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议橙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四力”要求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都是适用的,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表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就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本领能力,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首先,要有脚力。“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要迈开双步量大地,脚踏实地涉深水,方能踏遍千山出佳作。信息化时代,传播技术一日千里,记者即便“窝”在办公室也能写稿。这也使得不少记者习惯“等靠要”,把采访单位、采访对象的资料或者人家通稿拿来稍加改动就发稿,有的甚至原样照发。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部分宣传思想工作者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靠简报、会议材料编稿子。” 但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多数质量不高、活力不强、“地气”不足,即便通稿、材料的质量、分量有保障,也难免千篇一律,读之无味。“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只有走出去,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更多地关心、关注他们的愿望和诉求,更多地挖掘真善美,揭露假丑恶,才能让作品真正反映民情,凝聚民心,得到读者认同,起到弘扬正气、引导舆论、消除疑虑、化解矛盾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宣传工作承载的是思想,只有立足实际,推陈出新,在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中,在与实践的理性碰撞中擦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才能写出适销对路、真情实感的作品。以云南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专题报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为例,2020 年8 月,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报道团队奔赴全省各地,记录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的历史巨变和广大人民群众携手奔小康的伟大壮举。云南网迅速响应,派出骨干记者跟随报道团队深入采访,通过笔头与镜头展现云岭百姓的幸福生活,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同心同德奔小康的精神风貌。截至当年9 月底,共计签发稿件200 余篇,相关稿件阅读量突破100 万次,读者点赞不断。由此可见,只有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听民声、访民情、察民意,以群众视角解读,在深入群众中感悟,才能真正做到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写出来自群众的优秀作品。
其次,要有眼力。要眼界开阔,观天下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的记者经常苦于没有亮点可写,不少人甚至没有采访通知就不知道写什么,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时间长了渐渐变成“井底之蛙”“睁眼瞎”。新闻工作源于实践,记者要有一双洞察天下的眼睛,能从全局高度观大势,把当前工作放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大背景下、放到信息化大时代下,才能发人民之心声,从而更好地传播好党和政府的主张。以“云南扶贫热线”微信公众号为例,2020 年稿件《公示啦!云南又有31 个贫困县(市、区)拟退出贫困县序列》阅读量达427784 人次,点赞831 个,留言785 条,为当年点击量最高的稿件;视频《走出大山三部曲——憧憬·出山·安家》当周全网累计观看量超过4000 万次,获得国家广电总局表扬,并作为全国5 个优秀案例之一,在当年7 月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召开的全国视频会议上进行交流发言。另外,新闻工作者的眼力还要求我们要眼光敏锐,明察秋毫。新闻媒体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新闻记者是一线观察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快速更迭,形势也会迅速变化,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明辨是非,“于花繁柳茂处拨得开,于风狂雨骤时站得定”,把握传播规律,开展适时引导。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与云报客户端联合开设“理上网来”融媒体理评专栏,聚合融媒体特色,彰显云报“党端”底色就是一例。专栏开设以来,刊出了近300 篇结合相关报道和实际问题的理评文章,如《加快建设云南养老服务体系》《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西畴精神”是怎样形成的》《打“高原”牌走“特色”路》《谨防“政绩”变为“政疾”》《“直过区”的伟大跨越》等,以其通俗易懂和说理透彻深受读者喜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积极实践,也是我们锤炼眼力的有益探索。
第三,要有脑力。用好“脑力”,就能做到“曲高和众”,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最终实现良性互动,圈粉无数。以云报客户端发布、荣获2020 中国新媒体大会“中国新媒体扶贫十大优秀案例”的《你好,马吉米溜索!出山,脱贫金果果!》专题为例,该专题由云南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和云报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联动组织,策划报道。前方,记者通过蹲点式、体验式、跟踪式的采访,采集到大量一手文图、视频素材,结合新媒体特点,精选角度做出“马吉米首条产业溜索建成记”“算一算村民的溜索增收账”等作品;后方,新媒体编辑根据策划指导及统筹安排,结合储备的背景资料及报道主线进行精心制作,整合“两微一端”、抖音视频、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资源,开设专题、话题进行精彩呈现。相继推出了文图视频直播《马吉米村桥马嘎村草果“溜索”修建记》、新闻特写《溜索再现大峡谷》、图片故事《等“溜索”修好了 草果想拉几趟都可以!》、文图视频报道《开了!怒江马吉米再现溜索,这次它有了新使命》、云报图解《一图看懂马吉米“溜索”增收账》、新闻侧记《大家好,这是马吉米的扶贫“金果果”!》等,将一根溜索背后,党和政府“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决心与马吉米村民增收的信心串联起来,成为云南省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一个特写、一幅精彩画卷。可见,有脑力就是要善于分析研究。“学而不思则罔”,我们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善于分析研究,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从繁杂问题中把握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必然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深刻认识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多出好思想、金点子、妙主意,始终确保工作的方向正确。有脑力就是要会找亮点。宣传工作是总结亮点、提炼经验、广而告之的过程,宣传多数时候并非着眼于全面,而是局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亮点、特点、个性。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出类拔萃,更不是宣传越多越好。要着力于放大亮点,以点带面,让亮点亮起来,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并通过一个个亮点“细胞”,描绘出一幅幅有血肉、有灵魂的时代画卷。
第四,要有笔力。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有笔力的保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力是记者的基本功,想做一名好记者,说到底要靠笔力。想要妙笔生花,还得胸有成竹,若想下笔如有神,还得读书破万卷。新闻工作者应当成为理论行家和知识杂家,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论政策和法规制度学习。广泛涉猎多领域的知识,认真阅读经典原著、名篇佳作,主动学、自觉学、长期学,不断积累。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既不能妄自夸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有的人注重大标题要十分醒目唬人,小标题要对仗押韵工整,讲究词藻、讲究形式,穿靴戴帽,内容却空洞无物,读之味如嚼蜡。新闻作品内容为王,坚持说事实、说真相,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这样的作品才能更有凝聚力、感召力和穿透力。另外,我们也要不断创新表达手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作品内容再有品位,也要对群众的“口味”,作品能否为群众接受,既要靠作品本身,也要靠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要注重语言创新,多多撰写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带着泥土味的文字。不可否认,我们的报纸和各种新媒体平台,权威性、可信度高,甚至信息量、可读性都是不错的,但读者量、点击量、粉丝数往往不如社会媒体、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不少网民特别是年轻人认为官媒多是重说教轻体验,有意义没意思,为了宣传而宣传。而锤炼笔力就是要做到妙笔生花,让有意义的“曲子”有意思起来,让大众听得懂,喜欢听,离不了,最终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