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神视域下

2021-01-28 16:40潘文清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

摘要:画作《星月夜》是1889年梵高在圣雷米接受精神病院治疗时所创作。在精神痛苦的压力下,《星月夜》中的梵高是一个充满幻想、爱走极端的艺术家。梵高在画面中使用了夸张和大胆的手法,细致生动地绘画出具有运动感的星空,画面中扭曲得脱离现实的景象,烘托出梵高创作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基于此,本文将走进梵高的艺术世界,研究其后印象主义和自我精神的传达。

关键词:绘画艺术风格;精神分析;后印象主义

前言

梵高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对事物感受的表达。《星月夜》不断引起观众和艺术家的共鸣,是因为它充满活力的调色板和画面旋转的运动性,使观众不断陷入梵高个人情感的深思,感受他的精神,将观众吸引到艺术家梦幻般的视觉中心。没有人真正知道梵高画这幅画的意图,所以每个人似乎都在使用不同的代符号学来解读梵高试图传达的精神与情感。

1.《星月夜》的创作背景

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西方美术画派中表现主义的先驱,他一生短暂坎坷。1886年,新的环境使梵高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开始采用点彩技法创作画作。浮世绘被人们表述为“活在当下”,其属于注重感官刺激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的风俗画类型。浮世绘强调广泛性和平民性,并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这也是梵高绘画的一部分。《星月夜》中天空涡状的云朵和行星画风、色调变换与线条处理、画面的运动感,与浮世绘相比被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在一个大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一幅绘画不仅囊括画家的情感,还反映着当时的社会艺术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变化。早期,梵高的作品颜色灰暗、沉闷,逐渐转变为纯度高的亮色,线条也变的精炼。后期,梵高逐渐摆脱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艺术影响。

2.基于精神《星月夜》视域的艺术解读

2.1曼妙星空下的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派一词由英国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所创造。[1]1872年,法国画家莫奈通过作品《日出印象》提出印象派的绘画方式。后印象派不等同于印象派,印象派认为艺术应该以自然的色彩和光线准确地反映现实;后印象派认为艺术是创造某种形式,而杜绝模仿。其受到光学领域新发展的影响,更加强调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感、主观感受和艺术的本质。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后印象派”重视视觉色彩、体积、形体的组织与结合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常态物象,在创作中需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或是创造客观物象,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色,可称之为"主观化的客观"的艺术表现。

《星月夜》中的形体、色、体积所体现为后印象主义。画面令人注意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夜空,夜空占据了大篇幅的背景。夜空的漩涡状似流线一样柔和,波浪状的笔触感在整个背景上摇摆不定,在中心融合形成了螺旋状的形态。梵高使用独立于传统之外的的手法描绘充满运动感的星空,整个画面被动荡、汹涌澎湃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因笔触的控制,画面中歪曲的长线和破碎的短线交互运用,画面中景物的扭曲、旋转,还有躁动的星云都使《星月夜》的夜空变得异常兴奋和活跃,这里有别于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梵高坐在沉闷的房间里,透过小窗户回想记忆中的印象,并使用粗大和自发的笔触来展现画面的生动,抒发了梵高在封闭的精神病院里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的主观感情。

梵高曾经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1]画面中巨大的、形如火焰形态的扭曲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曲的星云景象,也象征着人类在社会下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星月夜》的夜空上十一个明亮、火热的黄色行星看上去像巨大的火球,照亮了整个场景,与清凉、忧郁的蓝色、流动的夜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蓝色和灰色的强烈阴影对比。星星和夜空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巨大的柏树灌木丛遮挡了夜空和村庄的景色。这样的结合,传递着一种谧静和犹豫的氛围,也象征着人类在社会下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2]。

笔触表达了梵高内心的情感特质,在从精神疾病和耳朵截肢中恢复过来的梵高,没有片面追求光与色彩的完美画面,而更加强调了个人感受,传递当时正在经历的痛苦的内心和对作画的激情;其独特的自然造型,体现了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在创作中需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或是创造客观物象。因此,星云是卷曲的,树木曲折地令人生畏,梵高正在创造自己的现实世界。

2.2《星月夜》中梵高的精神探究

精神分析也称之为心理分析论,这是一种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2]。在《星月夜》中,人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梵高在患有精神病时通过绘画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

