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珍
摘要:当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碰撞在一起,肯定会擦出火花,彼此经历由排斥到融合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文化差异相互适应的阶段,其言语、行为、人际关系都会有一定的融合。本文试从语言、非语言、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三角度分析美剧《初来乍到》华人路易斯·黄一家与美国文化的适应与相互融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初来乍到》;中美文化差异
前言
《初来乍到》原名Fresh Off The Boat,是由华裔明星厨师埃迪·黄的同名自传改编而成的一部美剧,总共有六季,讲述的是华人移民到美国时面临的文化冲突,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让自己充分融入到奥兰多这个城市的生活经历。作为首个以华裔家庭为主题的美剧,其文化价值是很值得探讨的,剧中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也为后来移民者提供一些建议,同时让我们对中美文化差异有了更为具体客观的认识,让自己在面临相同的跨文化交际情景时有了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法。笔者致力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三角度出发,看中美文化差异所在,探讨《初来乍到》中跨文化交际的相关价值。
一、语言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一种精神文化,文化又通过语言记载,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要研究跨文化交际,首要就要分析跨文化双方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区别。《初来乍到》中的中美在语言交际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言语表达、称谓语、词汇意义等方面。
(一)言语表达的直率与否
《初来乍到》第一季第七集,餐厅华人老板路易斯·黄想要开除领班怀亚特,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开口表达,他采取了很多办法但都没能让怀亚特理解自己的意图,最后同为领班的美国人米奇简单一句“你被开除了”就轻易解决了整件事情。究其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探析:①中美两国的思维方式不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用图示的方法指出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圆圈式的,美国的表达方式是直线式的[1],这就造成双方在言语表达上一个委婉曲折,一个直截了当。②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认为人类的交际都要受到语境的影响,语境是有高低之分的,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在言语表达上是有所不同的,中国是高语境文化,在表达上比较委婉,相反美国是低语境文化,言语表达比较直接。③中国是“面子、人情”社会,路易斯觉得直接开除怀亚特有伤彼此之间的感情,有损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好直接开口。美国是利益社会,利益至上的原则能让米奇直接直说开除怀亚特,因为怀亚特的存在有损自己作为领班的利益。
(二)称谓语的多样与固化
中国的称谓语丰富且多样化特点明显。以称呼“母亲”为例,中国各民族各地区间有着不同的称呼,剧中的康妮称呼“母亲”为“阿妈”是台湾地区的称呼,而在表音文字的英语中,母亲的普遍称呼为“mom”。《初来乍到》里有着“大姨,表妹,堂弟,外甥”等中文亲属称谓词,在美国亲属称谓词已经出现了固化现象,“姨、姑、娘”都是“Anut”,“伯、叔、舅”都是“Uncle”,“表哥、堂姐、表弟、堂妹”都是“Cousin”。美国亲属称谓词远远没有中文称谓词的多样性。剧中第二季第四集,路易斯和埃迪朋友商量舞会的事情,朋友称呼他“Louis”,他很不高兴,但称呼他为Mr.Huang他很开心,这是因为路易斯认为他和埃迪朋友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他作为埃迪的父亲,称呼他为Mr.Huang显得更为尊重。中国和美国对于朋友的称呼是相同的,都是直呼名字,但在尊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美国文化中“Mr/Mrs/Miss+姓”是对人的尊称,而在中国一般是“姓+身份/职业”。处在异文化背景下为了更快的融入到新集体,适应新生活,通常都会采取“入乡随俗”的原则,在称谓语上存在很大差异的中美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更要遵从这一原则。
(三)词汇隐含义的差异
中国人的词汇系统与文化相撞在一起时,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中国人对于数字和色彩总能赋予它额外的感情义。剧中的“艾伦屋”只是因为坐落于“西44街第44号”却能让杰西卡望之怯步,正如清洁工所说中国人忌讳“4”这个数字,因为它的发音类似“死”,中国人是从来不谈论死亡的,认为死是不吉利的,会给自己及家庭带来厄运,所以无论是“死”还是“4”他们都避而不论。《初来乍到》每一季都会涉及到传统节日新年,美国是圣诞节,中国是春节,节日里都有红色的象征。美国的圣诞老人是红色着装,但并没有其他隐含的文化意义。而中国春节人们也要穿红色的衣服,这里的红色却有隐含的文化色彩,它是辞旧迎新,红红火火,幸福美满的意思,这里的红是“Lucky”的象征。
二、非語言交际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对于非语言交际进行了细致总结,包括自身行为的微笑、手势、眼神等,还有外部环境的服装打扮、社交距离、时间空间观念等。[2] 笔者针对《初来乍到》中的非言语交际情况对其细致归类,重点探讨中美双方在体态语、时间语上的差异。
(一)体态语
眼神、手势等能用身体表达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体态语。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体态语差异所引起的交际障碍。剧中有不少反应中美体态语差异的情景。如:埃迪在学校和CLC(Chinese Learning Centre汉语学习中心)上的课堂行为表现差异。埃迪在学校里身体姿势整体较放松,在课堂上和朋友、老师聊天,无拘无束,而CLC里的埃迪身体必须坐正,认真听讲,禁止随意说话,完全像是被束缚的人偶。身体姿势的前后反差如此之大,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教育背景不同。美国倡导师生之间平等自由,老师没有权利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禁止,课堂氛围是轻松愉悦的;中国师生之间更像命令与服从的模式,中国课堂强调纪律,重视集体,课堂氛围是严肃安静的。中美体态语的不同还反映在社交礼仪上,剧中杰西卡见到许久未见的姐姐以及路易斯见到多年不见的弟弟都是热情的拥抱,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国礼仪不一样,中国人见到密友或者亲人一般不会直接用拥抱和亲吻等体态语表达,而是多用语言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也就是通常说的“寒暄”。笔者认为剧中出现这个场景可能和路易斯及家人是美国移民的身份相关,他们在美国生活已经长达十几年,有些生活习惯早已潜移默化,发生了影响,出现拥抱亲吻是正常的现象,毕竟拥抱和亲吻是美国的社交礼仪。
