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华,曾光远
(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1)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特别是淳安县,目前,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优质茧生产基地之一,千岛湖牌蚕茧质量连续20多年位列全国前列。近年来,受蚕房拆除、劳动力转移、茧价波动大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杭州市蚕桑产业规模压缩较大。在新的形势下,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拓展蚕桑基地,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蚕桑产业持续萎缩。2019年,全市共有桑园面积5867 hm2,其中一半左右桑园失管弃养,不少桑园桑叶利用率不到50%;全市饲养蚕种8万张,生产蚕茧3551 t(表1),蚕桑总产值2.1亿元;全市共有省级以上茧丝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县级1家,共有蚕桑合作经济组织21个,直接带动农户11344户。
从表1可见,2019年与2017年比,全市饲养量减少2万余张,减少20.1%;产茧量减少1057t,减少22.9%。尤其是秋蚕产茧量减幅达26.4%。
近年来,全市6个县(市、区)蚕茧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有的县甚至超过了40%(表2)。
从表2可见,2019与2017年比,各县(市、区)减幅最大的是桐庐县,饲养量减少43.7%,产茧量减少41.6%;其次是余杭区,饲养量减少42.2%,产茧量减少41.5%。
目前杭州市蚕桑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蚕桑收入占多数蚕农家庭总收入占比仅在20%左右,难以成为家庭主业,加上规模化生产初次投入大,对年轻人吸引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表1 2017~2019年杭州市蚕桑生产概况一览表
表2 2017~2019年杭州市各县(市、区)蚕桑生产概况一览表
近10年蚕茧价格没有明显提高,同时随着蚕茧收购政策的放开以及国内外茧丝市场价格波动加剧,茧贱伤农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蚕农生产和投入的积极性。由于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其他经济作物比,劳动效益没有明显优势。
由于蚕桑产业比较效益偏低,劳动强度大,农村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从事蚕桑,现有蚕农普遍年龄偏大,产业后继乏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三改一拆”等力度的加大,蚕桑生产用房大大减少,成为导致杭州市蚕桑生产大幅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
创新种养新模式,实现低小散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省力化生产转变。在政府扶持引导下在重点蚕区构建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蚕桑大户)+合作社”为主的蚕桑生产新模式。通过农户之间自愿流转,促进桑园向专业大户和蚕桑家庭农场集中,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形成蚕桑生产专业化、合作化的规模经营;各个蚕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再共同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社,实行“保底+分红”的分配政策,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如2020年春期,受疫情影响,蚕茧价格大幅回落,淳安动用蚕桑风险金对全县600 t以上的蚕茧按每400元/50 kg进行补助,使春茧价格达到了2160元/50 kg,稳定了蚕桑产业预期,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凯喜雅集团、万事利集团等国内知名丝绸企业借助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等机遇,积极参与杭州市蚕桑产业发展。如2017年,由凯喜雅集团控股66%实现对淳安县茧丝绸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淳安优质茧基地有效融合入凯喜雅的全产业链布局中。对内,淳安基地将满足凯喜雅集团高端丝绸品牌的原料需求;对外,用淳安基地优质茧生产出来的6A级生丝在凯喜雅贸易团队的助力下,对接路易威登(LV)、爱马仕(Hermès)等国际顶级品牌提高优质茧附加值,此举是对推进杭州市蚕桑及丝绸产业传承发展,打造杭州丝绸国际金名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益尝试。今后,杭州市蚕桑生产的重点应立足于巩固国家级优质茧基地,为高端丝绸品牌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撑。
近年来,随着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扭转蚕桑产业下滑的趋势比较难。结合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和东西部对口扶贫工作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到云南、贵州等地建立优质原料基地。如凯喜雅集团联合淳安茧丝绸公司已在云南德宏、保山等地建立了优质原料茧基地,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2018年,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成立黔东南州杭黔蚕桑服务有限公司,用3年时间建成667 hm2(10000亩)优质桑园,实现蚕桑总产值7000万元以上,并为杭州市提供优质原料茧1500 t以上的优质原料基地。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重点发挥杭州市多年积累的品种、市场、技术等优势,发展和巩固优质茧原料基地,提高杭州市优质茧的供给能力,助力打造杭州市丝绸之府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