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基本内容的反思与探析

2021-01-28 01:39陆作生任雅琴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本质手段对象

陆作生,任雅琴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体育学是归纳总结人类体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论述体育内容与体育规律,并解决体育问题的学科。体育学的基本问题是确定和阐明体育学基本内容,因此,不断对体育学基本内容进行反思与探析是引导体育学走向成熟的基础。体育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对象、体育目的、体育内容、体育手段、体育内涵等。体育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后,相关研究发展迅速,但以体育学基本内容为主题的专门研究较鲜见,而对体育目的和体育概念等的研究相对较多。虽然分而研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诸多疑惑和分歧,甚至还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如广义体育与狭义体育概念的分歧等。

当前,体育学基本理论欲取得更大的突破,需要对体育学基本内容进行系统性研究,否则将阻碍其走向真正的独立和成熟。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拟进一步明确体育对象,探求体育目的的真谛,矫正错位的体育内容与体育手段,从运动价值的自觉实现和增值层面赋予体育新内涵,在“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过程中确证人与体育的关系。对体育学基本内容进行反思与探析将有助于破解因其自身不足带来的冲突和束缚,也期待能为学界带来新的思考、认知,促进体育学科的健康发展。

1 反思:关于体育对象、目的、内容、手段等的认知问题

1.1 体育对象不明确

形式上的独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体育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形成体育学内在的独立品质。因此,体育学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学科,必须明确体育对象,且保持其独立性和独特性。笔者与相关专家交流发现:有人认为体育对象是人的运动,有人认为体育对象是运动的人,甚至还有人认为体育对象既是人的运动又是运动的人。对象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1]。如果体育对象不确定,体育学的发展方向就会不明,其基本内容也会混乱庞杂。笔者认为,体育对象是体育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事物,即人的运动。

体育因何而生?答案毫无疑问是人的运动,而非运动的人,就如同语言学因人的语言而产生,而非因使用语言的人而产生。离开人的运动,体育将不复存在。当学校中的运动不只有体操运动时,体操科就变成了体育科。如果运动形式单一,体育也不会产生和发展。体育通过提升人的运动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的发展,所以体育的直接对象是人的运动。人的运动是非自然运动,其不仅指人体运动,还是“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的运动。当人的运动通过“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指通过运动参与者的活动,将其本质力量体现在人的运动中,使人的运动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现)而成为体育内容时,人的运动就成为了体育运动。即人的运动是按照人的意愿进行的,这些运动被体育纳入即成为体育内容。运动、人的运动、体育运动具有一定区别:运动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有些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有些运动可在人的能动作用下为人服务,当人的运动能为体育服务时即成为体育运动。

如果以人为对象,仅将运动作为手段,那么体育与运动的关系就非密不可分。因为对象恒久不变,手段却变化多样。如此,体育的根本任务便难以聚焦于促进人的运动的发展,因为体育发展方向为人的发展,而人的运动仅是体育的手段、工具而被开发和利用。另外,体育内容是体育对象的具体形态,如果以运动的人为对象,那么体育内容将以人的国别或性别等为标准进行分类,然而,现实中体育内容都是以人的运动形式等为标准进行分类的。

如果从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体育学之外的学科视角,基于体育的功能将体育理解为人的发展手段之一,则将人视为体育对象无可厚非,但从体育学视角探析体育对象则不能从体育的功能出发,因为人类文化归根结底都聚焦于人、以人为对象。照此逻辑,体育学不但很难成为独立学科,也不能基于特性深入发展,解决新时代体育发展实践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从体育本体论看,既不能将人的运动作为手段,也不能从体育的功能出发将人作为体育对象,人的运动才是体育对象。

体育最终要实现为人服务、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但体育价值是通过体育对象即人的运动实现的,而非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人类文化对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有作用,但不能因此将人与社会作为所有人类文化的直接对象。简言之,体育直接作用于运动而实现运动价值,在此过程中需要人的力量发展运动,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这就是体育的根本目的。体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对人进行直接改造,而是通过改造和发展人的运动,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促进人类发展。从个体运动技能水平可判断一个人体育实力的强弱,从群体运动技能水平可衡量一国体育的发达程度。一言以蔽之,“没技能、无体育”。因此,从主体意义上看,发展体育的核心要义就是促成作为体育参与主体的人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2]。我们时常忽略了人的运动这一中介物的发展,将体育与人类发展直接对接,致使关于体育与人类的关系研究多驻足于对功能与价值的讨论,而缺乏对体育如何解决诸多人的运动问题的探讨。

