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基于成都市武侯区的调研

2021-01-28 22:57幸宇李发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007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成都60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武侯区社区服务

文/幸宇 李发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007;.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成都 600)

内容提要:成都市武侯区把助推社会企业发展发挥其在改善社区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切入点和工作抓手。市区联动出台培育发展社会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企业服务平台,构建“社治委+市场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的社会企业服务监管体系,促进了本区各类社会企业的高速和高质量发展,在社区养老、助残、健康、文化、教育、环保和物业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提升社区发展治理能力和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社会企业成为社会治理创新改革中的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中的一个新兴主体,有效弥补了社区发展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不足。

一、助推社会企业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和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助推社会企业发展提供了相当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社会企业最早起源于欧美,是一种运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目标、兼具商业和公益性质的新型混合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创新、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途径。社会企业概念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4年提出。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段实现营利,既可以摆脱对社会捐赠和政府资助的依赖,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依靠自身的积累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这无疑是社会企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社会企业回应了市场失灵和社会组织失灵并有效达成政府所设定的政策目标。许多发达国家都将社会企业看成一个极具广阔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政府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乃至制定法律,提供产业化所需的协助等,促进社会企业发展。

我国于2004年引入社会企业概念,其理论与实践得到初步发展。大批以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特殊群体为宗旨的社会企业陆续应运而生,并为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社会企业在参与社会治理中逐渐显现出政府促进机制缺失,社会认同不足,企业价值失衡与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行模式与促进机制,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改革提供助力,无疑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切实探讨、落实的重要课题。

成都市武侯区积极助推社会企业发展主要基于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不足,创新社区治理方式的目的。在政府主导的传统社区治理模式下,不仅政府事必躬亲,而且社区也因承接政府行政事务过多而不堪重负,社区居民则可能因政府和社区提供的服务未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而满意度较低。所以,武侯区前期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将一部分原来由社区承担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发包”,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承接原来由政府或社区提供的一些公共服务项目。一方面可以使社区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则提供资源支持,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2014年3月,武侯区逐项梳理相关政务服务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后,决定将139项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接。同年11月,武侯区举行“创新治理,社会同行”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项目对接会,对外公布了第一批240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主动邀请55家社会组织到现场“一对一”洽谈。2015年3月,在《关于进一步明确社区两委职责依法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原则上将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办理的事项全部纳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范围。同时还建立了成都市首家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园,对区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进行孵化培育,并从人才培养、项目运营、资源整合等各个方面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从2014年到2019年,区内从事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增加了228家,增长率达到45%。尽管如此,合格的社会组织仍偏少。且它们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主要是慈善公益项目,成本高、效率低,很难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武侯区决定引入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社会企业,将公益和商业结合起来,期望以此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都市武侯区助推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及实践探索

(一)各级政府为社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市区联动出台培育发展社会企业的扶持政策。2017年9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要鼓励社区兴办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2018年4月,成都市出台《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社会企业,发挥好社会企业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社区发展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2018年12月,为响应市政府工作要求,武侯区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出台《成都市武侯区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提出要从企业登记、孵化培育平台、场地设施、政府采购、金融财税、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社会企业支持。2019年1月,在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社会企业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出台了《成都市武侯区社会企业扶持办法(试行)》。该办法为全国首个社会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主要从主体支持、业务支持、财税支持、资源支持、创新支持等五个方面细化了对初创期社会企业的扶持,如放宽社会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范围、名称等登记条件;将社会企业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享有与社会组织同等的购买服务政策支持;对被认定的社会企业专业人才给予资金资助和户口迁移、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便利;对参与各类社创大赛、重要活动及论坛的社会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和经费补贴;对通过认证的社会企业给予认证奖励、落户奖励和房租、贷款利息等补贴。

2019年6月,在全国性社企论坛“2019杭州(国际)影响力投资大会”上,与会嘉宾将《成都市武侯区社会企业扶持办法》视为全国社会企业支持政策的范本。浙江大学教授苗青认为该政策具有两大亮点:一是它是一个开放平台政策,没有用高标准严要求来遴选社会企业;二是对认证社会企业的补贴措施,精神提振作用大于物质提振作用,对激发社会企业到区内落地生根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构建“社治委+市场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的社会企业服务监督体系。武侯区按照成都市的统一要求,2017年在区委专门设立了一个新的职能部门-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简称社治委)。社治委刚成立就把培育发展社会企业纳入了工作议程,对区内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指导、资源整合、协调推进、督促落实。

