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价值”到“价值青年”的现实路径探赜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

2021-01-28 23:01韩海冬热合木吐拉艾山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学现实建构

陈 宝,韩海冬,热合木吐拉·艾山

(新疆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乌鲁木齐 83004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不仅面临着新机遇,也接受着新挑战。青年作为“整个社会中最少保守思想、最有创造力、最活跃”[1]的杰出群体和迫切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先进群体,是勇于变革和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并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青年的“量”来看,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可知,截至2015年底,我国青年人口(14-35岁)为4.33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1.9%,成为指向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在力量。[2]从青年的“质”来看,青年日益成熟的自然性、趋向完成的社会性和广泛延伸的实践性等,已为广大青年由“青年价值”向“价值青年”的转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使青年成为推动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助力器”。事实上,青年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助力过程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为“青年”与“价值”的相互构建过程,即青年作为主体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判断、选择和实现过程和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性青年的指导、确证和展现过程,也就是广大青年将“青年价值”作为奋斗的价值导向进而成为“价值青年”的过程和将“价值青年”作为努力的目标趋向进而开展“青年价值”的过程。但无论是理论层面上的“青年价值”,还是实践结果上的“价值青年”,都需要作为研究普遍性的人的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进行指导,使“青年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合理建构,使“价值青年”在马克主义人学的观照下对“青年价值”进行充分的确证,为“青年价值”向“价值青年”的转变提供可行性的现实路径。

一、“青年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

“青年价值”作为一种尚未展开的理论形态,它既是青年开展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也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科学导向。作为“价值青年”的前提条件,“青年价值”并非“青年”和“价值”两个基础词源的机械叠加和简单结合,而是一个独立、复杂和复合的概念,其本身已经被赋予了崭新且深邃的内涵和意义,而这样的内涵和意义并不会仅停留在静态的“青年价值”的理论层面,而是必然会趋向于动态的“价值青年”的实现过程,而这个动态的趋向过程必然需要通过人去实现。青年作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身价值的有效承担者和最终呈现者。“青年价值”的自我实现过程可以说就是广大青年的自我铭写过程,而青年自我铭写的前提必然是“青年价值”的科学确立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出发,合理建构起青年作为“本体的人”“主体的人”和“现实的人”价值内容,为“价值青年”的实现提供支持。

(一)“青年价值”是“本体的人”的价值的内在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看来,人是由所有个体即单个人所组成的,单个人是人的类群存在的基本单位和活的细胞。人的类群发展必须也必然会落实和回归到单个人的发展之中。同时,单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必然会成为衡量人的类群发展的重要标尺。事实上,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自然无法脱离群体和社会单独存在,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势必要立足和回归到群体和社会之中。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青年作为“本体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的建构和实现就必然需要从“个体”和“其他一切人”即“群体”两个方面展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下的“青年价值”可体现为青年“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内在统一。青年的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并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决定和助益的,青年的个体价值是对青年群体价值的补充和丰富,青年的群体价值则是对青年个体价值的确证和展现。从青年的“个体价值”来看,“青年价值”并不是自私、利己的个人型价值,而是一种超越极端个人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并确保青年个体充分合理发展的一种应有价值,是以“群体价值”为前提,并在“群体价值”中寻根的一种真正价值。从青年的“群体价值”来看,“青年价值”也不是一种趋向于他人和群体的绝对化的奉献型价值,而是一种彻底摆脱抽象、片面和单一强调一切为他人、为群体和为社会的利他主义进而成为一种“融个体与群体于一体的‘公私兼顾型’价值”[4]。因此,作为“本体的人”的青年,其价值的建构只有把握好青年“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内在关系,才能使青年在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青年价值”是“主体的人”的价值的自我生成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全部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单个人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延续进步而展开的,其必然无法割裂自身与外在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主体的人”的价值实现理应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去把握,从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去进行。青年作为“主体的人”,自然拥有一切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其自身价值的建构和实现也势必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考察。可以说,“青年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具有主体性的青年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通过积极的实践使主观精神转化为客观物质力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前提必然是“青年价值”的合理建构,即从青年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出发,结合青年自身的特点来构建符合青年自身的价值。从青年的“主体性”来看,“青年价值”必须从主客关系的统一中去寻觅。“主体性”作为主客关系中的人的属性,势必对“青年价值”的建构具有促进和规约的作用。“青年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青年在主客关系的统一中不断自我铭写和确证的过程,即作为主体的青年在符合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主体性意识的日趋觉醒和主体性需要的日益丰富,进而开展主体性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过程中,“青年价值”必然是青年能够将主体自由意识转化为外在物质力量的特定的可行的价值。从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来看,“青年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青年对价值的需要,这是青年主体性价值存在的必然前提,也是青年发挥和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必然条件。“价值青年”的形成可以说就是青年价值需要的外化和呈现,是青年在当下和未来两个向度中表现出来的价值需要。“青年价值”就是青年作为“主体的人”所真正需要的合理价值,是青年自我实现的迫切需要。因此,“青年价值”的建构必须合理地把握青年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价值青年”在二者的自我生成中得以真正地实现。

