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下青年政治参与的现实境遇与路径提升

2021-01-28 23:01伍敏红黎锐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群体时代政治

伍敏红,黎锐楷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理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2.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631)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实践更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快手、抖音、火山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媒体已深深地嵌入到青年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成为影响其政治表达、政治交往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因素。青年作为网络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其政治参与究竟是“失去自我”还是有着新发展?短视频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蕴含着什么样的“优”?又隐藏了什么样的“忧”?如何促“忧”转“优”,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短视频时代下青年政治参与的多重红利

在今天的短视频时代,“我们个人和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塑造”[1],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无论是在主体上、方式上、领域上、情感上、结果上都因短视频有着剧烈的变化,呈现出多方面有益的进步特征。

(一)政治主体更为自主

青年一代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有着迅捷的行为反应、自主的行为选择和灵活的参与方式。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激活了青年群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热情,他们不再是无意识的被灌输者和被满足者,而是具有自我能动性的微主体,从曾经的旁观者、参与者,走向了自主自觉的建构者。基于短视频的个体化和平民化,每一位青年都能自由地成为短视频“UP主”,通过申请注册便可发布、传播、评论丰富多样的短视频内容,借助短视频媒介来直播政治事件、评论时政热点、分享政治资源、表达政治诉求、参与政治互动,将个人意志和自我属性融入其中,传递着对社会、政治及公共事务的看法和意见,获得政治参与的满足感和认同感。可以这么说,短视频的流行,进一步增强了青年政治生活的自我参与、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青年群体的政治意识迈向了更为自觉的阶段。

(二)政治渠道更为充足

邓希泉先生曾言,“非正式结社和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的政治意愿表达和直接接触,成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方式的最明显变化。”[2]通过短视频,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可以跨越资历、身份、距离的界限,有效地避免传统政治活动所出现的信息滞后、信息黑洞、信息不足等弊端,基于交互式技术的短视频为青年政治参与提供了多元的信息来源和联络渠道,“即时分享”功能使得青年网络行为超越平台与平台之间的隔阂,二次分享的功能嵌入更是极大地拓宽了青年政治参与的渠道。在短视频之上,青年群体有着对等性和非正式性的表达权利,可以随时随地“现场参与”政治事件,即时即地表达自身政治意愿,对方也可以通过“弹幕”即时参与,实现了有效的政治互动。同时,短视频的隐私账号和公开账号的自选、私聊(私信)和群聊(包括内容留言、直播互动)的并举,点赞、评论和模仿的共用,为青年更充分地进行政治表达提供了便利。

(三)政治时空更为融通

传统的政治活动是一场线性的延续式递进活动,一定时空的政治参与积累为后续的政治成长赢得资源,层层叠加,政治时空较为稳定。然而,短视频贯通了青年的政治参与时空,呈现出了共时共地、同频共振的活动图景,以现在为时间中心的生产逻辑[3],使得青年政治参与“永远在线”,跨过了传统的政治成长时间要求,“首发”“首赞”“头条”成为了青年的政治行为追求。技术的突破带来空间的突破,以现场为空间中心的内容生产逻辑,使得互联网时代的“陌生人社会”变得更为现实真实,虚拟空间走向缩减、真实空间再次回归,实景政治得到展现青年群体可以跨越界限,随时随地获取政治信息、进入政治场域、参与政治活动。并且,青年政治参与空间在技术的发酵下正在向非官方性、非大型化、非权力化转变,个人成长空间、家庭空间、生活空间具有了政治属性和政治话语,政治空间变得更为个人化、开放化、平等化。可以这么说,青年群体在短视频的加持下跨越了传统政治的成长轨迹要求和空间划定限制。

