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存论意义及其实现路径

2021-01-28 23:01刘丙元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意义

刘丙元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3)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关键作用的发挥不仅在于使得学生明理,更要使得学生将践行变成自觉。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路径莫过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为学生的自由自觉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既是思政课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思政课需要解决的教学论核心问题。而从思政课建设的现实角度看,这既是困扰思政课教学的瓶颈,也是思政课教学实现真正突破而亟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由之,本文拟从生存论的视角对思政课之于学生发展的意义进行剖析,以就思政课何以需要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之内在逻辑进行学理上的论证,希冀为以上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做一粗浅探索。

一、思政课何以具有浓厚的生存论意义

办好思政课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基本表现,也是基本前提,这也回答了学校何以必须办好思政课的问题。而对于如何办好思政课的问题,我们除了从教师教的角度思考外,还需要从思政课之于学生的意义角度思考学生何以要学的问题。而对于后者的回答可能更有助于教师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政课,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学习的主体。其实,从哲学意义上讲,思政课之所以值得学生学,并且会学有所获,盖在于思政课之于学生具有极强的生存论意义。

(一)思政课中的理论是生存论意义上的理论

毋庸置疑的是,思政课所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究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解答的都是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如何更好地生存的问题。它们既是对人类美好生存之道积极探索所获生存经验的科学化成果,也是指导人们如何科学理解人类生存进而解决生存问题的武器。概言之,思想政治理论本身来自于生存经验的科学化总结,也指向当前和未来生存问题的探索。所谓“用理论武装头脑”,从此意义上讲即掌握科学的生存法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其之于党和国家的生存至关重要,对于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伟大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历史事实证明,这一思想武器已成为我党在伟大社会实践历史进程中攻坚克难、谋生存求发展的最有力武器。即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探索人类生存发展之路的智慧结晶。就是思政课中涉及的中华文化内容,也无不是中国人民生存智慧的表征,即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事实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是中国人民对一种生存方式的选择,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就是一种生存论表达。我们正在夯实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生存之道的自信。思政课需要引导学生必须懂得的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得益于这一生存之道的选择,所以我们更要坚定这一生存之道的选择。

(二)思政课是使人获得生存智慧的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我们完全有信心办好思政课。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都是中国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它们是思政课的重要支撑,也是思政课的力量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斯金纳曾言:“生存是我们据以评判任何文化的唯一价值,任何可促进生存的习俗行为从定义上讲都具有生存价值。”[2]思政课所教授的不仅是具有生存价值的知识和文化,更是生存智慧本身。我们有信心办好思政课,就是因为思政课所承载的是满满的生存智慧,思政课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存智慧。思政课作为能使人获得中国人民独有的生存智慧的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作用自然不可替代。

思政课使学生获得生存智慧,基本路径就是帮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后者恰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的基本要义。它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是思想支柱,其在与外来势力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同样是一把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复杂。复杂的形势和斗争既是对我国生存道路创新发展的挑战,更是对我们生存智慧的挑战。办好思政课,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是使青年学生掌握和传承党和人民在社会实践和伟大斗争中生成的独有的生存智慧,就是使青年学生掌握这一既利于明辨是非又助于斗争批判的思想理论武器,使青年一代在生存过程中明确方向,走对路!可以说,思政课程是为了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存的课程,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存能力的课程。

(三)学习思政课可满足学生的生存需要

人的自觉行动往往基于某种需要,学习也是如此。满足需要即构成学习的内驱力,“要我学”自然就会变成“我要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要回答学习思政课能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问题,其实就是要回答思政课需不需要学、值不值得学的问题。人最深层次的需要无疑就是生存需要。人们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学习生存之道。陶行知先生在解释“学生”二字时就道出了这一哲学意味:“‘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学就是生,生就是学……你哪一天生存不是学?你哪一天学不是生存呢?”[3]思政课的学习就是学习生存之道。只不过这种生存之道是国家、人民之生存与个体之生存辩证统一的生存之道。满足国家与人民生存需要的道自然也能满足个体生存之需要,因为个体之生存是以国家和人民之生存为前提的;而个体之生存又是国家和人民之生存的基础,个体只有真正理解了国家和人民生存之道,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存,使自己的生存成为国家和人民生存的有机构成部分,由此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不竭的生存力量。当个体明白自己的生存与国家和人民的生存紧密相联这一道理时,学习思政课也就成为学生个体的生存需要。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大会上所强调的,“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4]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源于生存,也必然回归到改善生存上来。思想政治理论之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论意义,最终是要通过教育使之落实到个体的生存智慧的养成上。思政课应该能做到这一点。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思政课才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获得合理性辩护,才能从学生求知欲的角度赢得对象性需求。

二、思政课之生存论意义的教学意味

思政课具有独特的生存论意义,这意味着思政课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于学生来讲都是有用的。这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理由。而这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来说则意味着,思政课应该是使学生获得智慧的课程,是学生为生存而主动学习的课程,是通过学习最终成为行动者的课程。亦即思政课教学是展现思政课之生存论价值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学会特定生存理念和方法论的过程。

