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河南省荥阳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 450100
小儿脑瘫是指小儿大脑性瘫痪,在出生后1个月内脑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导致的综合征,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由于病变位置在脑部,常累及四肢,临床症状表现为行为怪异、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1]。临床治疗小儿脑瘫难度较大,无明确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脑络受损、肾精不足是脑瘫的主要发病机制,现代康复训练应用于脑瘫治疗也越来越广泛。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脑瘫患儿采取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并对其临床总有效率、肌张力、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以及独立步行能力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5月本院接收的82例脑瘫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4~8岁,平均年龄(6.28±1.12)岁;体重11~23kg,平均体重(13.35±2.64)kg;脑瘫类型:痉挛型18例,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8例,混合型3例。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6.39±2.05)岁;体重13~27kg,平均体重(18.26±2.42)kg;脑瘫类型:痉挛型21例,不随意运动型9例,共济失调型7例,混合型4例。两组患儿常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均符合《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2]中脑瘫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患儿临床症状为肢体部位僵硬、头颈松软、反应迟钝等;(2)患儿存在运动障碍、姿势障碍、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3)患儿家属对本观察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恶性肿瘤或免疫缺陷患儿;(2)合并精神疾病患儿;(3)肝肾器官功能异常患儿。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促进脑神经活跃性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常规锻炼等措施。(1)对照组患儿进行针刺治疗:头部针刺穴位选择:神庭穴、风池穴、百会穴、头部感觉区域、语言区域、运动区域;上肢针刺穴位选择:外关、曲池、肩井、肩贞、极泉等,下肢针刺穴位选择: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环跳等,令患儿取平卧位,对头部皮肤消毒后,取一次性2寸毫针进行针刺,毫针与头皮以20°斜角刺入,当针处于帽状腱膜下层时,快速捻针2min后留针30min,进行肢体针刺时选择直刺,留针30min,1次/d,5d为1个疗程,持续4个疗程。(2)观察组患儿联合进行运动疗法,主要包括神经促通、Bobath技术、Rood疗法,对患儿上下肢摆动、身体躯干旋转进行组合练习,左上肢对应右下肢,20次/组,完成后进行右上肢对应左下肢组合摆动,2组/d,患儿从仰卧、坐位、站起为一套动作,10次/组,2组/d,患儿一只脚站立,另外一只抬起做屈曲与抬起动作,10次/组,4组/d,锻炼平衡功能,根据患儿情况采取水疗、按摩等方式进行辅助,放松肌肉,降低异常升高的肌张力,训练次数遵循由少到多、强度由低到高原则,循序渐进,避免高强度训练造成损伤,5d为1个疗程,持续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显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肢体功能得到恢复;有效:临床症状部分好转,肢体功能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肢体功能未见恢复。(2)对比两组患儿肌张力缓解情况,采用改良肌张力分级量表(Ashworth)对患儿肢体痉挛程度进行评分,0级表示肌张力正常,1级表示肌张力稍微增加,1+级表示肌张力轻度增加,2级表示肌张力明显增加,3级表示肌张力严重增加,4级表示肢体僵硬,不能活动。(3)对比两组患儿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平衡功能进行评分,BBS包括站立、转身等14个项目,每个项目1~4分,总分56分,分值越高代表平衡功能越好;对比两组步行功能,Holden分为0~5级,总分5分,分值越高代表步行功能越好。(4)对比两组独立步行能力,以6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作为评估标准。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Ashworth评分 两组治疗前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shworth评分对比分)
2.3 BBS、Holden评分 治疗前,两组BBS、Hold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Holden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BBS、Holden评分对比分)
2.4 独立步行能力 两组治疗前6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相比对照组远,10m步行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独立步行能力对比
脑瘫在中医学属“五软”“五迟”范畴,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后天失养而导致气血不畅,筋脉痿软不用,邪毒内侵致脑髓受损,康复训练为西医治疗脑瘫疾病应用广泛的一种方式,通过肢体锻炼,改善患儿运动障碍、平衡功能等临床症状,对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
本文中对照组采取针刺方式治疗,以刺激经络穴位,提高肌肉活跃度,从而起到畅通经络、调畅血脉、醒脑开窍的作用,能够对大脑的皮质功能进行调节,使脑细胞的代偿功能得到优化及改善,利用肌肉收缩反馈大量深浅感觉冲动,使肌张力降低,缓解肌肉痉挛[4]。但该方式的治疗时间较长,起效慢,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本文中,观察组患儿在其基础上联合进行运动疗法,通过对患儿肢体各项锻炼,逐步调整肢体平衡,以此增强患儿平衡控制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5]。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BBS、Holden评分较对照组高,且6min步行距离比对照组远,10m步行时间比对照组短,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合理训练方式,有效促进肢体感觉的恢复,减少患儿出现痉挛现象,使患儿的平衡能力及躯体控制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水疗、按摩等辅助方式可缓解肌肉痉挛现象,降低肌张力,对其运动功能的提高有着显著效果,促使生存质量得到提高[6]。
综上所述,脑瘫患儿应用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可提升临床总有效率,降低肌张力,提高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独立步行能力,值得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