1.2 体育目的与学科依据混淆

目的即想要达到的境地和结果。体育对象是人的运动,因此,体育目的即想要人的运动达到的境地和结果。体育目的围绕对象而展开,对象不同其展开的逻辑思路和发展路径就有差异。

如果体育对象是运动的人,那么就应将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人身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都将受到高度重视,而关于体育的运动内容发展就难以成为首要任务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果体育对象是运动的人,那么体育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文化生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种将体育意义当成体育目的的观点不利于引导体育深入发展,因为这些目的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虽然也是体育发展的意义所在,但并未突出体育目的的独特性。促进人的发展不是体育学科独有的目的,而是大多数学科产生、发展的意义,是制定学科目的的依据。

如果体育对象是人的运动,体育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那么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美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如果人的运动不发展,体育将被社会所摒弃,无论是健康行业还是教育、传播、旅游等行业都会离体育而去。虽然关于运动的学科也关注运动的人,但运动的人并非其关注的直接对象,其直接对象是人的运动,具体包括人的运动认知、人的运动意识、人的运动行为和人的运动思想等。如果以人的运动为对象,则应侧重于发展体育运动,以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不仅指竞技运动水平,还指促进健康等方面的运动水平)为核心目的来达成更多目的,包括丰富运动内容、制定运动水平标准、开展体育活动、管理运动场地设施、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组建体育运动社团组织等,从而凸显体育目的的独特性和针对性,更加有利于明确体育的发展方向。

从体育院校教材中关于体育目的表述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我国把体育的价值意义和制定体育目的的依据(如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当成了体育目的。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体育能够实现的价值,是体育的社会意义,但不能成为体育目的,应将其作为制定体育目的的依据。就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将制定体育目的的依据当成体育目的,旨在促进人类和社会发展,而非体育的发展。体育对象是人的运动,那么体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运动,其核心是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此处的运动水平不仅指竞技运动的技术水平,还指健身运动水平、休闲运动水平等。运动水平是多维的,当追求的运动价值不同时,其运动水平体系也不同。实现运动价值既是体育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竞技运动、健身运动、休闲运动等都有各自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以其价值和意义取代各自的目的。当然,体育还有很多运动价值和意义,并且这些价值和意义必然要求其按各自的规律确定目的,构筑自身的运动水平体系,这些目的的确立和运动水平体系的成熟将有助于体育学进一步科学化。

如果将制定体育目的的依据当成体育目的,真正的体育目的就会被漠视或忽视,甚至会缺失,体育发展将难以明确方向。体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在以往对于体育目的的表述中还有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相关内容,但21世纪以来,相关教材中已较少提及。应依据“丰富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围绕发展‘人的运动’,自觉地、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来确定体育目的,而不能以制定目的的依据取而代之,这样不仅避免了体育目的过高、过远,同时也为体育精准发展指明了方向。

1.3 体育内容与体育手段错位

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错位,体育学应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主体部分或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与对象的关系密切。体育运动是体育的主体部分,是体育内部所含的实质,体育内部的运动的具体形态即体育内容。体育内容与体育手段不可混淆。

体育内容丰富浩瀚,仅奥运会就有近百个大项,非奥运会项目成百上千,另外还有多种民族、民俗运动形式。人的运动的具体形态包罗万象,从走、跑、跳、攀、爬等基本活动到各种技术动作,再到各种运动项目、项群,这些具体运动形态都可能成为体育内容。

在现实中,经常将运动具体形态即体育内容当成体育手段。学界普遍存在“以自身运动为主要手段”[3]、“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4-6]、“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7]、“通过运动”[8]等表述,尽管表述各异,但基本含义并无本质区别,都以“人的运动”为手段,将运动的具体形态即体育内容当成体育手段。

