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202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波澜壮阔,30年不负韶华,前进的步伐既积极,又稳妥;既勇猛,又坚实,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今天,浦东再次领受国家重任,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探路。又一篇改革开放的锦绣文章,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往前走,必须用更大的开放,倒逼更深入的改革,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上海,沿河而兴,依水发展。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启动,黄浦江两岸的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地处黄浦江畔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然而,黄浦江东岸由于历史、政策、地域、交通和人们习俗的原因,发展始终受到制约。因而,在40余年前,上海已有学者在相关的文章中明确提到建设浦东新区,并且提出要把它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城区。1985年和1986年,国务院两次批复上海有关文件,一次是战略规划纲要,一次是总体规划方案。在这两份文件中,国务院都明确批示:浦东新区要建设现代化新区。1987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被誉为海外建议开发浦东第一人的美籍华人教授、预应力专家林同炎先生,向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写了“万言书”,提出浦东的开发问题,建议要立足浦东、放眼世界,改变“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局面。江泽民同志对此十分重视,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①应时而生。我十分有幸参与其中,主要从事相关的立法工作和浦东新区的开放度探索,不仅留下了难忘的“浦东”情结,还亲身体验了浦东建设的日新月异。研究小组立足上海,面向世界,从国内来说,比照经济特区;从国际而言,希望把上海“东方巴黎”声誉恢复起来。1988年5月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西郊宾馆召开了第一次浦东开发开放国际研讨会,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基本构想,认为浦东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现代化标志。1988年底相关研究报告在七易其稿后终于完成,昭示世界浦东开发开放在即。然而,如同任何事物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样,浦东开发开放同样要等待关键时机。1990年春节,邓小平同志再次来到上海,他非常明确地提出,我们要把浦东这面旗帜树起来,要把上海这张王牌打出去。同年4月18日,李鹏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从酝酿到达成共识,浦东迎来了划时代发展的起点。
“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心目中浦东的描绘。浦东从一开始就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一张名片、一段传奇。
时光荏苒,转眼间30年过去,物换星移,沧桑巨变,从烂泥渡路到国际金融城,从阡陌农田到张江科学城,从偏远芦荡到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一个个目标在这里变成现实,浦东开发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2020年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坐在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之一的世博中心“红厅”内,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慨万端,思绪万千。尤其是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浦东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放在新发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谋划。如果将三十而立的浦东比作一个人,他应该度过了懵懂的成熟初期,未来,将面对更多、更大的挑战。下一个30年如何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总书记强调的“两个放在”“两个谋划”,为浦东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和历史方位,令人心潮澎湃,更加感到肩上使命和责任的分量。
就第一个“放在”而言,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必须胸怀两个大局。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2020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节点,我们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现在开始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继续前进,不能有任何的停歇,要继续出发,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未来30年的宏伟蓝图已经徐徐展开,浦东要引领前瞻、勇于探索。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浦东应以此为契机,更加注重可复制、可推广而且可辐射,履行好改革先行者和排头兵的使命担当。
二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回国参加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代表时首次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在2018年6月22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一对全球形势发展的权威战略判断,随后在国内外迅速形成共识。2020年11月17日至22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先后以视频形式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个多边平台、三场重磅会议上多次提到了百年变局。登高才能望远,我们必须认识世界大势,具备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拉开序幕之际,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世界经济遭受严峻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进行了史上最大幅度的下调,是19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②。由此可见,世界经济受到的巨大影响难以估量,这也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其次,疫情之下更要强调国际合作。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扩散,全球确诊人数超过6 000万。疫情从发生、发展,到蔓延乃至肆虐,当全世界都处在疫情严重暴发状态下,我们绝不能抱有独善其身的思想。人类社会只有一种选择,就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共同抗击、共同抵御,唯有团结、合作和信心才是治理之道。
就第二个“放在”而言,要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全国“两会”期间首次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后在多个场合对此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新发展格局”正式写入党的文件,并对此作出明确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作为,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认识到畅通国内大循环潜力巨大。当前,作为世界国土面积第三、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4亿,通过消费不断提振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导思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着眼于我们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现实需求。在上海刚刚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交易意向金额创下了历史新高,超过726亿美元。2020年“五一”假期和“十一”长假期间的民众旅游消费热情高涨,都充分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条件已经具备。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强调其一而忽略其二,不能重视其一而漠视其二。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浦东30年已成过往,未来更要昂起头、迈开步。浦东开发开放的所有经验表明:我们首先要有激情,始终坚持一往无前、排除万难、热火朝天的精神,浦东速度的背后是浦东激情,在浦东工作的奋斗者都有“浦东情结”,不能因为开发开放30年了,我们就激情衰退;要有远见,要把浦东开发开放一直抓下去,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嘱托,在世界格局和中国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之时,始终踏准节拍,走在康庄大道上;要有决心,在披荆斩棘的历史长河中,不怕困难,勇于开拓,步步递进,踏踏实实走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是新的号令,浦东要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把开发开放的旗帜一直扛下去,更好地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为此,笔者提出三个建议:
