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电影《八佰》上映引起热议,当年那慷慨悲壮的一幕又浮现在人们的眼前。笔者查阅了1937年10月的《中央日报》等新闻媒体,力求还原83年前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中国军队赴汤蹈火、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
《中央日报》1937年10月28日报道,四行仓库保卫战于10月27日晨正式打响。
1937年8月13日9时15分, 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在八字桥地区向中国军队开枪挑衅,接着向中国驻军发起全线进攻。中国军队第88师当即予以猛烈还击,淞沪会战开始。日军投入的总兵力约30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军队先后调集中央军和驻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部队,总兵力为70余万人,海军舰艇约40艘,空军飞机250架,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激战。两个多月下来,中国军队伤亡巨大。10月26日,鉴于在上海闸北地区抵抗已日趋艰难,中国军队决定撤出该区绝大多数部队,只留下88师524团第1营掩护撤退。营长为陆军少校杨瑞符。为加强领导,特派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作为最高长官。《中央日报》报道:“盖我88师1营以上之忠勇将士八百余人,由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尚在烈焰笼罩敌军四围中,以其最后一滴血与最后一颗子弹向敌军索取应付之代价,正演出一幕惊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壮烈剧战也。此一营以上忠勇将士,系奉命扼守要点,掩护大军撤退者。”
/ 刊登在《良友》杂志1941 年5 月号第166 期上的四行仓库照片。
据报道,驻守上海火车站一带的中国军队,已于10月27日4时许全部撤离,而日军是在6时许开始向这一地区推进的。在两个小时内,谢晋元部本有充分时间可以安然撤退,但是全营将士“抱定牺牲之决心,宁洒最后一滴血,争取我国家伟大之人格,发扬民族壮烈之精神,不愿退去”。
留守部队有少数士兵分别驻守在新垃圾桥北端各大厦中,而大部分将士驻守在桥西的四行储蓄会的一座大楼中,他们分别在各楼层,凭窗口固守。四行仓库为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是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设,所以称为“四行仓库”。“四行仓库与大陆仓库,可以互通,为钢骨水泥所构筑,坚固不啻堡垒,大门俱已堆积沙袋,两端并筑有工事,故敌欲冲进,尚非易事。”
当时虞洽卿路公共租界内的英国驻军,见中国守军已陷于包围之危境,曾劝说他们放下武器,由租界内通过。“但我忠勇将士坚决谢绝英军好意,宁死不去。”
10月27日早晨,日军占领了一片废墟的上海火车站,发现空无一人后,快速向苏州河北侧挺进。一会儿的功夫,日军的先头部队行进到四行仓库前,突然遭遇到中国军队的射击。“敌军纷至沓来,但闻疎落之枪声四起,敌军纷纷应声而倒。”日军扔下十多具尸体,慌忙撤退。
中央社记者于10月27日临近正午的时候,曾亲自到苏州河南岸一处高楼内,观看对岸情形,“目击有敌兵3人,各执我平民2人,意气扬扬,行经乌镇路桥附近,突见我士兵一人跃出,将前行之二敌兵击毙,另一敌兵推去其手执之二人,持枪扑去,当被二人奋力拦住,顷刻间亦为我军击毙。又见一敌兵潜伏高楼,正举枪向我经过该处之士兵射击,但另一大厦之我兵,已先发其准确之枪弹,将该敌兵击倒”。
/ 《中央日报》1937 年10 月28 日刊登的报道《88 师谢团掩护大军撤退》。
《中央日报》10月28日报道:“困处大厦中之我忠勇将士,尚有充分械弹,足资杀敌,但给养断绝,实堪忧虑。(10月27日)6时许,谢团长、杨营长曾发出壮烈之呼吁,请接济糖盐各500磅,光饼5万枚,则我全营忠勇将士,可与敌死拼一周,死而无憾。”