在《体育概论》《体育原理》等教材中,缺乏对体育内容的细致阐述,大多在体育手段中阐述部分体育内容,其原因在于体育内容与体育手段的错位。实际上,体育内容包括诸多细节,除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外,还包括运动分类和运动等级划分等,这样体育内容才能体系化。如关于大众和青少年各运动项目等级标准制定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体育内容的研究,而非对体育手段的研究。

作为独立的学科,体育学除了应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外,还应有自己特有的手段。如果明确运动的具体形态是体育内容而非手段,那么体育手段究竟为何?手段是达到某种目的的具体方法,其指向性、目的性和专门性非常明确,所以能够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的方式、方法、途径都可被称为体育手段,如模仿、游戏、锻炼、教学、训练、比赛、表演等。

体育目的的实现依赖于体育手段,体育手段是实现体育目的的现实条件。目的是活动主体欲达到的结果,必须通过主体运用手段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体育目的即通过人运用教学、训练、比赛等手段作用于具体运动形态即体育内容而实现。可以说,通过体育手段有效“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既是体育生存的根本,也是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我国,“以运动为手段”经常出现在狭义体育概念中,其表述的是作为教育的手段,而非体育的手段。学校体育的本质是教育而非体育,人的运动作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成为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无可厚非,而本文论及的体育并非体育教育或学校体育,而是体育本体,所以用这种表述代替体育本体手段还需要审慎考量。在国外,有些学者将“人的运动”作为手段,也有学者将教学、学习、锻炼[9]等作为手段来表达体育概念的本质属性。这里所说的手段已非运动,而是运动以外的事物。如果将教学、训练、锻炼、比赛等作为体育的主要手段,那么体育过程就是通过这些手段“不断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进而实现体育的价值与意义。

体育对象是人的运动,其中,人是主体,人的运动是改造的客体。改造的客体不能成为手段,运动自身不足以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实际上,运动价值并非人的运动或身体练习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有效的手段。目的决定手段,有一定的目的就要采用一定的手段。同时,手段也制约目的,是目的实现的现实条件。如果将人的运动直接作为体育手段,那么体育的真正手段就会被严重忽视,体育目的的实现将受到干扰和制约。

内容与手段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手段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手段。内容是手段选择的依据、作用的对象。手段是内容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是内容发挥作用的外在促进要素。两者不能混淆和替代,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人的运动的具体形态即体育内容是内在要素,教学、训练、比赛等体育手段是外在要素,体育手段是体育内容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2 探析:体育的本质特征与新内涵

2.1 体育自觉实现运动价值和增值

人的运动本身具有价值,而体育更凸显了其价值。体育与人类社会许多领域相结合而产生不同的“领域体育”,如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等。从“领域体育”的视角解读体育,不同领域会产生具有不同倾向性的体育内涵。如果只突出局部,就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体育。若从众多“领域体育”的角度界定体育内涵,体育内涵便难以穷尽,会造成内涵取舍的困惑。尤其是在多个“领域体育”的价值追求不一致时,体育内涵的界定更加困难。仅从单一“领域体育”理解容易产生片面,从众多“领域体育”理解则不易取舍,所以难以从“领域体育”出发解读体育内涵。许多独立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不会影响其学科的独立性,体育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也不能失去独立性。将体育从“领域体育”中独立出来,体育的本来“面目”就会更清晰。体育对象是人的运动,应从运动价值本身理解体育内涵。众多领域之所以能与体育相结合成为“领域体育”,不仅因为体育对象人的运动具有价值,还因为通过体育手段能使“运动”更有价值,如通过政治手段赋予乒乓外交价值,促进其运动增值。这些运动自发价值与体育自觉增值的实现,符合许多领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体育文化自觉的结果。

