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佛首背后的文明回响

2021-01-28 21:34董红琴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石窟文物文明

董红琴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2021年2月11日农历春节除夕夜,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太原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华夏儿女共迎新春、欢庆团圆。被亿万观众注目的佛首,脸庞圆润,双目微闭,嘴唇微抿,笑意含蓄……你近观远望、俯瞰仰视,佛首都是那样端庄慈祥,被人们誉为“最美微笑佛首”。

佛首的微笑,是安详,是慈悲,是抚慰。微笑的佛首,见证了天龙山石窟千年前的繁荣,也承受了百年前毁于一旦的浩劫,今天它又将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物牵连国运民心,承载文明兴衰。漫漫千年,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多繁荣几多浩劫又走向复兴!

千年前,盛世隋唐,文明融合,佛首诞生

太原天龙山山崖上自东魏至隋唐敲击声不时响起,顶尖的匠人们在这里展示细腻的手法,挥洒着娴熟的雕刻技艺,创造出璀璨的石窟佛雕瑰宝杰作——微笑的佛首。诞生于盛世的佛首,凝聚着祥和、高贵的光芒。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山西石窟资源遍布全省,现有石窟寺244处、摩崖造像254处,从北魏到唐代,到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开凿。在山西的石窟寺里,影响最大的数大同云冈石窟和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时期(534年-550年),大丞相高欢在太原天龙山建避暑宫并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人文历史的序幕。此后,历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天龙山石窟形成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飞天、藻井、壁画1144尊(幅)。

“最美微笑佛首”位于天龙山石窟第8窟,是唯一有明确开凿纪年(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的石窟,距今已有1400余年。该尊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征鲜明。第8窟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当时,隋文帝杨坚即将灭掉南朝,统一全国,结束自西晋以后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他总结民族融合的文化成果,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明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第8窟的开凿,反映了那个时代生机勃勃的风貌。天龙山隋唐佛像具有神态高雅柔和、体态丰满雄健、姿态飘逸优美的特征,世称“天龙山样式”。独具魅力的“天龙山样式”见证着中华文明谱系中石窟艺术的巅峰,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雕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佛教石窟起源于印度,天龙山石窟是佛教石窟中国本土化的重要节点。中国石窟寺融儒、释、道等文化元素于一身,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

天龙山石窟是外来石窟艺术向中国石窟艺术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四朝作品。东魏造像清瘦的体态以及法衣、衣褶、覆莲台座,仍可见北魏末期的艺术风格特点,但人体结构更趋于适度,较前代圆润。佛和菩萨的造型、衣饰脱离了北魏造像高鼻深目、褒衣博带等特征,向北齐健壮丰满的造型发展。北齐造像一改东魏“秀骨清像”的飘逸风格,注重和追求以写实手法展现人物健壮的肌体。佛像发式开始采用螺发样式,袈裟衣饰用袒右式替代褒衣博带式;菩萨则头戴花冠,衣饰华丽。隋代造像处于转变时期,上承北朝造像端庄慈祥的风格,下启唐代造像丰满自如的先声。唐代是天龙山石窟开凿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天龙山石窟造像雕刻水平很高,表现手法细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西峰第9窟的摩崖大佛最具代表性。天龙山石窟的唐代菩萨造像富有活力,充分表现出唐代雍荣华贵的风格,成为后来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

天龙山石窟反映了外来石窟艺术向中国石窟艺术转变的过程,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不同文明融合的风格,在中国石窟艺术和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天龙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前,国力衰微,文明交锋,佛首遭劫

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经历了中国石窟寺史上最为惨烈的劫掠,佛首悲戚,华夏悲切。1925年拍摄的天龙山石窟已经是“几无幸免,尽遭破坏,其状不忍卒睹”“有价值者已大半佚失”。

1918年,日本人关野贞到中国考察并在日本《建筑杂志》发表《西游杂信一》,首次介绍天龙山石窟。之后日本学者纷至沓来,让天龙山石窟在日本声名大噪,也为它后来的灭顶之灾埋下伏笔。

