络中,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由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等来衡量,通过网络整体分析及网络特征指标测度可以分析该地区企业产学政研创新网络的演化,进而了解该地区创新活动的开展。
长期以来,学者们以企业为研究模型对产学研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如知识协同、文化协同、网络开放度等进行了很多实证研究,但对四川地区的创新网络研究则较少。综合来看,现有针对后发地区创新网络的研究涉及测度结构效率、结构嵌入性等多个方面,但或是针对四川这一特定地区整体创新网络的研究不足,或是研究面仅涉及某一行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四川地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政府机构的创新合作关系所组成的合作网络。以企业作为核心节点,统计与其存在合作关系的节点并纳入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借助Gephi与Ucinet软件统计四川企业产学政研合作网络的网络特征,选取网络规模、网络平均加权中心度、网络密度及网络节点中心势。专利是技术创新的产物,由于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含量比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更高,因而更能代表创新性。专利联合申请被广泛用来研究合作创新,在联合申请专利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之间自发地形成一种非正式的合作网络。由于重庆自1997年从四川分离成为直辖市,因此设置研究起始年份为1998年,检索专利公开年份至2019年结束,而专利从申请到公开一般有两年的滞后期,因此设置研究结束年份为2017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分析平台,选择中国发明申请,地址选择四川,申请日为“19980101 20171231”,公开日为“19980101 20191231”。网络平均加权中心度由Gephi软件计算得到,网络密度是图中实际拥有的连线数与最多可能拥有的连线数之比,网络中心势由Ucinet软件测量的整体网络的标准化中间中心势衡量。
2.2.1 整体描述
整理数据进行简要统计分析后可知,1998—2017年四川的企业合作专利总数整体呈波折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1998—2007年,专利总数增长极为缓慢,这一时期较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的发展相对滞后; 2008—2012年,专利总数增长大幅度加快,2006年底国务院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创新发展明显加快;2013—2017年,需要注意在2013年专利总数锐减,之后快速恢复增长,可能的原因是2013年末“一带一路”政策将四川部分区域纳入其中为其创新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2.2.2 合作类型
对企业与不同主体创新合作的类型进行分类统计以厘清企业产学政研的合作类型。由于产学政研、产学政、产政研合作仅在少数年份存在,因此不纳入统计。
在四川地区,2002年以前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占比较高,随后逐渐降低;2002—2007年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占据首位,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可能的原因是西部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企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下游,创新主要依赖于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2008年专利数量开始迅猛增长后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始成为主要合作类型,之后除2013年短暂回落外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是由于科研与市场关系的紧密性不断增加,使得企业开始重视相互之间创新资源的快速流动以提高创新效率;而产政及产学研合作则始终没有成为主流,说明一方面四川地区政府在创新活动中参与较少,没有将企业视为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政策支持尚有不足。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整体网络尚未在四川建立,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三者的合作未能在四川地区全面展开,企业之间的创新资源共享及高校研发并通过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依旧是四川地区创新的主要方式。
统计主要网络特征指标可知四川企业产学政研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
(1)网络中心度可表征网络节点在网络的重要程度及影响力。四川地区企业产学政研创新网络平均加权中心度基本保持正向增长,这意味着该网络中核心节点的直接合作对象数量提升或其与直接合作对象的联系加深,有利于创新主体加强对创新资源的获取与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或科技成果转化率。
(2)网络密度是用网络内部节点的紧密程度表示网络图的凝聚程度。四川地区企业产学政研创新网络密度呈下降趋势,证明该网络的整体联系逐渐转向松散。虽然平均加权度数的提升意味着以企业为主的核心节点的直接合作对象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创新网络内创新主体整体数量的增长速度,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创新主体仅重视已建立的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寻求合作程度的加深,忽视了拓展合作范围的必要性;二是在不断有新的企业参与到创新并加入创新网络后,并没有选择与现有的创新主体展开合作而局限于其自身所在的研究群体,形成了数量不断增加的孤立的研究群体,研究群体之间的合作较为有限。
(3)网络中心势是用网络节点的分布情况表征整个网络图的集中趋势。四川地区企业产学政研创新网络中心势的变化较大且不规律,并未随时间的变化而具有明显的正负增长趋势,即创新资源的集中程度并不稳定。总体来说,网络中心势经历了由高水平到低水平再到回升至一定水平的波浪式发展历程,可能的原因是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在初入行业时,由于经验或资源不足,往往选择与行业内的其他重点主体合作,自身少量资源也由其所掌握,资源集中程度加强。但当众多创新主体主动寻求与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创新主体合作时,这种“辐射”关系下的合作意味着过多的资源倾向于进入某一行业,反而会造成行业饱和与资源冗余,在市场的调控下创新资源会有一定程度的分散,最终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1998—2017年四川省企业产学政研创新网络进行网络整体及网络特征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创新网络发展趋势良好,网络规模随联合申请专利数增长稳步扩大。从1998年的6件至2017年的1059件,创新合作有了极大的进步,该地区企业产学政研合作的效率有了很大提升。未来应当继续重视创新发展,提高研发水平以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
(2)产学政研合作类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主要合作类型由早期的产研合作到中期的产学合作再到后期的企业之间合作为主兼顾产学合作。企业与高校是四川地区创新的主力,产学研合作未能在该地区得到较好的发展,政府参与度也存在不足。一方面,研究机构尤其是企业或高校的附属研究机构应当加强与企业及高校的沟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在科研与市场结合逐渐紧密的背景下不断完善创新产业链;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并参与到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加强对创新的引导,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创新发展的不足。
(3)创新网络平均加权中心度整体呈增长趋势,在该网络中,部分核心节点与合作对象的联系加深,直接合作对象增多,逐渐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在稳定现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应当主动寻求将新的创新主体纳入研究群体,增强可获取创新资源的异质性,同时及时减少或终止现有不适应市场的合作对象的合作关系。创新网络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网络中合作关系的加深速度与核心节点合作对象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创新网络规模的扩张,网络成员关系整体稀疏,处于不稳定时期。以各企业为中心的研究群体应当主动寻求群体之间的合作,特别要重视创新不能局限于一个群体甚至一个行业,应当努力拓展范围,将不同但在生产方面可以互补的行业纳入创新协作范围,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增强区域协同创新效率。创新网络中心势经历了由高到低再到小幅回升的阶段性发展,体现了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网络中的各创新主体要面向市场,及时获取信息,避免盲从造成部分行业资源冗余,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对信息的掌控极为重要。同时政府也要发挥服务型职能,在创新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之时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以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无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