在社会企业的服务监管上,武侯区充分发挥社治委作为党委部门在统筹协调上的政治优势,市场监管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监督的行政优势,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优势,建立起了包括登记注册、扶持、服务、监管在内的全过程工作体系。区社治委主要负责牵头抓总,重点做好社会企业制度设计、试点指导、培育孵化、资源支持等工作;市场监管部门主要按照经济属性对社会企业提供服务和进行管理监督,重点做好登记服务、能力建设、服务监管平台建设、信息披露制度和退出(摘牌)制度设计工作;第三方机构主要受社治委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委托为社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并协助两部门按社会属性对取得认证的社会企业进行监管,重点做好登记认证辅导、业务模式梳理、能力建设、品牌传播、产品对接、社企金融服务等工作。

武侯区为做好市、区社会企业相关政策落地落实工作,建立了社会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至少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由区社治委牵头,成员单位包括区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商务局、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团区委、妇联、工商联、残联和税务局等13个单位,负责社会企业项目申报、评审及其他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工作事项。

3.整合多方资源,为社会企业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武侯区结合社区生态圈构建,将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一同纳入社区发展治理的大链条,通过搭建各种载体和平台,畅通交流沟通渠道,为社会企业多方整合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机构、智库、媒体等资源,引导、促进社会企业健康发展。

武侯区2018年搭建社会企业服务的“区级平台+街道枢纽+社区驿站”三级联动机制和孵化服务网络,有效对接社会企业服务和社区发展治理需求,打造各方参与、资源汇聚的社会企业发展生态系统。区级社会企业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机构运营,主要为社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和认证辅导服务;街道社会企业服务枢纽主要提供项目支持,并开辟志愿者服务通道,促进志愿者参与社会企业服务;社区社会企业服务驿站主要利用闲置场地和设施为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施服务,并通过社区基金等资源引导社会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三级服务网络通过政策联动、组织联动、人员联动,实现了信息互通、服务共抓、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和优势互补。

(二)通过专业机构培育社会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1.建立专业服务平台,携手第三方机构孵化培育社会企业。2019年,社治委牵头成立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成都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负责运营管理的武侯区社会企业培育发展中心(简称社企培发中心),目的是围绕社区发展治理,依靠专业力量,打造资源洼地、品牌高地和创新示范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孵化培育服务,尽快培育出一批能够满足武侯区实际需求的社会企业。

武侯区在前期政策推动下短时间内促使众多的小微企业或社会组织转型成为社会企业,因此普遍存在规模小、运营模式不成熟、营利状况不理想等情况。社企培发中心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孵化机构、公益投资机构、咨询和法律中介等机构资源,为区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提供从登记、业务模式梳理、能力建设到认证辅导、品牌传播、资源对接等全方位、多维度的支持及服务。

社企培发中心主要通过企业申请中心审核和社区推荐两种形式实施孵化培育。中心相继发布了《武侯区社会企业孵化服务平台指引手册(试行)》《武侯区社会企业培育发展中心入孵流程》《武侯区社会企业培育发展中心入孵标准》。社企培发中心主要孵化培育处于初创阶段的苗圃企业和已处于成长期的入孵企业,二者均在市、区企业登记机关登记且完成了社会企业章程备案,其经营项目主要包括社区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家庭康养等居民生活服务项目;社区文教卫等公共服务项目;就业、扶贫、养老和助残救孤等基本民生服务项目;助农小额信贷、农业经济合作服务等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项目。

2.构建五级孵化培育体系,支持种子型社会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一些社会企业服务于社区居民或特定的社会人群,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基层政府的肯定,被纳入武侯区种子社会企业库。针对这部分社会企业,武侯区依托社企培发中心,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不同诉求,围绕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建立了社创社群、社企苗圃、社企孵化器、社企加速器、投资推荐5个阶段的孵化体系,从产品设计、业务模式、战略规划、品牌营销、金融投资等方面提供特色化、定制化服务,全面提升社会企业的综合能力。

社创社群阶段的孵化以在社区开办社企嘉年华、社创沙龙、社企工作坊、社企体验周、社创大赛等系列品牌活动为主,旨在吸引汇聚对社创感兴趣的创业者和年轻人。社企培发中心链接的青年创业社群有社创之星、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北辰青年、WORKFACE、TEDX等机构,涵盖社会企业认证、培育发展、青年人教育与社会创新发展、社群建设、品牌传播等多个方面。