1.秉持敢为人先的志向。排头兵、先行者,既是中央赋予浦东的使命,也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在做的事情。因为敢为人先,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担当,浦东“杀”出了一条血路,在平地造起了高楼,才有了万象更新的今天。当1990年4月18日浦东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区之时,当浦东被选择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届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的主场地组成部分之时,当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贸区③在浦东破土而出之时,当2019年8月20日自贸区新片区在临港落地之时,我们可以回答,为什么浦东这片1 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不断迭代更新,创下55个“全国第一”。浦东开发开放的初心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今天,党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将重责放在浦东身上,全国人民对浦东寄予厚望,我们理当为这个初心的实现进行持续地奋斗,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要有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志向。在紧要的历史关头,浦东必须领风气之先,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开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新征程。
未来,创新要成为发展引擎,瞄准关键核心环节率先布局,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导力。改革要更好集成,把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改革举措,一一梳理,一一对标,一一落地;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要有新举措,在认真、诚恳参照国际惯例的同时,也要及时把实践积累的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相关理论,在更深层次上加以理解,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坚定基石;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增强对各类要素尤其是高端要素的吸引力,聚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城市治理能力要不断提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2.坚守协调发展的理念。回顾浦东自身已经具备的功能,有两个协调特别重要。一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四个区域的协调。这四个区域在30年前相继成立,是浦东的核心功能区,见证了浦东发展的速度和高度,时至今日其战略地位依然没有变化。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逆全球化抬头的情况下,这些区域若是单兵突进、各自为政,很难满足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应当相互协调,共同奋进,既要各具特色,各展所长,也要综合考量,整体推进,一起承担将浦东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任务。二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协调。2013年以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2014年12月18日扩区,增加了金桥、张江、陆家嘴,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在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进全方位的高水平开放。我非常期盼目前在临港新片区实施的所有新政,能够复制、推广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所有区域内,并进而放大到整个浦东。临港新片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提高制度创新之间的系统集成和政策合力,相互比学赶超,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经验做法,扩大整体效应。
3.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局。历史将破冰开路的重担交给浦东,但不能忘记国家的支持,浦东要为上海效力,更要为国家效劳。长三角地区面积达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去年生产总值合计23.7万亿人民币,这是中国继续进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一片热土。而浦东以占国土面积1/8 000,创下全国1/80、上海1/3的经济产值。这两组数据雄辩地证明浦东应当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以改革的新举措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把整个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浦东“长袖善舞”的大平台,突破人口、土地等制约因素,做到一切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总书记7年来关于自贸区的重要讲话,我以为十分重要的一句就是自贸区建设核心是制度创新。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浦东要在制度政策、理念经验方面加强合作与联动,突破体制机制壁垒,促进改革联动、开放联动、创新联动、发展联动,共建开放合作平台,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整体提升营商环境,打造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人才战略高地,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长三角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开放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要更好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回想1990年4月30日,浦东开发开放10条优惠政策正式对外发布;9月10日,浦东开发首批9部法律以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向世界公布。正是这种将立法作为万事之本的态度,让全球看到了浦东的坚定信念和坚实基础。此情此景,虽相隔30年,仍历历在目。浦东的立法总是在关键时刻做到了点子上,最初的开发开放是这样,之后亦如是。因而,要把法治作为营商环境最主要的体现指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切实做到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让各类企业和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共襄盛举。
开放不止,未来可期。浦东要以面向浩瀚太平洋的决心,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注释:
①小组由汪道涵同志任总顾问,时任副市长倪天增任组长,时任建交委主任张绍樑任副组长。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3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