在日本学者抵达天龙山石窟仅仅几年后,天龙山石窟便遭到严重破坏,其为祸者,是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及其山中商会。山中定次郎(1866-1936),山中商会总经理,20世纪初,将大量中国文物倒卖到海外,天龙山石窟造像是其倒卖的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中商会欧美各分店经销的文物,80%以上都来源于中国大陆,尤其是北京分店。当时日本同行业盛传山中定次郎在中国买东西是“一网打尽”,基本采取来者不拒的方式,有多少要多少,而且是现金支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天龙山石窟遭受了如此彻底的毁坏。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天龙山石窟240余尊造像被盗凿,150余尊成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的珍藏,下落不明者不知凡几。一时间,天龙山石窟成了“无头石窟”,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

天龙山造像大规模被盗,震惊了国人。1930年,国民政府致电山西省政府,请加以珍护。晋府责成太原县驱逐住持,另派专员看守。1933年,北平市公安局协同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天龙山石窟被盗毁情况。1933年冬,此案在北京破获,倒运天龙山造像的主犯张兰亭等被捕。但山中定次郎及其山中商会无人提及。

天龙山石窟无头造像对于山西太原,如同圆明园对于中国北京,是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肆意破坏劫掠,是强盗文明对和平文明的践踏蹂躏!中国石窟寺之劫,以天龙山为最。这是人类文明的浩劫,更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国力衰微,文明无依,文物失色。

2020年,中华振兴,文明复兴,佛首回归

2014年,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中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对散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9个国家近30个博物馆的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进行三维数据采集,数字复原天龙山石窟。

2019年7月,“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在法国进行首展。

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拟拍卖一尊佛首,后经沟通,拍卖行董事长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并将佛首无偿捐赠给中国政府。

2020年12月12日,佛首安全运抵北京。

2021年2月11日,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最美微笑佛首”亮相央视春晚。

2021年2月12日,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

不久后,微笑佛首将回归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此国、此城、此山,佛首的微笑将再一次在天龙山绽放,佛首的微笑抚慰着中华大地上百年的离殇之痛!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将推出“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以回归佛首为核心展品,综合运用数字复原、3D打印石窟等多种形式,讲述天龙山石窟的前世今生。

文物是文明的重要载体,让文物讲述文明,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从2014年开始,历时6年,实现11座主要洞窟的数字复原。2019年7月,“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在法国首展,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项目清单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文物与科技融合类项目。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通过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3D投影、数字长卷、数字洞窟、VR石窟探险、高清悬浮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广角度地展示了天龙山石窟被盗凿前的原貌,再现了美轮美奂的天龙山石窟艺术。天龙山石窟原貌有多美,无头石窟就有多残忍。天龙山石窟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到国外,国内遗存的是残缺的石窟,难以再现曾经的辉煌;流失在国外的是孤独的造像,无法还原其在洞窟和林泉山水中的意境。天龙山石窟造像身首异处、天各一方,借助数字复原技术,让流失百年、分隔两地的造像身首合一,魂归故里,也是对缺憾的一种修补。

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走出国门,用文物讲述中华文明理念,促进世界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容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给世界贡献的文明观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这里是太原地区保存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地上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是反映晋阳文化和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唐代北都弥足珍贵的重要实物载体。天龙山同时以秀美的自然风光闻名,这里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天龙山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千年前,自东魏至唐200年精雕细琢的天龙山石窟艺术,在文明交流融合中繁荣发展;百年前,天龙山石窟在文明交锋中,二十五窟窟窟残缺,五百佛首头头空;今日,凭吊无头石窟,感千年沧桑文明交流交锋、国家兴衰,中华民族国富民强,中华文明才能繁荣昌盛!文明交流、对话、互鉴、共存,才是人类的永恒。

猜你喜欢
石窟文物文明
文物的栖息之地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文物的逝去
郭峰:以画守持 自见清净
夜宿石窟
对不文明说“不”
夜宿石窟
文明歌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