10月28日,上海市民纷纷自发筹集各种食品,送往四行仓库,“拟往接济者络绎于途,但以日军四布,无法通过,莫不懊丧万状”。德国籍一名妇女,用汽车装载大量面包送到租界,委托英军代为转送,并说愿意承担起八百壮士的全部食粮,但也因为交通断绝而无法送达。
中外人士被中国军队的慷慨悲壮所感动,他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将食品输送到四行仓库。《中央日报》10月30日报道:“各界人士募捐慰劳运输物品接济者,风起云涌,均于艰困环境中设法运进,故我忠勇将士,在给养上已无忧虑,决可与敌作长久之坚持。”
四行仓库大楼内的八百壮士,虽然处在日军的包围之中,危机四伏,情形险恶,但是官兵们从容不迫,斗志高昂。记者描写道:“长约50码之大楼屋顶,上架机枪一座,以对付袭击之敌机,屋顶上有我武士约10人,时而分散巡视,窥探敌军动静,时而聚首谈笑,有所协议,态度沉着,毫无仓皇之色。”
28日早晨,日军多架飞机飞至四行仓库上空盘旋,中国守军立即用机关枪还击,将其驱离。下午3时,日军又来攻击,但是只在远处放枪,不敢靠近。战士们为节约子弹,不见敌踪,即未还击。
在四行仓库的楼顶上,一面国旗始终高高飘扬,上海市民和中外记者们都非常兴奋,热泪盈眶。《中央日报》报道说:“中外人士29日至北西藏路一带观察动静者,仍不绝于途,见我国旗随风飘扬于高楼之顶,莫不兴奋感动。国旗系新制者,阔八尺,系由一女童子军冒险设法送进,飘扬空际,实为我大中华民族国魂之所寄。”这位送旗者就是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成员,尚在读初二的女学生杨惠敏。
《申报》10月29日报道:“当夕阳行将西下之际,我忠勇壮士忽在屋顶上高揭国旗,随风飘展,使四周之太阳旗黯然无色。此情此景,令人感奋涕零。”翌日又报道:“国旗飘展,气势凌云。隔河民众,凡行经该地者,均纷纷脱帽北向面对国旗及忠勇将士致敬礼。”
四行仓库保卫战打响后,日军连续发起进攻。10月27日从正午起至下午三时止,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从东西两侧同时向四行仓库进攻,“势如潮涌,拟夺门而入,此时我军乃大发机关枪,抛掷手榴弹,敌军被击毙达六七十人之多,自此敌军即取包围形势,未敢轻进”。
《中央日报》10月29日报道:“此八百壮士,虽处烟火笼罩敌兵四伏之危境中,不但情绪万分高涨热烈,而意态亦至从容。28日晨,英驻军曾再度努力劝告卸去武装,退入租界。我壮士对英军友爱好意,虽极感激,但已决定死守可宝贵之最后阵地,拼最后一滴热血,作光荣之牺牲,故又坚决谢绝。28日并设法递出信件甚多,均为遗嘱。”10月28日,在战斗空隙,壮士们纷纷给父母、妻儿、兄弟写家书,内容大多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有的写在皱褶的纸上,有的写在烟盒纸上,有的写在手巾上。谢晋元在写给师长孙元良的信中说:“窃职以牺牲的决心,谨遵钧座意旨,奋斗到底。在未完成任务前,绝不轻易牺牲。成功成仁,熟计之矣……”(《中央日报》1937年10月31日)。《新闻报》10月30日刊登了谢晋元、杨瑞符的签名题字,分别是:“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由此可见壮士们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坚强意志。
《中央日报》1937年10月30日报道:“孤军死守闸北四行仓库之我国八百壮士,至29日,已为坚持之第三日,28日夜,敌军曾一度进攻,致我壮士稍有受伤者,惟敌军迫近仓库时,即被我壮士还击。”日军见强攻不奏效,便耍起了诡计。29日,大队日军开始后撤,其实是想引诱八百壮士走出大楼出击,“但我壮士志在死守,未受其愚”。
《中央日报》10月31日报道:“死守闸北四行仓库已四日之八百忠勇壮士,30日晚突遭敌猛烈总攻,我壮士在枪林弹雨中坚守最后阵地,与敌浴血艰苦奋斗,令人感奋。敌于30日晚9时许,即开始进攻,一时机枪与步枪枪声大作,使附近租界居民大为惊恐,但不久即行停止。至10时半敌仍大举猛攻,我壮士处以沉着,不滥发宝贵之子弹,俟敌迫近时始以手榴弹向敌猛掷,敌被击毙达50余人,于是敌凶焰狂发,环攻不休,至31日晨1时,乃以三吋口径之平射炮,向四行仓库猛轰,最激烈时每秒钟一发,隆隆之声,震破深夜沉寂之空气。附近居民,因有一人被穿过屋顶之流弹击中重伤,均扶老携幼,争相逃避,情景至为凄凉。租界内流弹四飞,西区亦不免。我军虽处困境,惟作战态度,显极沉着……激战至二时尚未停止。”