社企苗圃阶段的孵化主要针对处于初创期的、已经找到了一个具体且覆盖面广的社会问题并有一定的目标受众,但业务大多停留在设想阶段,还未完全付诸实施的苗圃社会企业。主要为其提供注册登记、经营管理指导、场地设施支持等服务。

社企孵化器阶段主要培育已进入成长期的入孵社会企业。相对于苗圃社会企业,入孵社会企业的业务已基本成型,但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业务规模还比较小,收入不稳定。社企培发中心主要为其提供品牌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对接等支持。

社企加速器阶段主要帮助已进入成熟期的社会企业发展连锁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规模。投资推荐阶段则主要帮助具备一定规模的社会企业对接公益创投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底,社企培发中心已培育孵化种子型社会企业50余家,其中入孵企业16家,苗圃企业42家。

3.提供增值服务,帮助社会企业获取资源。社会企业的成长过程比纯粹的商业企业更复杂,包括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的成长。能否获取成长所需的实物、人力、技能、市场及制度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武侯区社企培发中心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帮助社会企业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拓宽获取资源的渠道。

对社会企业进行认证辅导。自2018年成都市开展社会企业认证以来,社企培发中心积极联系入孵企业,通过发放社会企业认证自查表,帮助企业梳理认证条件;联合武侯区市场和质量监督局、成都市社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召开认证辅导会等形式,有序推进认证工作。区社治委、行政审批局联合制定了一站式“社会企业行政服务套餐”,全程指导社会企业登记、备案、认证。2019年,全区共有4家社会企业通过成都市社会企业认证。

为社会组织转型成为社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针对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后仍然过度依赖政府奖励或资助的情况,社企培发中心联合公益创投机构、社会企业投资联盟和社区基金会,建立社会企业发展资金池,在做好项目评审、尽职调查、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以无息贷款的方式向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发放委托贷款,支持具有创新性和一定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转型的社会企业通过开发社会经济市场获取发展资源。

以活动的形式帮助社会企业建立社会关系网络。2019年3月,社企培发中心与BCORP一起开展了“共益企业中国BUILDING BETTER BUSINESS成都首场工作坊”活动,并与BCORP中国推广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社会企业形成环境与社会问题的可持续解决方案。2019年6月,成立武侯区社会企业俱乐部,以流动小组的形式让入孵社会企业近距离接受陪伴导师、智库、认证和创投机构的专业指导。2019年9月,社企培发中心相继在金凤、高攀和团结社区举行了“武侯社企下午茶”活动,就社会企业与社区的合作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

(三)助推社会企业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武侯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将助推社会企业的发育和发展作为回应居民需求、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侧难题、增强社区活力、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了本区各类社会企业的高速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的服务涵盖助残、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环保、物业、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志愿服务组织和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协同治理新格局。

1.促进了本区各类社会企业的高速和高质量发展。截至2019年底,武侯区共有各类社会企业52家(包括未获得认证的),其中,5家通过中国慈展会认证,4家通过成都市市场和质量监督局认证,通过认证数居全市第一。武侯区社会企业的创办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由热心公益事业、具备创业能力的公益人士创办,如“第二人生”“岩羊”等;第二种是由具有成熟商业模式、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转型,如“智乐物业”“圆梦公益”等;第三种是由具备商业化运营条件的社会组织转型,如“善工坊”“慈爱嘉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等;第四种是由资源相对丰富、发展基础较好、社区党委组织力较强的社区创办的社区社会企业,如黉门街社区创办的四川黉门宜邻居民服务有限公司等。全区社会企业提供的服务涵盖助残、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环保、物业、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服务居民群众达13万人次。

2.发挥各类社会企业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为社区居民提供医养康复和健康管理服务。黉门宜邻是由武侯区黉门街社区联合武侯资本、四川都市阳光农业集团、云峰资本和社区居民入股共同发起成立的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的社会企业。公司以推动社区生活服务便利化、改善社区生活品质为社会目标,并承诺全年利润用于股东分红的部分不超过80%,解散清算时,将把剩余财产的10%捐赠给与本公司目标相近的社会企业、公益基金或其它共益慈善事业。目前已反哺社区公益基金10万余元。2019年,公司获得中国社会企业、中国慈展会和成都市社会企业三认证。