(四)政治情感更为丰富

短视频时代下,“秒”成为政治活动发生的新衡量单位,在这极其有限的叙事时空下,情节性、矛盾性和意料性的叙事逻辑成为内容生产、传播和模仿的重要标准。短小的视频,高度的开放性、扁平化的扩散、自主化的选择为青年群体的政治叙事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每一位青年都能成为发声源,声音的背后都是个性化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好与不好”的情感评价标准成为了过去时,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复杂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成为了现在时。在短短的叙事内容时长下,斗转起伏的矛盾情节让青年完整地经历了“喜怒哀乐”,政治活动也不再是高居庙堂,而是成为每个人可以参与体验的生动场景。不同的个体基于不同的参与理念,参与其中进而迸发出不同的政治情感体验,共同构成了这更为丰富的政治情感世界。

(五)政治影响更为集聚

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新媒体,打破传统信息传播的旧模式,扭转了媒体和观众不对等对话的局面。技术的突破让普通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素人政治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特征,每一位青年都有机会站在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成为事件的主角。评估事件的政治效果,不再是单一地取决于是否具有官方背景,是否具有权威发言,是否具有逻辑解读,而更多“取决于在微文化领域,发布信息的主体是否受到多数网民的关注,受到网民关注多,则信息传播广,转载率多,评论多,往往就形成了一个热点话题,这种热点是自发形成的,而非在官方或者权威的倡导下才开展的”[4]。相对固定的粉丝群,一定存量并不断消涨的粉丝量和大量未知的“路转粉”构成了短视频对焦的影响人群,青年群体在这其中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动员”。粉丝与视频“UP主”之间有着较强的信任黏性进而搭建起了基于视频内容的交往链接社区,基于彼此互动的强关系生态圈层,客观上构成了网络世界中政治参与的命运共同体,个体的政治发声及其影响得到了集体化组织化规模化的扩大,得到了精准传播、精准发酵和精准影响,产生了更为集聚的政治效果。

二、短视频时代下青年政治参与的现实隐忧

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挑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正确认识其中的矛盾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一)算法推荐下的群体封闭

短视频基于算法数据推送技术能够帮助用户持续获得自己喜欢的视频内容,参与感兴趣的政治事件,产生网络社区里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算法的推荐下,青年政治参与亦存在着走向群体封闭的隐患,政治参与某种程度上会沦落成为一场自我中心的狂欢盛宴。在信息获取上,“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6],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世界。长时期沉浸于自身的选择而不自知,最终必然将大千世界隔离在外。在交往方式上,信息的单一片面输入会使得青年群体陷入信息茧房之中,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的对抗日益明显。偏见偏好带来的是行为的排他性和非理性化,盲目跟风和绝对服从成了主要的行为特征,甚至有组织地攻击、谩骂、拉黑不同声音者,理性的政治参与走向溃散。在结果体验上,用户体验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这种以个人体验为绝对中心的参与逻辑会使得青年群体产生“我就是世界”的偏执认知,“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过分沉浸于当下的快乐和碎片的信息之中,会丧失掉政治参与所应具备的整体性视野。

(二)流量时代下的数据绑架

短视频时代下,“流量之上”的互联网逻辑被不断推向极致。如何在转瞬即逝间获得数百万计的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和转发量,成为每一位短视频营业者的首要思考。青年通过短视频进行政治参与,也逃不了流量数据的拷问。流量的背后是资本,资本的进入更使得活动夹着强烈的利益导向和利益指标。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流量数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与人的交往被异化为流量数据,社会关系所涵盖的一切内容都被量化。短视频时代下,谁赢得了流量,谁就赢得了话语权,谁就可以在当下的政治活动中占得先机。为了占据先机,赢得“首创”,实现走红,制作爆点、狂蹭热点、描成红点成为制作“常态”。部分活动甘于接受与流量数据的捆绑,迎合流量,而不去接近真相;热衷利润,而不去追寻信仰;聚焦资本,而不去回归理性。“买粉买流量”、造势造人设,把政治参与活动变成流量争夺的博弈游戏,而大量不明真相的青年群体却因流量数据的引导,被卷进了事件之中而不自知。

