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菌酯与辛菌胺混配对桃枝枯病的防治研究

2021-01-29 04:05:48范昆付丽张义坤武海斌孙瑞红曲健禄
落叶果树 2021年1期
关键词:桃枝枯病混配

范昆,付丽,张义坤,武海斌,孙瑞红,曲健禄*

(1.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2.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桃花源管理区)

桃枝枯病是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益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主要症状表现为春梢抽生后基部发黑,枝条逐渐枯死,树势减弱,甚至桃树整株枯死,严重影响桃树树势和产量,可造成桃树减产20%~50%[1]。

目前,桃树枝枯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方法。丁香菌酯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通过锁住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的电子传递而阻止细胞的ATP合成,从而抑制其线粒体呼吸而发挥抑菌作用。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作用,而且能在植物体内、土壤和水中很快降解。辛菌胺,是一种环保型氨基酸类高分子聚合物杀菌剂,是新一代高科技、环保型、高效广谱、低毒杀菌剂。辛菌胺的作用机理是在水溶液中能产生电离,亲水基部分含有强烈的正电性,吸附通常呈负电的各类细菌、病毒从而抑制了细菌、病毒的繁殖,凝固病菌蛋白质,使病菌酶系统变性,加上聚合物形成的薄膜堵塞了这部分微生物的离子通道,使其立即窒息死亡,从而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杀菌广谱,具有内吸性和极强的渗透性,还具有双向输导作用,同时具有保护、治疗、铲除和调养四大功能。

本研究对丁香菌酯和辛菌胺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防治桃枝枯病研究,并对其进行科学复配,开展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对桃树枝枯病具有明显防效的新型配方制剂,以期提高病害防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96%丁香菌酯原药,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30%辛菌胺母药,陕西省西安嘉科农化有限公司;20%丁香菌酯悬浮剂200倍液,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3%甲基硫菌灵糊剂,日本曹达株式会社;430g/L戊唑醇悬浮剂,安道麦马克西姆有限公司。

丁香菌酯、辛菌胺原药分别先用少量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丙酮溶解,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再以0.2%的体积分数加入乳化剂Tween-80,于冰箱中4℃下贮藏备用,使用时以无菌水稀释至适当浓度。

供试病原菌及培养基:桃枝枯病菌(Phomopsisamygdali);PSA培养基(马铃薯200g,蔗糖20g,琼脂16g,去离子水1000mL)。

1.2 试验方法

1.2.1 丁香菌酯与辛菌胺混配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单剂毒力测定方法[2]:先将供试药剂配制成7个浓度梯度(丁香菌酯:0.5、1.0、2.0、4.0、8.0、16.0、32.0mg/kg;辛菌胺1.0、2.0、4.0、8.0、16.0、32.0、64.0mg/kg)。将病原菌于PDA培养基上26℃预培养4天,用直径7mm的打孔器在靠近菌落边缘的同一圆周上打取菌饼,接种到含有不同药剂浓度的培养基平板上,每皿一片,置于26℃恒温箱内培养4天,用十字交叉法测定各处理的菌落生长直径,以清水为对照,每浓度处理重复4次。测定菌落径向线性生长量,确定药剂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概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

混配药剂联合毒力测定[3]: 在单剂毒力测定的基础上,将供混配的丁香菌酯、辛菌胺按体积比例分别设置10∶1、5∶1 、2∶1 、1∶1、1∶2 、1∶5 、1∶10 、1∶15 、1∶20 、1∶25、1∶30、1∶35、1∶40、1∶45、1∶50共15个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为0.25、0.5、1.0、2.0、4.0、8.0、16.0mg/kg 7个系列浓度的含药PDA培养基,确定药剂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每处理(每菌株每浓度水平)重复4次,以不加药剂的PDA培养基作为对照,求出混配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利用孙云沛法(1960)计算混配剂的共毒系数CTC,评价混配剂的协同增效作用。

试验数据均由Microsoft Excel 2003、DPS数据处理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95%置信限区间。

抑制生长率(%) = [(对照菌落直径- 处理菌落直径) / (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100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配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混配制剂EC50)×100

混配剂理论毒力指数TTI=单剂A的TI × PA+单剂B的TI × PB(PA和PB分别为混配剂中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配剂的实际毒力指数ATI/混配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 × 100

增效作用判断:CTC≥120,具有增效作用;80

1.2.2 丁香菌酯与辛菌胺混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1.2.2.1 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在山东省泰安市西苑庄桃园。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仓方早生。树龄均为7年,株行距为3m×4m,选取树势相当、病情相近、管理措施一致的植株作为试材,历年枝枯病发生较重。

