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烨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空间转型的重要动因[1]。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在国家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下提出的深化发展目标之一是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使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进程,城镇空间品质和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城乡宜居、生活富裕、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和全面现代化[3]。广东省人多地少,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14年6月15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要从实际出发,珠三角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要用足用好“三旧”改造政策实现扩容提质。2019年2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强调要紧扣“3年取得重大进展”阶段性目标,不折不扣推进广东乡村振兴硬任务落实见效。
广州市是广东的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在经过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后,从化市撤市设区正式划归广州市管辖。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从化区的发展目标是立足广州的发展全局,保护生态并做好城乡环境整治,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良口镇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北部,属于丘陵地貌,广州的生命河——流溪河蜿蜒穿过镇内,拥有“青山、绿水、蓝天、温泉”四大天然景观,优美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是广州市的旅游名镇。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番禺商人在该镇区开设“良兴”、“两元”两铺经商,后逐渐发展成墟集,又因处流溪河、大水两水汇合处取名良口。1958年成立良口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成镇。良口镇自2005年始确定为广州市中心镇和广东省中心城镇,是以绿色生态旅游为主导发展的中心城镇。2011年良口镇为配合建设绿色旅游名镇,实施了镇中心街道约1.5km的沿街建筑立面风貌改造,建成了具有传统风貌的岭南建筑街区。2013年8月国家七部委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增补调整全国重点镇,从化区良口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名单。
良口镇中心幼儿园现址位于育才路,紧邻良口镇施善学校(原良口镇中心小学)。现园舍始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约2095m2,总建筑面积约1831m2,共8个教学班。现状园舍用地相对紧凑,周边均为民居,幼儿活动空间紧张,校园内建筑呈行列分散布局,园舍建筑随着不同年代的建设,属于砖混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存的教学用房,建筑间采用后加建的临时风雨连廊连接,现状园舍建筑及设施相对简陋。在国家城镇化浪潮的发展下,良口镇中心幼儿园逐渐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城镇化人口带来的学龄儿童的学位需求。因此依托广州市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良口镇中心幼儿园选址良口镇原第二中学校园内易址建设新园舍。
设计工作开始于2012年,受业主方的邀请前往实地考察。项目附近有已建成的具有传统岭南建筑风貌的105国道良口段街道风貌塑造工程,图1为良口镇街道风貌,新建中心幼儿园建筑定位要求具备与岭南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的蓝色坡屋顶,营造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建筑空间和色彩以及需保留并改造现有的两层食堂。图2为现状场地,良口镇是广州温泉旅游名镇,拥有风光秀丽且有历史风貌的街区和广东最美的古村落——溪头村。这些外部条件给项目留出了更多创作空间,同时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项目与所在地区的地域的内在联系,思考传统建筑和现代功能空间需求与地域文脉的深层关系,探索历史街区更新和再利用过程中空间的重生。
图1 良口镇街道风貌
图2 现状场地
幼儿园建筑承担幼儿学习、生活、饮食、游戏等日常基本行为[4],是孩子们第一次得以体验和认知社会的场所,与小伙伴一同学习成长的空间。设计在满足幼儿园基本教学功能的同时,更多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结合天然的场地竖向标高,尝试通过创造既多样又有趣的、既理性又活跃的建筑空间,以鼓励小朋友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为小朋友创造一种体验性的建筑空间。
幼儿对于相对私密的边界空间和公共空间的需求应是界限模糊的,幼儿园是儿童第一次集体生活的公共场所,对于这个园舍的空间是既陌生又好奇,在没有家人陪伴下与小伙伴的交流和独处等若即若离的心理需求,这些都引导着园舍空间的设计方向。