(三)“青年价值”是“现实的人”的价值的丰富发展

“现实的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感性存在,其总是处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并开展着制造物质生活资料、创造精神文化产品和改造社会关系的现实活动,而这些现实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现实的人”超越抽象性而获得现实性。也就是说,一切人的现实活动是对一切“现实的人”的客观佐证,“现实的人”并不是静止的、抽象的人,而是动态的、具体的人,是在人的现实活动中所现实表现出来的人。同时,作为确证“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也不是脱离人本身和客观外在条件的抽象活动,而是“意识着的人”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着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统一。在这统一下,“现实的人”不断开展着自我实现的活动,即作为“现实的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使命任务,而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自我价值的建构。青年作为“现实的人”,必然拥有一切“现实的人”的应有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同于一切“现实的人”的应有价值的特殊价值,“青年价值”的建构和实现无疑是对“现实的人”的价值的丰富和发展。从青年的应有价值来看,“青年价值”的建构必然要符合“现实的人”的价值的应有内容,即“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5],而这些规定、使命和任务不仅是“现实的人”的价值的应有内容,同时也是“青年价值”建构的必然参照,“青年价值”实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的价值。从青年的特殊价值来看,青年不仅是自然属性的独特显现,同时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有产物,青年角色的扮演和承担的责任使命不仅由青年自身的自然属性所规约,同时也由时代和社会条件所决定,“青年价值”实则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人的价值。因此,“青年价值”的建构和“价值青年”的实现必须是青年“应有价值”和“特殊价值”的统一,也必然是对人的价值的丰富和发展。

二、“价值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确证

“‘价值青年’是青年工作的价值目标,是青年价值的凝聚新生”[6],“青年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价值青年”的形成和凝聚过程。青年在“青年价值”的科学指导下,逐步与价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相结合,实现对广大青年群体的有效塑造和培养,进而促使青年由“青年价值”向“价值青年”的转变。但这个转变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看来,实则上就是青年价值的自我实现过程,青年作为“现实的人”自然实现了对抽象的人的彻底否定和超越,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势必需要在现实的、具体的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研究一切“现实的人”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它从“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出发,对“价值青年”的实现进行了合理的考察与确证,在青年价值意识日趋觉醒、价值实践越发自觉和价值知行趋向统一的过程中,科学地确证着“价值青年”的自我实现。

(一)青年是“意识着的人”:价值意识日趋觉醒

“现实的人”不仅是生活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的社会的、历史的和具体的人,同时也是“意识着的人”。也就是说,“现实的人”不仅是“有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是“有意识的存在”。“现实的人”作为“真正发展的动物”,他们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已不再是被动接受和适应整个客观世界的动物,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进而达到主动适应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的人”的价值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实的人”无论是在主体客体化还是在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都会做出一定的价值认知、判断、选择和实践,而价值选择和实践的必然前提一定是表现为价值意识层面上的价值认知和判断。青年作为“现实的人”,其价值意识不仅成为青年合理认知和判断一切事物“有无价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成为选择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必要前提。青年作为“意识着的人”,其价值意识的特殊性首先就表现为青年价值意识的日趋觉醒,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对青年主体性的充分揭示和确证。青年价值意识的逐渐觉醒使青年对外在一切事物价值的合理性、正当性和有益性有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认知。从青年自身来看,青年价值意识的觉醒是青年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青年价值意识并不是青年自我价值意识的绝对化和抽象化,而是青年作为“现实的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对这一认识和判断的价值反思,从而使青年的价值选择和践行趋向合理和正当。从青年的外在来看,青年价值领域中的权利和自由是对青年作为“现实的人”的主体性的有效确证。青年对一切客观事物、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能够进行认识和判断,从而自觉自主地做出符合事物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和接受正确价值观念的选择来使自身的价值意识觉醒与外在的正面价值要求相统一,从而有效实现“青年价值”。青年的价值意识觉醒越强烈,价值认知、判断、选择和践行越自觉,青年自身的价值实现就越迅速,这无疑是对青年本身的特有确证。