(三)视听场域下的虚拟参与

短视频时代下的青年政治参与呈现出新的形态,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体化和虚拟化,削弱了政治参与所应有的现场感和实践感。在叙事模式上,短视频主打图像叙事,以直观的影像将复杂的事件通俗化、直白化、生动化,强化用户的视听体验,如“一分钟看懂中国制度”“15秒带你领略中国历史”“领导人成长路的123”,等等。但是,这些匆匆而过的视频并不能让青年群体充分认识到政治参与的严肃性、历史性和复杂性,反而给他们带来了负面的政治认知,塑造起了娱乐化、简单化、扁平化的政治世界观。在决策模式上,青年群体凭借高度发达的移动终端,动动手指便可实现政治发声、政治交往和政治监督,但也增加了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随意性、即兴性和自我性。在成长模式上,青年通过短视频进行政治参与,容易造成连锁反应,甚至是引起团体性的极端化行为,“一边倒”的从众表达、寻找存在感的夸张表达、渲染十足的情绪表达,都极其容易诱发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群体事件,沦为阻碍政治进步的绊脚石。

三、短视频时代下青年政治参与的路径提升

短视频影响着新时代青年的政治参与,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亦带着不容忽视的现实矛盾,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分析利弊,科学合理地引导规制,在制度建设、规律遵循、内容讲述、阵地构筑、队伍优化等方面布局施策,促进从“忧”到“优”的积极转变。

(一)制度先行

迅猛发展的短视频平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重构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又是这么显眼和令人茫然。这需要我们的制度建设赶上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其一,建立健全着眼长远的制度规划。以制度的形式评估新一轮技术革命在社会各领域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既关注经济效益,亦观照人文功能。尤其在新技术产品面前,群体行为的价值、理念、准则、尺度需要得到制度性的规范。其二,完善严密的监督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短视频实名登记和个人信息认证,使得内容有名可查、有头可追、有源可溯,强化网络行为语言的政治责任;精准监督、严密审核,对涉及政治范畴的视频内容严格把关,对错误信息应删尽删,依法惩治相关责任主体,净化短视频网络生态。其三,推进精细化的网络行为引导,面向不同身份、不同团体、不同阶层的青年群体,相应地建章立制,形成有针对性的个人网络行为制度规范,涵盖短视频主体的行为选择、行为规范和行为安全,既保证青年政治参与的充分自由,又规避政治参与的一些风险问题,使其获得优质的政治活动参与体验。

(二)遵循规律

短视频下青年政治参与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传播现象,因此做好其中工作既要遵循政治活动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网络传播的一般规律。站在政治视角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7]青年群体,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都应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利益立场,符合自身的发展实际,贴近现实的生产生活。借助短视频载体进行政治参与活动,不应脱离实际地一味造“人设”,买“粉丝”,误把虚无缥缈当成现实必然,忽视了政治活动的现实落脚,这样的政治参与也终究只是空中楼阁。站在传播视角来看,政治类短视频内容的流行与传播离不开对新媒体特点特征的认知,也离不开对当代青年生活习性的认知。在内容创造上,需要充分发挥“短、平、快”叙事风格吸引青年;在传播时间上,需要充分照顾用户“夜间习性”留住青年;在话语表达上,需要充分尊重用户话语团结青年,提升广大青年朋友的政治参与热情。