(一)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

教学要实现思政课的生存论意义,就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性教与学,而应是聚焦于如何帮助学生从此课程中获得生存智慧。这是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也是教学实现思政课之生存意义的路径。事实上,也只有使学生通过思政课教学变得智慧,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才能真正体现,而思政课之培养人的价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思政课也才能成为吸引人的课程。所谓用理论武装头脑,其实讲的就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存智慧,学生只有获得了由思想政治理论而来的智慧,理论之于学生的“武器”意义才能实现。因而,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不在理论本身,而在如何帮助学生把理论转化成自己的生存智慧。可以说,思政课教学应是帮助人生成智慧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讲,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说,其需要的无疑是具备特定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智慧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亦即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生存实践智慧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非只会背诵教条的人。把思想政治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形成的“关于生存的智慧”,转变成学生内在的生存智慧,这是思政课程的目标,也是教学活动应该完成的任务。能否帮助学生将“关于生存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生存的智慧”,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而且关系到思政课程能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真理力量的强大无疑反映的是党和人民的智慧的魅力,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绝不只是向学生展示力量,而是要学生掌握或拥有这一力量。如果说有力量的真理就是一种生存智慧,那么帮助学生拥有真理的力量也就是培养其生存智慧。

(二)学生的学习要由异化学习走向自由自觉学习

如果说思政课的生存论价值回答了思政课需不需要学的问题,那么思政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就回答了思政课教学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和学什么要落到实处,则最终取决于学生怎么学。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只有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时,才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学习。马克思在谈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指出,与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不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5]亦即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自觉的,由此,人才能成为类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若是自由自觉的过程,也必然是自我积极主动成长发展的过程,而这种成长是自我实现更是成为类存在的过程。所谓类存在,即成为自信的中国人,成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类生活的人。而自由自觉的学习也必然是积极主动地内化思政课中生存智慧的活动,而这种学习活动自然也就具有了生存论意义。

异化的学习必然实现不了至少是不能充分实现思政课学习的生存论意义。何谓异化的学习?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异化问题时指出,“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作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6]异化的学习同样如此。它把学习看成手段,看成被迫的、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不是把它视为获得生存智慧以实现自我成长的活动,由此,学习也就沦为纯粹的知识学习,甚至把学习后的考核成绩作为学习的目的。由此其学习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不是学习活动本身,不是自我成长,更不会是成为类存在。生存论意义上的思政课教学,就是要防止学生把自由自觉的思政课学习变成异化的学习,防止学生这一主体异化为知识接收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目的,不是把明白道理作为学习实践的对象,更不是把考试及其成绩作为对象,而是把成为类存在作为对象,把改造主观世界作为对象,把掌握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论作为对象。自由自觉的思政课学习,就是学生进行自我再生产的过程,成为类存在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产品,即自我的发展或成长意义上的收获。

(三)思政课教学最终要引导学生成为行动者

在生存论哲学的视野里,“‘生存’就是‘我在’或‘我是’呈现自身的‘存在方式’,是用来表征‘我在’或‘我是’之为‘在’或‘是’的意义的。”[7]生存论意义上的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成为特定的“我在”或“我是”的过程。而所谓“我在”或“我是”,从其哲学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特定存在的表达。那么“我在”或“我是”最好、最直接的表达是什么呢?毋庸置疑,行动是这种存在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这意味着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是以“听众”或“观众”的角色出现,而是以思考者、参与者来出现,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为行动者,成为拥有特定思想政治观念的“生存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思政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问题,但我们必须指出,这不是思政课教学的终点。思政课教学最终要指向学生的生存与社会实践问题,思政课教学最终也应该生成具有特定生存能力或生存智慧的能动的存在者。事实上,学生只有成为行动者,其真正的“我在”或“我是”才能得以表达,同时,学生能否成为行动者,也是验证思政课教学所要培养的“我在”或“我是”是否成功的依据。当学生成为思想的行动者,也就表明其从思政课中获得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生存论实现了统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其切实拥有的现实力量。“生存本质上是人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8]思政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改造自身的行动建构主观世界,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实现“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对于由此而不断成长的学生来说,就是生存意义上的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培养行动者。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对思政课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的回答,更是对所培养的人应是具有中国生存理念和生存智慧的有担当的行动者的强调。

三、实现思政课之生存论意义的教学策略

教学若有效实现思政课之生存论意义,亦即要使学生把思政课的学习变成自由自觉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生成生存智慧,最终成为特定思想政治观念和生存理念的践行者,其必然要由传统的“教、讲、考”模式向“学、思、行”模式转变。