(二)青年是“实践着的人”:价值实践越发自觉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7]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也是“现实的人”将自身内在的价值指向、目的需要和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物质的现实活动。这个活动的首要前提是“现实的人”的价值需要和价值指向,而这些价值需要和价值指向所表现出来的是让人越发向往和趋向的价值认同和为了实现和达到这一认同价值而积极地开展价值实践的活动。无论是“现实的人”的价值实现活动,还是他们最终的自我实现活动,价值实践是其必然的方式和手段。青年作为“现实的人”,其必然拥有人的实践性。青年的实践性随着青年自身实践程度的日趋广泛延伸和价值意识的日益迅速觉醒而越发由自在走向自觉,进而成为青年实现自身价值并最终自我实现的必然方式,同时也势必通过这一方式确证着“价值青年”的形成。可以说,“价值青年”的确证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青年作为价值意识逐步觉醒的主体通过越发自觉的价值实践进而使“价值青年”实现的过程。从青年的主体价值实践来看,青年能够将内在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价值指向和价值认同通过自觉的实践转化为真正的价值即现实的价值存在,这个过程也是青年通过自觉的价值实践来主动创造价值的过程。青年在通过实践将内在的价值需要和潜在的价值指向转化为现实的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调节社会运行和创造精神产品并实现对其的占有和消费,进而不断丰富青年自身的价值内容,确证青年的价值存在。从青年客体的价值实践来看,青年价值的自觉实践表现为青年“不断冲破束缚青年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推动社会朝着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形态前进”[8],进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美好体验。“价值青年”正是青年在越发自觉的“青年价值”实践中形成的,并充分彰显和确证着青年自身的价值属性。

(三)青年是“实现着的人”:价值知行趋向统一

“现实的人”的自我实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指出:“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9]“现实的人”并不是抽象的、静止的人,而是在实际活动中不断发展并开展自我实现活动的人,其自我实现在某种意义上就表现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即将潜在的价值取向通过价值实践活动外化出来,而这个外化的过程必然是价值指向的“知”与价值实践的“行”趋向统一的过程。可以说,“价值青年”的形成就是在价值知行的统一展开中得以实现和确证的。青年的“价值知行不仅体现在青年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挥中,还体现在实现青年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中”[10]。“青年价值”向“价值青年”的转变过程就是青年遵循价值指向和发挥实践力量来满足自身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作为“自然的人”,其日益成熟的自然性,为青年实践力量的发挥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青年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充实提供了物质条件,“青年价值”的实现必然是价值知行统一下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从物质方面来看,青年的价值可体现在满足“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1]需要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而这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自觉”则是青年对自身价值实践活动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创造价值来满足自身和他人物质需要的价值认同,是青年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的确证。从精神方面来看,青年的价值可体现在青年指向未来的精神文化生产和对美好未来的开拓中,以满足青年信、知、情、意等精神需要。在这过程中,青年作为面向未来的巨大潜在力量,其正处于接受社会教化和反作用于社会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青年正对新事物和未来充满期待和向往,并驱使自己不断汲取精神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自觉展开价值实践,在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中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价值知行的统一中促使自我价值的实现并确证自身价值的存在。

三、“价值转向”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路径

青年的“价值转向”是“青年价值”向“价值青年”的转变。青年“价值转向”的前提一定是“青年价值”在理论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而青年“价值转向”的结果必然是“价值青年”在实践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确证。青年作为“现实的人”,其价值的转向过程就是青年的价值实现过程,也是青年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研究一切“现实的人”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指导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中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获得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就表现在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价值的转向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建构和践行“青年价值”的理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青年与类群和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中使青年成为“价值青年”,实现青年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价值。

(一)“青年价值”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中走向“价值青年”

“‘价值青年’,是一种与价值相联系的具有价值形态的青年”[12],是合理性、正当性和有益性的“青年价值”在青年身上的实践呈现,是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其自身价值领域形象的有效塑造、合理建构和最终确立。青年作为“现实的人”,其“青年价值”的实现必然需要体现青年作为“主体的人”的属性。“青年价值”向“价值青年”的转变实质上就是青年作为能动的“主体的人”将自身内在的价值指向和价值认同通过“对象化的物质性活动”和“对象化的精神活动”得以实现的过程。“价值青年”的形成是无法将青年主体与外在客体分裂开的,失去了外在客体的青年主体就失去了将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现实的客观对象,而失去了青年主体的外在客体也就失去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其外在客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本身。从主客体的统一中去把握青年的价值是“价值青年”形成的必然路径。从青年主体来看,“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3]。青年思想动态的变化、价值取向的形成和价值实践的开展不仅影响青年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影响到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青年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利用好社会教化青年的关键期,既要多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规范,合理有效地建构起“青年价值”领域,为青年的内在价值需要在客观外在上得以效用和呈现奠定基础。从客观外在来看,“价值青年”的实现需要客观外在的支持配合。青年价值的实现一定是青年基本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基础上的实现,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和知信情意等精神条件的满足为青年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青年在享有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物质和精神生产的活动中,通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增强创新创造意识、完善知识技能体系、提高劳动实践效率等,将能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价值取向投入到对客观事物的生产中。在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实现青年自身的“价值转向”,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成为“价值青年”。