(二)时间语
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指出世界上的时间观念有两种,一种是“一元时间”(monochronic time)观念,另一种是“多元时间”(polychronic time)观念。[3]前者在同一时间里只能进行一项工作,而后者可以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霍尔指出美国就属于一元时间制,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也明确指出中国同属于一元时间观念。[4]中美双方都重视直线式处理事情,强调提前计划,明确按照安排表进行工作,但在处理突发事情上有所差别。第二季第二十二集,路易斯去学校处理二儿子埃默利和同学打架的事情,由于一些原因迟到了,教导主任很生气,因为她错过了自己的健身时间。在教导主任看来处理孩子打架的事情是没有自己原先的健身安排重要的,这和中国教师不同,相同的情况中国教师会优先处理打架的事情,并教导学生,并不会直接向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健身计划被毁了。中国人处理突发事情往往是直接处理,延后处理安排表后面的事情,因为中国人重视事情缓急,会优先处理突发情况,中国人在面对计划安排时比较灵活,可以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而美国人有着很强的时间观念,对安排表有着很强的执着,计划一旦定下来就不想改变。
除了体态语和时间语,跨文化交际中还会出现环境语、空间语、图画语等。剧中也有所体现,在环境上必须要提的是路易斯家的圆餐桌,这和中国讲究团圆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想要融入异文化环境,除了语言的运用,也要重视非语言的体态语、时间观念、空间变化等方面的差异。
三、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一)社会交往
当一个人进入到异文化环境中,为了生存就必须参加社会活动,结交新朋友,在和新朋友相处中需要注意哪些社交礼仪呢?《初来乍到》中涉及到的有一些中美社会交往上的不同礼仪:首先,在朋友聚会方面,杰西卡参加邻里的聚会每个人都做了一道菜,这和中国不同,在中国所有的食物都是由主人准备的。中国人讲究好客,所有的东西都由自己亲手准备才显得热情。而在美国是人人参与,一场聚会有人负责饮料,有人负责甜点,也有人负责主食,聚会更加自由随意,会让客人更有自在感。其次在付款买单方面,杰西卡请路易斯的弟弟吃饭,两人在餐厅为谁买单争执不下。这和中国礼节相关,争先买单更能凸显自己的热情好客,同时向对方说明你很重视他,把其视为一家人。而在美国,请客一般都是主人买单,客人并不会贸然去结账,聚会一般也是AA制。然后,在做客送礼方面,剧中奥斯卡去路易斯家做客,带的礼物足够反应中国的送礼礼节,送路易斯几百美元的咖啡壶,却送给杰西卡在机场买的奥兰多短袖,因为路易斯在奥斯卡心目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中国人认为越是对自己重要的人送礼越贵重。中国讲究礼物越贵,情谊越深厚,越是亲近的人,送的礼物越贵重;美国相反,他们讲究礼轻情意重,礼物不在于价钱,心意到了最重要。
(二)人际关系
梁漱溟先生用图示的方法清晰地表示中西人际关系的不同,在个人、团体、家庭三方位中,中国是家庭占据核心地位,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个人占中心位置。[5]中国的人际关系即使是家庭内部也和美国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在居住方式上,剧中的奶奶和路易斯一家居住,姥姥和康妮一家居住,这是因为中国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父母一般都和子女居住,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在美国子女成年后一般会离开父母独自居住,当蜜儿被问及自己母亲的行踪时,她却给不出一个确定答案,这是因为蜜儿离开父母后投入到新生活,彼此联系不再密切。这和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也有关,中国是集体主义的社会,更注重团体意识,注重家庭团圆与和谐,所以大部分的家庭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居住,而以个人主义主导的美国,更向往自由,享受独居,以个人感受为主。离开家庭内部的社交,中美在工作生活中的交际关系也有所不同:没搬到奥兰多之前,路易斯一家住在华人街,其主要的人际关系就是杰西卡的亲姐姐康妮一家,这是因为中国很重视家族关系,中国的交际网就是以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的。搬到奥兰多之后,杰西卡为融入到邻里之间而焦虑不已,在美国邻里关系是主要的交际网,处理好邻里关系才能真正融入到社区生活,这和中國目前的城市生活一样,远离家乡和亲人,自己独居后,邻居是自己社会交际中的首要对象。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展开和深入,跨文化交际现象越来越常见,文化也原来越呈现多元融合的局面。笔者以《初来乍到》为契合点,对剧中所涉及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但远远不够细致,除却文中所讲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差异外,中美双方在饮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值得学者剖析。《初来乍到》这部美剧完美再现了华裔移民美国时的文化适应阶段,由最初的排斥、焦虑不安到最后的适应融合。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人们能正确认识到《初来乍到》所体现的跨文化交际的价值;也希望能对即将进入或者正在进入异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1]Robert Kaplan.(199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In Language Learning,Vol.XVI,Nos.1-2.pp.1-20.
[2][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4-95,114.
[3]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24.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