体育事业归根结底是使运动“增值”的事业,如果让运动“贬值”,其他领域就会弃体育而去,体育事业也将不复存在。所谓“增值”是要求体育不仅要实现人的运动的自发价值,还要自觉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因此,体育不能寄生,也不能依附,更不能单纯成为其他领域发展的手段,应有增值自觉,凸显自身独特魅力,进而更好地与其他领域从相结合到相融合,在“领域体育”中有地位、自信和话语权。例如,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即如此。在“禁欲主义”社会思潮下,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洛克通过“身体的形式”将体育引入社会权利的语境,突出强调了人本主义思想,从而使“体育告别军事性、野蛮性、粗俗性,发挥了其育人功能”[9]。

可将价值取向不同的体育称为“价值性体育”,有多少种价值追求,就有多少种“价值性体育”,如休闲体育、健身体育、育人体育、竞技体育等。虽然这些“价值性体育”可以用价值取向来界定各自的内涵,但不能以某一具体价值取向界定整体的体育内涵,如不能以健身价值界定体育内涵。“价值性体育”与体育的内涵有区别,是种属关系,种概念内涵不能取代属概念内涵。如果以某一具体价值取向界定体育内涵,那么体育概念的分歧将永远存在。如果以“运动价值”抽象概括具体体育取向,则体育概念可抽象表达为:为自觉实现运动价值而不断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的文化活动。其中,自觉不是自发,运动价值的实现由自发走向自觉便产生了体育。

实现运动价值的途径颇多,但不同于劳动、军事等,体育通过不断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实现运动价值。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看,为实现运动价值,不断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是手段之一;从体育本体看,不断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是其目的,其内容是运动的具体形态,其主要手段是教学、训练、比赛等。“领域体育”拓展了体育发展范畴,“价值性体育”促进了体育深入发展,但以某一“领域体育”或某一“价值性体育”概念代替体育的概念,则是对体育的片面认识,会使体育失去独立性和独特性。如果以一种或几种价值取向界定体育内涵,则体育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运动有价值,如何使运动价值被充分挖掘、展现和发挥作用呢?体育就是将身体运动由无意义转变为有意义的过程[10]。换言之,体育在“为自觉地实现运动价值”而“努力”,理想的体育是最大化地自觉实现运动价值和增值。体育的发展水平越高,越能自觉地、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运动本身会自发地发挥其价值,而体育使运动价值的发挥走向了自觉。凭借当前体育水平,有些运动如电子竞技难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是否能被纳入体育内容还在探讨中。当体育具备使某一运动发挥为人所用的价值时,其成为体育内容就会顺理成章。有些运动从目前看来开发价值不大,就不会被纳入体育内容。所以人的运动能不能成为体育内容,一是看体育水平,二是看运动的潜在价值。运动有价值,但不是所有的价值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觉实现运动价值的使命应由体育来完成。

总之,运动具有丰富的价值,因体育而自觉地实现价值和再增值。无论现在还是未来,运动价值的增值大小和自觉实现的程度决定着体育的意义与水平。因此,在自觉实现运动价值的基础之上,运动增值又赋予了体育新的内涵。

2.2 体育确证与展现人的本质力量

艺术学从文学中脱离出来,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育有自己独立、独特的对象即人的运动,其不仅有教育功能,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因此,体育学也不应被禁锢在教育的“旗帜”下,其在上升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历程中,还需怀有发展意识而不断地反思、探究。艺术学力争成为独立学科,不是向统摄自己的文学“开战”,而是向文学与艺术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开战”[11]。故体育学欲成为独立学科,必须重新审视体育与教育的逻辑关系。

体育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现,其不仅仅确证和展示人的教育力量。体育、美育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学校体育或学校美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不能代替体育,从体育的角度看,教育也只是体育的功能之一,从文化学角度看,在体育中确证与展现的不仅是人的教育力量,而是人的本质力量。

英文中的“sport”与把教育作为属概念的“physical education”在汉语里都被称为体育。故此,体育在我国存在2种解释:体育是教育;体育不仅是教育,还突出强调体育运动。在我国,体育一词孕育、产生于教育,但如今体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健康等多方面功能、价值得以凸显,突破以往的“physical education”的内涵而具有时代意义。“kinesiology”一词在北美地区已被广泛接受与认可,它不再是最初的狭义概念——“动力学”,其外延已扩展至多个方面,且“kinesiology”也被多数学者界定为体育学科的学术核心[12]。因此,体育功能不应拘泥于教育功能,应更多地强调“人的运动”的各方面作用。