黉门宜邻主要依托位于黉门街社区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疗资源开展医养康复和健康管理服务。目前运营的项目主要有:乐邻康养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宜康诊所、奶奶厨房、城市森林读吧、智能书屋等。

其次,提供“信托制”物业服务,化解传统的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弊端。智乐物业是一家专门从事物业服务的社企企业。2019年5月,在12个居民小区开展“信托制”物业试点,智乐物业通过采购谈判的形式先后入驻风华苑、兴元嘉园、顺江新苑A区、百草苑4个试点小区,以“信托制”模式介入小区物业管理。

智乐物业进驻小区后,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下,与业主大会(业委会)签订了《信托制物业服务合同》。业主大会(业委会)为委托人,物业企业为受托人,所有业主为受益人,社区和小区党组织为信托监察人;将物业费、公共收益等业主共有资金设立为信托基金,归全体业主所有,物业企业除提取一定比例 (总额的8%至15%之间)作为服务报酬外,其余资金全部用于物业服务。按照“以收定支”原则,通过业主参与的开放式协商,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和物业服务标准。还在业主大会名下开设了信托基金“双密码”账户,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每位业主随时可以查阅、抄录、复制包括公共收益在内的所有物业服务财务收支情况,消除了业主与物业企业之间因为不知情、不信任而造成的矛盾纠纷。

第三,为残障人士提供心理治疗、就业创业等服务。圆梦科技是一家2017年6月成立、以服务残障人士为主的社会企业。其运营模式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下设四家子公司和三家社会组织分别负责商业项目和公益项目的运营,运营团队有专职员工、业内专家,也有兼职员工和2000多名志愿者。成立以来,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媒体、民主党派、公益组织等资源,不断完善产业生态链,实现了业务的跨界融合。2018年通过中国慈展会的社会企业认证。

“圆梦公益”派志愿者入户调研,精准掌握了残疾人的需求,深度整合社会资源,开办了潮流饮品、烘焙、织补、掐丝画等多个技能培训项目,以及书画摄影、轮椅舞蹈、康复瑜伽等素质拓展活动,与40多家企业达成了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协议。截至2019年,残疾人双创中心已服务残疾人及家属5000余人次,帮助30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15名残疾人实现创业。2018年,“圆梦公益”营业额突破2000万,其中残疾人人力资源服务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5%,政府购买服务仅占总收入的15%。圆梦科技承诺把企业利润的30%用于反哺社区。

三、成都市武侯区助推社会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社会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组织形式,社会企业在中国落地的时间不久。武侯区目前区内注册的52家社会企业中,只有9家通过了第三方机构认证和成都市的评审认定。一些社会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市场生存能力弱,甚至连“自负盈亏”都还没有实现。武侯区出台支持培育和发展社会企业的政策,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就是为了帮助处于起步阶段或成长初期的社会企业减少和降低风险,渡过生存难关。从政策工具来看,这种政策支持更多地是一种创业支持,旨在通过政府的前期“输血”来解决社会企业发展的先锋断层(PIONEER GAP)问题,让社会企业能够尽快适应市场成长起来。这种政策与“包办”“兜底”支持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目前尚未将社会企业纳入立法体系。虽然在社会企业涉及的一些领域里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有鼓励、支持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享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对于社会企业的发展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很多国家都出台了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我国由于社会企业规模小主体复杂,还不具备国家出台政策或进行立法的条件。近期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先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可以兼顾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和各行业社会企业的特点,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

1.制定有关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地方政府法规,确立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地位。首先,应出台社会企业注册登记的法律法规,使社会企业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认证,使得社会企业在法律层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不再游离于非营利组织与商业企业的中间地带;其次,相关专门法律的出台可使社会企业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解决社会问题时更具权威性;最后,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对社会企业的一种强制约束力,防止其由于商业诱惑而在社会治理中产生偏差。