幼儿园用地紧邻体育馆用地,大体量的体育馆建筑将可能对幼儿园的空间及幼儿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幼儿园建筑布局上宜采用高低错落的小体量为主,并且与体育馆的建筑尽可能保持足够距离的同时可形成或围合或开放的连续空间,图3为建筑规划。规划上顺从场地周边镇街环境以及自然地貌脉络,通过调整建筑的尺度及布置适应场地的复杂状况,将自由布局的小体量建筑通过连续通透的连廊串联起来,既与地域文脉取得自然协调的关系并形成有趣多变的建筑和庭院空间,也得以让园区的主庭院和小庭院能够互为渗透和联动,这样的空间不仅停留在最基本的功能性,同时也富有趣味性和探索性。
图3 建筑规划
校园处于良口镇历史街区内,建筑及其空间规划应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融入当地环境,通过建筑的空间围合与渗透、建筑体量的高低变化,改造并更新该基地内相对无序的空间,打造与传统街区相似而又兼备时代感的新建筑空间,优化城镇的天际线及风貌,和而不同地实现空间的重生和融合。
良口镇中心幼儿园新园区选址位于广州市从化区105国道良口镇原第二中学校园内,是当地镇街历史风貌区的功能更新和再利用的探索项目,是广州市第二期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中对北部山区幼儿园建设的帮扶项目。
良口镇第二中学整体搬迁新址后,原第二中学校园的运动区将作为中心幼儿园新址,新园区占地面积10230m2,建设内容包括20个班级的幼儿园生活用房、各类活动室、办公室、厨房、教师宿舍和现代教育指导中心等,共约7646m2。基地得益于原第二中学已建的运动场地,能够获得天然的两块较为平整的不同标高的台地用地,属于北部山区的镇街不可多得的一片建设用地,为幼儿园的场地规划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基地东南群山连片,西北接105国道从化良口段,东北毗邻规划中的良口镇体育馆用地。新园区占地面积虽比旧园区稍大,但需要容纳更多的学生(共20个班,约600人),基地红线内现状的两层建筑——原第二中学食堂将继续保留并规划改造为新建中心幼儿园的厨房使用,同时还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教师单身宿舍以及未来镇级的现代教育指导中心的办公空间,因此项目的用地条件并不宽裕。
在园区规划布局上,主体建筑被置于整个基地的西沿,主要由保留的二层厨房、主教学综合楼及两座曲折变化的生活楼组成,图4为新旧结合。幼儿园位于秀美的自然山脉当中,通过蜿蜒舒展的建筑体型,在相对紧张的用地上争取最大化的景观面和日照,以满足作为一个新建办学规模达到20个班的幼儿园的需求。位于基地台地标高变化处的主教学综合楼建筑高度为4层,利用负一层的设备间和大台阶解决基地内台地的标高变化,隐没在大台阶下的设备间减弱了主体建筑层数及高度的巨大尺度带来的压抑感,同时也有利于疏散。主楼通过新增的跨层连廊与保留的二层厨房建筑连接,并与之围合成一个端庄而又不失活泼的主入口广场空间,可以举行早间操、集体会议等相对正式的活动。南侧的两座生活楼形态曲折变化,建筑高度高低错落,形成了多维度的活动平台和丰富的屋顶标高,其尺度使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体验移步换景的不同空间变化,营造更符合传统建筑空间自发形成的有趣的空间体验。
图4 新旧结合
建筑群变化多样的屋顶呼应了基地周边山脉的走势,设计同时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做了仔细考虑,除了呼应105国道风貌的传统藏蓝色瓦坡屋顶外,建筑外墙均采用淡雅明快的主色调辅以亮丽的三原色色彩局部点缀,图5为建筑细部,在现代的建筑体量和形式下点缀着彩色玻璃异形窗以及传统花纹格栅做成的大门、通透幕墙等。这些是基于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幼儿园建筑需求所形成的特有的建筑形式的呈现,更有利于融入环境。立面上通过不同的开窗方式形成的凸窗交错并置,使立面获得虚实变化,结合窗洞内侧采用彩色涂料的处理,凸显体量的凹凸错落感。
建筑细部设计除了尺度上满足孩子们的生理特点外,在建筑平面及立体空间中设置了小型舞台、圆形镂空景墙、多变的街巷廊道、错落的平台等等,试图创造出一种能够承载各种活动的多样化空间,提供了不同尺度的游戏空间,将孩子们玩乐于探索的天性充分发挥,激发孩子们的创意和想象力。这样的空间延续了传统街区建筑的尺度和形态,如同充满浓厚街坊氛围的街区,这样适宜的空间尺度和亲切的空间形式有助于激发孩子们更多的交流。外廊的建筑平面布局和局部穿透的廊道架空空间,除了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空间外,也符合通透轻盈、通风散热的岭南建筑特点。
图5 建筑细部
幼儿园缘起于城镇建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萌芽,1840年根据FriedrichFrobel在德国创办的命名为Kindergarten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启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历史篇章。良口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缘起于城镇化下带动的街区更新与发展,是良口镇建设广东省中心镇的第一个公共学前教育服务设施项目,也是良口镇提高学前教育的服务及设施水平的坚实基础,引导该镇其他幼儿教育设施的更新与改造。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更新并补充了良口镇中心街区的历史风貌,作为良口镇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开篇,为该镇树立一个更新改造的项目范例,并将继续带动后续镇街的空间优化和提升。
幼儿园是很多孩子第一次与家人以外的人一起进行集体生活的场所。作为能够获得社会性的场所,它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可以为儿童提供能够调节自己和他人的距离的环境及空间。幼儿教育应培养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要重视幼儿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打造一个充分享有社会性的园舍空间。在顺应基地所在街区的地域文脉及自然肌理的同时,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创造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园舍建筑体量和环境空间,使园舍在教育设施及街区改造的相辅相成中得到更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