对于社会而言,体育具有政治、经济、教育、健康等功能,所以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产生不同的“领域体育”,“领域体育”不是纯粹的体育。体育最先与教育相结合,这为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和土壤,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即便如此,亦不能把体育教育看作纯粹的体育,体育只要与某一社会领域结合就不再是纯粹的体育了,而是“领域体育”。

体育与教育结合,其交叉部分就是体育教育,体育与旅游结合,其交叉部分就是体育旅游,同样也会有体育医疗、体育传播、体育科技等。在与各领域交叉结合而产生的“领域体育”中,体育成了发展这一领域的手段,而为了使体育这一手段更有效,相结合的领域又会积极促进体育本身的发展。不同领域的目的不一,其发展本领域内体育的侧重点也各异。体育教育侧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体育旅游侧重吸引刺激旅游消费的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发挥;其他诸如体育医疗、体育传播、体育科技等领域也不例外。可见,体育不是教育,也不是旅游、医疗,更不是科技和媒体等。不同“领域体育”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不能以一个领域中体育发展的早晚及强势与否理解体育,确定其是否为体育的属概念[10]。

在“领域体育”里,人们常常重视本领域发展,仅将体育当成领域发展的手段,对领域自身的特点、现象的追求使体育的本质被掩盖,而排除领域的干扰去寻找体育的本质,又往往力所不及。所以欲在“领域体育”里找到纯粹的体育本质是非常艰难的[10]。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已超出教育领域的范畴,涉及文化、体闲、竞技和健身等社会的各方面,体育中的身体教育、身体娱乐和竞技运动三大组成部分互相渗透,交织成一个有机整体[13]。

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不可避免地要在自身领域内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14]。从文化角度看,体育是在“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从唯物史观的文化思想出发,目前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文化即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种观点认为,文化产生于实践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是人不断自我超越的本质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15]。“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然本质力量和社会本质力量的总和,既包括人的生存安全方面的力量,也包括人的精神方面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人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认知过程、心理特点、精神思想及创造力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出来,实现在客观对象上,从而使客观对象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1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从主体即人的角度而言的,人通过生产实践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对象,并影响和改造它,使之成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如果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理解体育,那么体育就是在“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体育中,运动的人是主体,人的运动是客体,主体通过人的本质力量改变客体,客体又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彰显主体。体育在运动实践中将人的本质力量凝结和表现于运动中,这就是体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指人的体力、智力、精神等外化于运动中,通过运动彰显人的本质力量。变换运动形式、创设运动项目、改变运动规则、丰富运动手段、革新运动技术、优化运动要素等都是“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的文化活动[16]。通过人的运动,人的本质力量才不断从自身外化到运动中,并在运动中凝结,然后又通过运动的外化得以展现。由此,人的本质力量被确证、提升、彰显、实现,从而自觉地实现运动价值,进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凝结和展现在运动中,人的运动就不断朝着人们所需要的形态和水平发展,许多运动如健身运动、娱乐运动、竞技运动等,便成为了体育内容。因此,体育即以运动的人为主体,以人的运动为客体,确证和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的过程。

3 结束语

当人的运动被确定为体育对象时,应围绕人的运动对体育学基本内容进行思考,也应聚焦于人的运动对体育的本质内涵进行探讨。在以人的运动为体育对象的理性统摄下,笔者认为:自觉地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是体育目的;具体运动形态是体育内容;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的方式、方法、途径是体育手段;人的运动价值的自觉实现和增值彰显体育的意义与水平;体育在“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现。笔者围绕体育对象即人的运动对体育学基本内容进行反思与探析,但仍任重而道远,后续还有待于对体育目的、体育内容、体育手段,尤其是在“人的本质力量运动化”过程中如何自觉实现运动价值和增值以赋予体育新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贡献声明:

陆作生:确定论文选题,设计论文框架,撰写、修改论文;

任雅琴:收集资料,修改论文。

猜你喜欢
本质手段对象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童年的本质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