(二)“青年价值”在个体与类群的相互助益中转向“价值青年”

青年作为“本体的人”,其本身无法脱离类群和社会而孤立地生存和发展。对青年而言,无论是青年作为“现实的人”的普遍性,还是作为青年自身的特殊性,他们都无法摆脱作为“本体的人”的“个体”和“类群”之分。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看来,个体的人和人的类群始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14],而“这种历史”从“本体的人”的方面来看一定是个体和类群相互联系和发展下的历史,是价值取向和价值实践趋向统一的整体的历史。但这并不是对青年的价值指向和价值实践的忽视,而是将“青年价值”放置在人的“类群价值”中去寻根,将“价值青年”的实现放置在“现实的人”的“类群价值”实现中予以观照和考察所孕育出的一种合理的结果。从历史的整体性出发可知,“没有每个青年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15],而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青年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失去了方向并处于自发的状态。新时代下的“共同理想”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6],也是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因此,对青年个体而言,作为“青年价值”的实现主体,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肯定自我价值,坚定理想信仰,树立崇高追求,将“价值青年”的形成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融合起来,将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与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统一起来,在自身与中华民族的同向同行中成为“价值青年”。对青年所处的类群而言,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注入勃勃生机、带来蓬勃活力的青年力量,整个中华民族的事业要“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17],引导青年将自身的价值认知、价值选择和价值践行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用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我”引领广大青年的“小我”,增强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青年在与中华民族的同频共振中成为“价值青年”。

(三)“青年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中趋向“价值青年”

“青年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青年作为社会中“活的细胞”,其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曲折前进过程。青年作为“现实的人”,其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决定了青年势必要为“价值青年”的形成而不懈奋斗,但外在社会条件的局限性又决定了“青年价值”的实现并不能完全如愿以偿。“青年价值”的实现是内在价值需要和外在客观条件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青年价值的转向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其必然是在这一矛盾的和谐共生中实现的。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其必然是由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一个“活的细胞”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决定着青年在内的人的发展,青年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自由全面地发展。可以说,社会是青年的存在方式,又是青年通过创造和变革来实现价值的对象,社会为青年提供的各种条件使“青年处在不同的利益分配链条之中,拥有不同的发展机会”[18],而这些机会也是青年由“青年价值”转向“价值青年”的必备条件。因此,从处于社会中的青年个人来看,每个青年个体作为社会历史和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必然拥有与这个社会和时代相符合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下的中国青年,要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与社会繁荣、国家强盛结合起来,积极承担时代和社会的重任,充分发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19]的奋斗精神,将个人价值放置到社会价值中去考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缅怀“过往的青年梦”、满足“现实的青年梦”和开创“未来的青年梦”,在建设、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活动中成为“价值青年”。从社会对青年个人的作用来看,社会不仅是青年创造和实现价值所改造的对象,同时也是为青年实现价值提供条件的客观存在。社会的倡导和推崇必然会给青年带来难得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为青年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因此,社会“首先要确立‘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把青年发展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20],构建公平合理的青年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完备的青年发展社会指标体系,搭建青年社会实践的服务平台体系,创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引导青年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和贡献国家的现实活动中实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交融统一,并实现自身潜在价值取向的有效外化。

四、余论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起点,而“现实的人”的自我实现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要追寻的目标。“现实的人”的自我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就表现为其自身对合理性和正当性价值的获得和占有即自我价值的实现。青年作为“现实的人”,既具有一切“现实的人”的价值的应有内容,也具有不同于一切“现实的人”的价值的特殊内容。而如何统筹青年价值实现的“应有内容”和“特殊内容”,使“青年价值”向“价值青年”合理转向。这要求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出发,合理建构指导青年开展价值实现的“青年价值”,并有效确证“价值青年”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促使青年在不断审视自身价值领域合理性的同时,持续开展对自身价值实现的科学认知、辩证批判和自我超越,从而使广大青年在理论与实践、青年与类群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真正地成为“价值青年”。

猜你喜欢
人学现实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漫画:现实背后(下)
北人学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