1.2.2.2 试验设计 按照1.2.1试验获得的丁香菌酯、辛菌胺最佳配比配制20%丁香菌酯·辛菌胺水分散粒剂。

20%丁香菌酯·辛菌胺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下同)133.3、200、333.3mg/kg;20%丁香菌酯悬浮剂250mg/kg;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60mg/kg;43%戊唑醇悬浮剂172mg/kg;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mg/kg及空白对照处理。每4株树为一个小区,重复4次,小区随机排列,并挂牌标示。

1.2.2.3 试验方法 于6月份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雾处理,每次施药间隔10~15天,共施药3次。最后一次施药及其药后14天调查各处理小区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调查时每株树东、南、西、北4个方向共80个新枝(每方向20个),计算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DMRT法统计分析试验结果,同时调查桃树是否受所施药剂的影响而产生药害,以及药害的症状类型和受害程度[4]。

桃枝枯病的田间病情分级分6 级,具体如下:0级,全株无病;1级,桃树枝条病斑环绕枝条周长的50%,10%以下叶片凋萎;3级,桃树枝条病斑环绕枝条周长的51%~100% ,11%~30% 叶片凋萎;5级,桃树枝条病斑环绕枝条1 周,31%~50% 叶片凋萎,枝条轻度枯萎;7级,桃树枝条病斑环绕枝条1周,51%~70% 叶片凋萎、落叶,枝条中度枯萎;9级,桃树枝枝条病斑环绕枝条1周,70%以上叶片凋萎、落叶,枝条枯死。

病情指数、防效等参照黄国洋的方法,数据统计利用DPS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丁香菌酯与辛菌胺混配药剂对桃枝枯病病原菌的联合毒力室内测定结果

丁香菌酯、辛菌胺单剂及15个不同配比的混配药剂对桃枝枯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2。结果表明,丁香菌酯、辛菌胺及其混配制剂,对桃枝枯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丁香菌酯与辛菌胺的配比在1∶2~1∶45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这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1∶5、1∶10、1∶15、1∶20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54.59、168.75、176.24、161.10,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

表1 2种药剂对桃枝枯病菌的毒力室内测定结果

表2 丁香菌酯与辛菌胺不同比例混配对桃枝枯病菌的毒力室内测定结果

2.2 丁香菌酯与辛菌胺混配药剂对桃枝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综合评价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选择1∶10作为丁香菌酯和辛菌胺的最佳复配比例,制备20%丁香菌酯·辛菌胺水分散粒剂用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3)显示,末次施药当日、药后20天,20%丁香菌酯·辛菌胺水分散粒剂各药剂处理对桃枝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8.70~91.91%、91.05%~93.39%,均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20%丁香菌酯·辛菌胺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333.3mg/kg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0%丁香菌酯SC 250mg/kg、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60mg/kg、43%戊唑醇SC 172mg/kg、70%甲基硫菌灵WP 1000mg/kg的防治效果。

表3 20%丁香菌酯·辛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桃枝枯病的药效结果

3 讨论

丁香菌酯、辛菌胺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5,6],两者复配可对病原菌多位点作用,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效,降低农药施用量,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本试验对两种供试药剂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丁香菌酯、辛菌胺混配对桃枝枯病菌防治相对于单剂防治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从共毒系数来看,丁香菌酯与辛菌胺的配比在1∶2~1∶45之间时,对桃枝枯病菌的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综合考虑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及田间实际用药量的需要,选择1∶10作为丁香菌酯、辛菌胺复配制剂的最佳复配比例,并按此比例进行复配制剂的制备和田间防病效果验证。综合考虑田间防效、有效成分用量成本及抗药性风险等因素,推荐20%丁香菌酯·辛菌胺水分散粒剂的最佳施用浓度为1500倍~600倍(有效成分用量133.3~333.3mg/kg),使用前直接以成品制剂形式桶混,或直接单剂形式兑水混匀配置所需浓度,全植株均匀喷雾施用。

目前,未见有丁香菌酯与辛菌胺进行复配防治桃枝枯病的药剂登记及文献报道。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混配及新型药剂的应用,有利于扩大防治谱、延缓抗药性的产生[3]。因此,20%丁香菌酯·辛菌胺水分散粒剂作为桃枝枯病防治及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生发展的混配制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然而,为进一步明确丁香菌酯与辛菌胺复配对桃枝枯病的防治效果,仍需开展多年多地区的田间试验验证。

猜你喜欢
桃枝枯病混配
“沙棘枝枯病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受尔
低浓度瓦斯混配空气氧化安全输送研究与应用
中国煤层气(2021年5期)2021-03-02 05:53:00
桃枝
苇子黄了
小小说月刊(2019年5期)2019-05-20 02:55:24
草莓芽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3
活血通络的桃枝
农药混配小窍门
李树枝枯病发生与防治
浙江柑橘(2016年2期)2016-03-11 20: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