(一)以生存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任何课程来说,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教育学家们认为,“不是从外来的要求中而是从人类的自由意志中寻找学习的原动力,这比其他任何事情更重要。”[9]思政课教学同样如此。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思政课的自我动力,是使思政课学习成为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的关键。从理论上讲,具有生存论意义的思政课值得学生学习,然而在教学过程展开之前,学生对思政课的生存论意义无疑是未知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的学习原动力或者求知欲不是自发而生的。这就需要教育者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亦即使思政课的学习不是被逼着学,而是变成自愿学。而基于学生的生存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自身生存角度去理解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无疑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生存问题是人存在的基本问题,也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走向生存论的思政课教学就是要从个体的生存问题导入,进而引出群体、政党、民族和国家的生存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存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结合起来。以生存问题引起学生的本能关注,那么也就能激起学生对于解决生存问题之道的求知欲望。从此意义上讲,对于“生存问题”的科学设置对于思政课教学设计具有优先性。可以说,激发不了求知欲的教学更可能是无效的教学。事实上,从生存问题导入,之所以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是因为生存问题归根结底是利益问题,立足学生利益的教学自然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教学。“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社会中的道德及其原则和规范,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并反映着一定的利益要求,维护这种利益。”[10]正如马克思所言,“正确理解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11]对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来说莫不如此。

(二)紧扣生存中的现实矛盾,让学生有带入感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曾指出,“生存(Existenz)乃是指示现实的字眼之一”。[12]所以,思政课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生存意义时,应紧扣国家、社会和个人尤其是青年学生自身成长中的现实矛盾。从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青年学生的个人成长问题与国家、民族的生存问题结合起来,这样设置的教学问题情境, 更容易让学生有一种带入感。这在进一步强化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使学习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变成一种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指出,“人类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3]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任务的产生也是如此。我们不难发现,要解决的问题离学生的现实越近,呈现的矛盾与学生的成长越紧密,越能激起学生的关注,由此而提出的学习任务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其实,我们强调思政课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新精神、新问题要及时进课堂,就是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感,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能解决和要解决的矛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自身成长息息相关。这样做的目的与其说是把新东西带入课堂,不如说是把学生的学习置入现实矛盾中。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根据其研究曾得出这样的论断:“我们不能从思想中派生出存在来。暗示观念时必需有观察的材料,验证观念时也同样必需有观察的材料。”[14]而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理论联系实践”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从现实矛盾出发来解释理论,才能充分展现理论之于现实生存的意义,才能合理阐释现实生存对于理论所蕴含的特点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渴望和需求。而从青年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入手,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引发学生关注学习任务并产生完成任务的热情的同时,思政课学习本身就成了一种生存意义的学习,思政课的生存论意义也自然得以贯彻。

(三)注重生存的方法论教育,强化学生的能力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的生存论意义体现在生存理念上,更体现在对生存实践的指导上,即思想政治理论中包含着服务于生存的方法论。思政课教学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生存论意义,不只要把其中的理念取向和方法论本身讲清楚,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批判思维方式和技能,亦即掌握生存论的思想理论武器。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思想的武器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或掌握这一武器。由此,思政课教学就需要注重生存的方法论教育和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掌握思想理论武器,掌握特定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比如既让学生懂得把党和国家、民族的生存与个人的生存紧密联系起来的意义,又要教给学生方法论,即如何通过将自己的生存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融为一体,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进而为人类的美好生存作出贡献。再如教给学生批判的思维方法,提升其明辨是非,与错误思潮斗争的能力。其实,彻底的批判精神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本应就是批判精神的传承和批判能力训练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明理,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明理的方法。如果学生明白了真理,同时也掌握了追求真理、明辨真理的方法,那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获得了成长,而且获得了更好更快成长的方法。由此,思政课的生存论价值也就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得以实现。

(四)教学过程要体现行动品格,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走向生存论的思政课教学必须也必然会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而所谓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也就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动起来。换言之,思政课教学不只要解决认识问题,更要培养行动者,而要培养行动者,教学过程也必然要体现行动品格。这一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思政课学习的真正自由自觉的主体,而学生一旦成为自由自觉的学习主体,行动也必然会成为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斯曾说,要获得生存能力的发展,“不要单单知道而要亲身体验”。[15]哲学家杜威也曾这样论述:“观念是具有经验根源和经验身份的。就‘行动’一词字面上和存在上的意义而论,观念就是所实行的行动,就是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接受从外面强加给我们身上的感觉。”[16]由此看来,“行动”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由路径。首先,思政课教学要以培养行动者为目标。亦即教学不止于让学生“懂得”“知道”,更要使学生产生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非教学的终点,而让学生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学也是如此。其次,教学过程要体现行动品格。即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动心、动脑、动腿脚。而对于学生而言,思政课学习不是“听、背、考”,而是“学、思、行”的过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教学不应将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截然分割开来,好像去参加社会实践才是实践教学,才是行动学习。就像陶行知指出的:“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致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17]生存论意义上的思政课教学就是强调知行合一的教学,更是以知行合一为目标的教学,也唯有如此,教学才能有效贯彻思政课之于学生的生存论意义。

总之,从生存论意义上去理解思政课,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思政课之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思政课的学习与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之间更容易建立逻辑与现实的关联,从而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意义。从生存出发,为了生存,思政课教学才能产生更强的亲和力、吸引力,青年学生才会自觉成为思政课学习的主体,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学生才会自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