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 吉林 长春 13006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核心素养成为人才评判的新标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思想品格与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历史学习对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这一重任,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重要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历史教师必须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而言,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准确理解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进行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1]。
以“古代亚非文明”为例,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历史文明,将其与古代中国文明进行纵向总结、横向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这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大河流域都是经济上农业发达,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因为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才会有政治、文化发面的文明成就,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史观。而每个文明毕竟诞生于不同的地域,有的处于亚洲,有的是非洲,即使在亚洲也有东、西、南亚的分别,通过比较认识到这些文明的差异。比如古埃及文明虽然发端最早,而中间却中断了。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只有少数学者才能解读,文明没有传承下来,而我们的中华文明却从未间断,我们的汉字历经千年仍在使用。在比较中也能帮助学生深刻认知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微课教学活动,以此完成教学目标。即:在课前环节,利用微课视频展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变迁,设计探究性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的发展有何特点?是否与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相同?要求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进行探究,在知识的探索中尝试总结;继续展示这些文明走向消亡的微课视频,鼓励学生思考和探讨中华文明留存于今的原因,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明确课程实施的深层含义,获得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历史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2]。
以“三国鼎立”为例,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很感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课外阅读等渠道来进一步了解该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然后在课堂上详细介绍历史背景;鼓励学生自主交流、大胆分享,说出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促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介绍“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这些事件,弄清如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接着,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小细节进行学习,比如诸葛亮是生于181年,卒于234年,而周瑜是生于175年,卒于210年。实际上诸葛亮要比周瑜年轻。而在一些戏曲节目中,比如京剧中诸葛亮却是深沉的满脸胡须的中年人模样,周瑜却是不留胡须的年轻人的模样。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影响了人们包括戏剧创造者对历史人物的印象,进而可以延伸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什么样的史料是可以相信的?什么样的史料是不可以依据的?文学作品,戏曲作品能不能作为史料供人学习参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的能力。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学习的意愿,通过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来发现知识所蕴含的深意,进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提高多方面的历史核心素养。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乏感染力和鲜活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积极优化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课堂辩论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生动、立体的课堂,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科学运用史料进行论证和推敲,形成个性化的历史观点,获得知识的丰富与视野的拓展[3]。以“九一八事变”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背景音乐《松花江上》,将学生带入到那段峥嵘的岁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东北人民抛家舍业、远离故土的原因是什么呢?利用问题引出课题,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如下任务:①日本制造柳条湖的目的;②国民党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态度;③全国人民面对侵略做出的行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课堂各环节,找到史料之间的内在关联,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能力和历史思维。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技能与知识的获得,还要注重情感体验,将其外化为高尚的行为、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可以说,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是情感与知识互相交织的体验及学习过程,需要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4]。例如:针对枯燥乏味的史事,教师可以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富有情感和魅力的讲述,对历史人物的言行和容貌加以再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厚德载物的胸怀、奋发向上的态度、忧国忧民的情怀等,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获得情操或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拉近学生与历史学科之间的距离,即: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比如“五四运动”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我的1919》、《建党大业》等构建生动且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历史知识、体验历史事件,加深对史事的判断及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或者是鼓励学生编演历史剧,在历史角色的扮演中学会评判历史,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或心灵碰撞,形成鲜明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综上言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如明确培养目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形式、注重情感体验等。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