(三)讲好内容

短视频时代,政治内容表达走向碎片化、消解化、去中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表达变得简单了,相反,在短短的几十秒时间内,对政治内容的主题选择、素材搭配、格式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更需要我们坚持“内容为王”,切实加强内容建设,以内容来引导青年政治参与。其一,要直面热点。短视频创作需要紧跟时政热点,迅速捕获青年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摸索其中的规律,从而能够持续稳定地生产出原创的、优质的短视频内容,而不仅仅只是通过抓热点、蹭热度等偶然的方式来吸引大学生”[8]。其二,要解决难点。短视频创作要有启发青年的意识。不可否认,短视频使得我们的日常思考走向浅层化、娱乐化,但我们也需要看到,“为了一个旋律而专门去听完一首歌”“为了一个片断而专门看完整部电影”“为了一张图而走近一座城”等后发性衍生参与行为。政治内容的创作要有“言尽而意未绝”的旨趣,要以精彩独特的片断去点燃青年后续了解与参与的热情,激起青年的好奇心和追问心,让青年因此而主动去了解政治、参与政治、表达政治,实现“另样”的“入耳、入脑、入心”效果。其三,要关注小点。视频内容创作要有见微知著的意识,将“宏大叙事”融入“生活视角”之中,将政治话题化为身边日常,如“我和国旗合个影”“我的航母style”“我的军旅照”,运用技术手段让广大青年都能切身感受到政治的真实存在。关注青年的身边小事,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从青年朋友成长的点滴中提炼政治内容,反映政治观点,呈现政治追求,展现政治实践。

(四)开拓阵地

短视频成为新时代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9]这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团组织在内的各级政府单位,要有抢占短视频宣传阵地的主动担当,开拓微时代下赢得青年的新境界。其一,政府各级部门、各组织团体、各教育单位应充分认识到短视频对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影响,要毫不犹豫地躬身入局、注册账号、开拓阵地、回应诉求,与青年群体形成互动,推动青年群体接受良好的政治教育、正确参与政治实践。其二,各地各级主流媒体要主动打通新旧传媒之间的屏障,进驻各大短视频平台,利用全新的媒介,挖掘政治热点,传播主流观点,注入网络正能量,塑造时代新榜样,充分发挥党媒的宣传组织动员能力,影响青年群体政治舆情和动态,引导青年政治参与有序化良性化。其三,要打造短视频青年品牌,推进政治短视频内涵式发展,有方向又侧重特色,开辟政策解读、人物专访、理论探讨、青年之声等区块阵地,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政治仿真体验活动,盘活线上线下青年的政治参与,潜移默化地教育青年、帮助青年、引导青年、赢得青年。

(五)优化队伍

短视频平台作为青年群体政治活动的集散地,“现象级”政治参与的背后是一个个个体被卷进其中,无论是从业者、策划者还是参加者,都对政治活动的最后效能产生了影响。因此,如何做好“人”的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其一,锻造一支讲政治懂青年有本事能干事的短视频人才队伍,配齐设备物资和经费,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爆款视频,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打造高质量有水平的青年成长引领平台,让青年的政治参与不失温度与深度。其二,加快主流青年领袖的联系培育。短视频时代青年公众人物对青年的群体心态和行为有着惊人的影响,因此各级政府要重视青年领袖的作用,要集中资源联系培养新时代青年意见领袖,团结现有的意见领袖,充分重视在学业科研、求职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杰出人物的意见建议,与他们深入交流、真诚以待,减少其在政治立场、政治价值、政治方向等方面的狭隘片面认识,促其成长为与党中央看齐的时代榜样,进而影响青年,引导青年。其三,斩断别有用心的“网络写手”和境外黑手。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得不少别有用心的“黑手”混进其中,他们高举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大旗,故意剪裁政治事实,恶意煽动社会情绪,蓄意带动青年群体以无序的网络街头政治对抗政府正当管理,扰乱正常参与秩序。因此,必须对别有用心的“网络写手”和境外黑手予以坚决打击,要“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斩断境内外反动势力的联系,从源头杜绝网络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宣传途径的可能性,去除无序街头政治产生的外部支持,降低青年群体的政治越轨风险。”[10]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参与政治的重要身边媒介,对于推进新时代我国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无论是重重红利,还是层层隐忧,都需要我们正视之、引导之、解决之,在内部塑造和外部建设上双向发力,促进青年群体通过这一载体实现更为成熟、有序、正确的政治参与实践。

猜你喜欢
群体时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