佛洛依德曾说过人的某些本能欲望通常情况下是不会被社会风俗、道德、法律等所容的[3]。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会引发斗争。在《星月夜》中可以看到梵高的压抑和抵抗。《星月夜》描绘的是夜间疗养院房间窗外的风景,但是被画于白天。梵高在1889年写道:“通过铁栅栏的窗户,我可以在一个围墙中辨认出一个正方形的小麦,在上面的上方,我看到太阳在其荣耀中升起。”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有人认为梵高因患有精神病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从而把他所有的焦虑和热情都蔓延到《星月夜》这件作品上。月亮和星星的体积巨大对比了人类的渺小、柏树灌木丛通常是不起眼的物体,却在画面中的形象无比高大而庄重。明亮的金黄色星星和月亮会令人想起太阳和火焰的形象,和梵高心灵深处压抑的激情形成对比;扭曲的树干使人们捕捉到他内心的挣扎,似乎扭曲了夜空的光芒。对此,有一位艺术家曾经说到:“人眼通常偏爱任何视野的左下方区域。”梵高故意将柏树灌木丛画在突出的位置,传递的正是他当时正在经历的内心痛苦的代表,想告诉他人自己正在经历的动荡可能已经耗尽了一生的强度,从而在画面中反映出压抑和抵抗。

佛洛依德曾说:“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良心;另一方面是自我理想。而人分为三面性,本我、自我和超我。指导自我从而限制本我的冲动是超我的功能。佛洛依德指出: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对平衡状态下,如果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3]《星月夜》的创作本是在梵高患有精神病时所创作,他曾在信中提到:在创作时,他曾有幻觉看到《星月夜》画中的真实景象,这说明绘画是反射画家本人的精神象征。在研究与分析中,《星月夜》是对梵高超我的体现。《星月夜》流畅的笔触给人以动感的印象,恒星似乎随时会掉入静谧的乡村;星星和天空似乎像人一样具有强烈的情感,其中各种笔触和色彩都融合在一起,在中心形成了螺旋状的雾气视觉。另一边,右下角的小房子给人安靜的视觉体验,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没有看到一个生命体,这个昏昏欲睡的村庄似乎代表着世界其他地方,代表着在梵高内心的世界是如此安静与祥和,即使他处于一个痛苦的精神病时期,他的内心的美好,使他的头脑清醒和保持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这里正是体现了超我的状态,又回归到了本我。

一位艺术论坛的评论家认为《星月夜》是描绘圣经故事的宗教作品。因为在夜空中出现了十一个星星本体。有人认为这是梵高对1889年6月恒星位置的描述。这个可能性虽有待证明,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否定,前文中也阐述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很多艺术家在关注大自然,并且研究星体。在1890年的另外两幅梵高画作——《乌鸦的麦田》和《柏树与星星的路》也具有这种自然理念的相似性。还有人论述,画面中清楚地表达了即将来临的苦难预兆,梵高的整个作品中都显示着圣经寓言,以及乌托邦式的幻象。并不完全是这样,梵高试图进行总结他的经历,并将自然、科学、哲学和个人元素排列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繁星之夜,试图表达一种震惊的状态,而柏树、橄榄树和山脉代表这曾是梵高的情感或人生经历的催化剂。

3.结语

《星月夜》仍然是一件难以捉摸的作品。每个人似乎都在使用不同的代符号学来解读梵高试图传达的精神与情感。通过上述分析与研究,梵高定义了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时代充满的孤独和不确定性,又通过自己的绘画将这些特性一一阐述的过程。《星月夜》中运动式的旋转画面、跳跃性的视觉感受,体现艺术家对视觉世界进行了主观观察,并根据自己的艺术观念来绘画他们的世界。梵高在患有精神病时通过绘画所表达的孤独、绝望但又追求自我理想,从画中看到希望的情感和精神,看到《星月夜》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色彩语言。

参考文献

[1]许璐璐. 后印象主义主观性色彩下的情感世界[D].青岛大学,2018.

[2]杜鹏,罗欣.用色彩表现心灵的艺术大师——凡·高美术作品《星月夜》美学寻迹[J].美术教育研究,2015(05):14.

[3]童欣.绘画心理分析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1):178-179.

[4]江汉英,梁显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西方绘画——评《当代欧美具象艺术·巴尔蒂斯》[J].大学教育科学,2017(05):2.

作者简介:潘文清(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市人,硕士在读,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与传播。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王安忆小说创作
漂泊中的追梦人
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解读爱伦?坡作品中人物病态人格成因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精神分析视角下女性文学人物心理创伤研究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