2.构建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政府激励与扶持机制,完善各方面政策体系。首先,组建专门机构,构建一个集服务与优化为一体的社会企业孵化与建设平台,集中优质可行的社会治理项目,组建专门化社会企业培育团队,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解读与技术指导;其次,制定相应财政政策。可根据社会企业的不同类型,适当减免甚至免除企业所得税。同时增加专门财政转移支付,对新兴社会企业的创办给予适当补助,减轻社会企业成型期的融资压力。更应以各种政策优惠吸引社会企业进入城镇化与改善民生领域;最后,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嵌入社会企业的社会问题治理当中。多元化的扶持方式,既增强了社会企业的实力,又避免社会企业行政化,保持独立的市场主体与社会治理主体地位。

3.牵头建立社会企业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于社会企业公共服务质量与效果的评价,要尽量制定社会目标的量化考核指标,以社会企业具体业务方向为类型划分,在经济、效率、效果与社会四大考核指标中,增加社会影响力、社会满意度的权重,才可得出较为科学真实的社会企业绩效评估结果。同时,还应联合第三部门组织、专业测评公司与公民等评价主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和多视角的社会企业评价与监督机制。并与政府激励机制结合,构建激励与约束并存,进退有度的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促进机制。

(二)构建社会企业生态圈是形成社会企业发展合力的重要抓手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社会企业生态圈。该生态圈不仅包括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拟转型的社会组织和商业企业,也包括社会企业论坛、社会企业认证机构、影响力投资机构、社会企业孵化培育机构等行业组织,还包括政府机构、社区、学术机构等公共组织。生态圈对社会企业建立社会资本,获取发展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在社会企业数量偏少、力量偏弱的情况下,政府在社会企业生态圈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侯区除出台支持社会企业培育发展政策,给予社会企业登记注册和资金、场地、项目等支持外,还结合社区生态圈建设,通过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平台、设立社会企业培育发展中心、举办社会企业投资峰会、建立社会企业投资联盟等方式,为社会企业多方整合政府、企业、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投资机构、智库、媒体等资源,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活动领域的社会企业提供资源整合、能力建设、信息交流以及经验分享等各种支持。其中,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运营的社会企业培育发展中心,根据社会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和不同诉求,建立了社创社群、社企苗圃、社企孵化器、社企加速器、投资推荐5个阶段的孵化体系,从产品设计、业务模式、战略规划、品牌营销、金融投资等方面为社会企业提供特色化、定制化服务,有效提升了社会企业的综合能力。

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目前,国内社会企业生态圈还仅具雏形,市场和社会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虽然现阶段社会企业还离不开政府资源的支持,但政府单方面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社会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要靠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构建社会企业生态圈,就是要充分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为社会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市场组织参与到社会企业的发展中来,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商业的理念、商业的模式,对提高社会企业商业运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公益产业链、生态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加强社会企业与社区、中介组织、学术机构、媒体、志愿者和公众的合作交流,传播社会企业的理念、价值和使命,能够扩大社会企业的影响力,帮助社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社会企业获得社会支持、吸取社会资源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治理创新主体,将在社区发展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延伸,社区发展治理更加强调通过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互补作用形成治理合力。政府主要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但政府提供的仅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些社会问题还难以覆盖;市场组织追求利润、利益最大化,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难以主动地参与社区治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服务的专业组织,虽然愿意参加社区发展治理,但受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却做不好。社会企业融合了以上两种主体的优势,既有着与社会组织相同的使命和目标,又具有商业企业一样高效的运营模式。社会企业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低偿的产品和服务,用商业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公益和商业的融合发展,有效弥补了政府、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区发展治理中的失灵。武侯区在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在社区养老、助残、物业服务等领域的作用,有效地破解了原来靠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长期没有解决好的社区发展治理中的一系列难题,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发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社会企业活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就业、养老、助残、扶贫、健康、文化、教育、环保和物业服务等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社会企业通过发展社区社会经济,创新商业模式,将“解决社会问题”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出更符合社区居民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将社会服务的覆盖面从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扩展到了普通社区居民,而且有效地盘活了社区闲置资源、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企业目前还只是社区发展治理的一股新生的补充力量。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中,我们看到了社会企业在协助政府进行社会治理,有效弥补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社会公益服务短板与空缺,在经济领域与社会公益领域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乐观地预见,在我国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随着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深入推进,社会企业以其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特点和独特优势,作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角色一员,将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在解决社区社会问题、激发社区社会活力、促进城乡社区社会融合、推动社区社会变革等方面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发挥出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武侯区社区服务
成都市武侯区:解锁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社区大作战
武侯区:“线上+线下”双渠道 精准送岗促就业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社区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