《中央日报》11月1日报道了八百壮士奉命撤退的情况:“愿洒最后一滴血,与敌死拼,以争国家无上人格,发挥民族浩然正气之88师韩团八百壮士,由谢晋元团附,杨瑞符营长率领,死守闸北四行仓库,已历四日。此种彪炳寰宇之伟大壮举,可歌可泣,已引起举世之崇敬与同情。”
四行仓库的战斗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高度关注。10月29日,英美等国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蒋介石经过再三考虑,认为坚守闸北、坚守四行仓库最初的目标已经达到,绝大部分的中国军队已顺利撤退,并重新部署,这场战斗也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于是他下令部队于10月31日撤离仓库,并委派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与英国将军斯马莱特会面,商议中国军人如何撤退至公共租界,并与在上海西部作战的第88师汇合。于是租界方面出面,与日本军部反复磋商,让中国军队撤退。报道说:“惟以现值长期抗战之际,国家所期于此八百壮士者至深且远,如任其孤军死守,壮烈牺牲,要亦为国家莫大之损失,不如忍痛放弃此闸北最后阵地。俾此辈壮士,另图报国之道。遂谕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指导该团,自动撤退。”
综合《中央日报》的报道,10月30日晚9时,谢晋元接到上级撤退命令,但是他没有告诉战士们是撤退,而是准备出击杀敌。全体官兵群起响应,纷纷决心与最后阵地共存亡。到翌日凌晨1时多,当敌方的机枪扫射稍微放缓时,谢晋元一声令下,以三挺机枪开道,官兵们乘机冲出。敌人也未敢追袭。报道说:“我壮士于敌军重重包围严密戒备之中,以神秘莫测之行动,抖擞精神,整饬队伍,安全退出此闸北之最后堡垒。约2小时后,全队均到达安全地带。综计我壮士苦斗4日,歼敌百余,我壮士亦有10余人殉职。”
10月31日午,八百壮士撤至公共租界,谢晋元伤及前胸肋骨,杨瑞符足踝受伤,入院治疗,四行仓库内的枪械粮秣也悉数运出。中国军队撤出后,日军纵火把四行仓库货部焚尽。
四行仓库保卫战对外宣称八百壮士,实际上到底有多少人?《中央日报》在11月1日同一版上刊登了两则报道,人数稍有差别。《中央日报》11月1日晨上海专电:“坚守时,我部队397人,撤退时339人,殉难及受伤58人。”中央社上海11月1日电:“全体壮士,实为420人,撤退时为377人,有10余人已殉职,受伤者亦已入院疗治。”
八百壮士孤军坚持90多个小时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关注,各地团体、各界人士纷纷致电致函,表达崇敬和景仰之情。上海外文报纸屡屡刊载外侨信札,倾诉赞叹敬佩之情。10月30日的《上海泰晤士报》刊登了署名为“一个崇拜者”的外国人来函,《中央日报》将此信翻译发表在11月2日的第二版上,全文如下:
在华军保卫沪北76日终了之际,我们的神经,竟为那些死守被敌围攻之孤楼的数百壮士英勇精神所萦绕,他们所要求的物品,不过是些光饼盐糖,以支持他们到战死的时候而已。他们是为着中国将士的光荣,为着保卫他们国家的主权,为着争取他们民族的生存,而甘愿牺牲到最后一个人。他们在那里是以人类的名义掩护于文明的徽帜之下,高擎着他们祖国被剥夺了的和平的火把。全世界各国的青年,将以他们为英雄,诗人将以他们为灵感,音乐家将以他们为歌曲的泉源,兵士将以他们为模范。在那四行储蓄会仓库的顶上,耸立着有胜利的自信的人们,那胜利并非是沙场的胜利,而是提高人类道德的胜利,正义与公正的凯歌。他们绝不会黯然淹没他们英勇的事迹,要采饰着史册,他们的威武要传诵于累代以至无穷。这一团人也许会死亡,然而人类对于他们的记忆,将永存于世。即使他们归到西天,而他们的敌人,也要在内心中忐忑不安。并且也许做为一种义侠的象征,给他们矗立碑石,上面镌着“这里永眠着那牺牲了的一团人,我们的战友,人类的英雄,人类的保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