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钰蓉
摘要:本文重点描述了50 年代中国西南地区的艺术歌曲的渊源、曲式结构和艺术特征举例并加以论述。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开始将我国优秀的民歌加以改编处理,保留了民歌的朴实。同时使其创作的艺术歌曲有了民族化的色彩。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些专业作曲家感受到新生活、新时代的气息,热情地创作了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以群体歌唱为特色的群众歌曲。此时期民歌创编曲,在保留了原有民歌特有风格的基础上,在曲调和伴奏上给以艺术化的处理,使其质朴中显露高雅,细腻中呈现奔放。尤其是钢琴伴奏参与艺术表现,使歌曲更加完美动人。
关键词:民歌改编;西南地区;《槐花几时开》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歌创编的历史渊源
西方各国对艺术歌曲的称谓是不同的,如德国称“利德”,意大利早期称之为“牧歌”,法国称其为“尚松”。可以说,中国使用艺术歌曲这一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西方。艺术歌曲在19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学堂乐歌是其最初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艺术歌曲的认识和理解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歌曲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风格。但在当时,我国的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初期、不稳定状态,艺术歌曲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其创作也一直走着曲折、艰辛的道路,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些专业作曲家感受到新生活、新时代的气息,热情地创作了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以群体歌唱为特色的群众歌曲。而艺术性较强的民歌创编曲虽处于弱势,但却在夹缝中初露生机。此时期民歌被改编的艺术歌曲,在保留了原有民歌特有风格的基础上,在曲调和伴奏上给以艺术化的处理,使其质朴中显露高雅,细腻中呈现奔放。尤其是钢琴伴奏参与艺术表现,使歌曲更加完美动人。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牧歌》、《玛依拉》、《槐花几时开》、《三十里铺》、《五哥放羊》、《嘎俄麗泰》等佳作。在创作上还出现了丁善德的《爱人送我向日葵》、吕远的《克拉玛依之歌》、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生茂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等。我们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生机、国家的生气之活力。这一类艺术歌曲的特点既保留了原民歌的风格,又在旋律、伴奏等方面做了艺术处理,在艺术品位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西南地区的民歌特点
西南民歌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
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三、《槐花几时开》歌曲分析
1. 歌曲创作渊源
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成为”神歌“的山歌歌腔,这种歌腔,过去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祝寿、敬神时,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里演唱的。几经演变,其内容已完全脱离婚葬、祝寿、敬神的束缚,而常以一些幽默的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槐花几时开》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 , 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
2.音乐与歌词分析
喻祖荣所改编的《槐花几时开》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如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1”,这就抓住了《神歌》与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再如在该曲的第8小节,保留了《神歌》从“6”大跳10度到“1”,这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也葆有《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细腻、自如的特色等。这些《神歌》“神韵”的传承,不仅仅是辨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而且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喻祖荣在改编时,也注重了对该民歌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而不是表层结构的变异。如第十二小节的一个二分音符衬腔,是原《神歌》中所没有的,这里添此一音,结合衬词“嗯”便可看出,它妙如点睛地把歌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盘问时之寻思、羞涩、机智的神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天衣无缝地切合了歌词所表现的情景。
3. 歌曲的影响
1951年,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将《槐花几时开》改编为了钢琴曲,后来,该民歌又被蔡绍序、李双江等多位著名歌手进行演唱。在2004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青年歌手雷佳正是靠着对这首民歌的成功演绎,一举获得职业组民族唱法金奖。在以筠连县春风村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川剧中,《槐花几时开》具有浓郁川南地域文化特色,意境悠远,主创人员经过讨论后一致通过定为该剧剧名,而民歌《槐花几时开》,也在该剧中大量穿插,作为承接剧情的铺垫。《槐花几时开》是继承民歌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的结果,该曲作为民歌走向艺术歌曲发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四、结语
五六十年带的民歌创编过程虽起起落落,但也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佳作。今后只有不断总结前辈的经验,科学的学习中西方音乐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创作出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佳作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归属于自己独特的,并且具有民间特色的民族歌曲。从古到今,无论哪个角落,也不管哪个时代,在各个国家,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别人们自娱、文化流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这些民歌以不同的体裁格式,表现手法,歌唱形式和内容各自反映出该民族独特的民俗,文明,历史及古老传统,继而成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有着独特的、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史,在这漫长而又熠熠生辉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音乐成为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我们国家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和内容丰富的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我们也随之接触了解到更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但绝不能因此忘却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弘扬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发扬传承。
参考文献
[1]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
[2]孙悦湄,刘畅.中国艺术歌曲鉴赏[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6).
[3]朱玲《中国声乐作品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娟《音乐赏析—民歌赏析》首都师范出版社 2010
[5]林德富《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研究》福建师范大学 2006
[6]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 《乐记》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