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甘肃 天水 741200
1.1 农业产业链条短是农产品升值的瓶颈 全县粮食、蔬菜、中药材、果品、猪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比较丰富,已经基本告别农产品总量短缺的时代。粮食年产量达到19万吨,蔬菜40万吨,中药材1.53万吨,果品16.85万吨,生猪12.28万头。全县现有畜牧养殖、生态绿化、棉麻制品、中药材加工、果蔬保鲜、杂粮副食加工、电子商务等九大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2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9家,县级38家。农产品供给大部分仍然以农副产品形式产地销售,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果品、中药材、蔬菜等产品优质不优价,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依然存在。
1.2 农产品生产主体市场意识落后 甘谷县当前55.48万乡村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年龄结构偏大,市场意识不强,掌握新业态适应新市场的能力与当前农业农村市场需求还存在差距。当前,在农业高产出的背后,是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产品消费市场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放心”。同时,消费多元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居民对乡村的绿水青山需求越来越高。农业并不是单纯的“种出来”“养出来”,再卖出去,而是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功能性的消费需求。对于生产者来说,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1.3 农业成本不断抬升成为当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绊脚石” 农业生产中,在种子、化肥、农药、灌水、设施和机械设备等农资投入,中药材、设施蔬菜等投资较高的农产品生产亩成本最高不超过2千元,而单家独户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中,土地和家庭人工是农产品生产的“隐形投入”,没有计算入农业成本投入中。由于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生产成为当前农产品供给的新引擎,越来越多的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要雇工和租入土地。经营主体雇工主要用于田间管理,日平均工资80元/人,大宗类农产品亩用人工在10个左右,每亩雇工投入达到800元。流转500亩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年雇工支出在40万元左右。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报一般在3-5年以后,给新型经营主体造成融资难的问题日剧显现。
1.4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软硬配套滞后 2020年6月底前,甘谷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到1443家,其中种植业879家,畜牧业244家,林业24家,服务业294家,渔业1家,其他1家(手工草编),已认定省级示范社21家,市级示范社51家,县级示范社111家。全县共有家庭农场155家,其中种植业88家,养殖业27家,种养结合40,已认定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经过培训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队伍已经超过2310人。在硬件设施基础方面,高效节水灌溉设备配备齐全的仅有12家,中药材、苹果、花椒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筛选机、清洗机、烘干机等设备都不完全具备。在电力、交通等方面,尽管实施了村村通,行政村通了动力电,村组道路全部硬化,但在产业路和生产基地电力配套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在软件建设方面,合作社、家庭农场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不足,规范运行的不足50%,新型职业农民等高素质农民培养效果停留在“发证”上,而缺乏培训后的跟踪服务。
1.5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兼业化并存 甘谷县乡村常住人口中30岁以上28万人,与全国其他县区一样,人口和劳动力更加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短缺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农业吸引力下降,青年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老龄农民对现代化科技和业态掌握能力有限,越来越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即使是外出务工,由于家庭养老、劳动力短缺等原因,再加上全国经济下行,在外务工不能稳定就业,长期存在兼业化状态。
乡村振兴中重点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注重抓点示范和投资撬动。在政策引导,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上下功夫,破解当前难题。
2.1 在完善政策配套体系的同时,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农业发展活力。在现有的产业扶持政策中,注重的靶向扶持,政策支持目标主要指向贫困户或能够带动贫困户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扶持政策做到了与“真种真养”相结合,为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乡村振兴中,重点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激发新型业态发展的同时,补齐产业短板,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具体措施中要进一步完善助推产业发展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奖补办法、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甘味”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农业保险保障体系。
2.2 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发挥村集体优势,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要补齐乡村振兴的短板,政策支持需要更多地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倾斜。而农村发展只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增强乡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发挥村集体村民自治的优势,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调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乡村振兴中,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放大产权制度改革经济效应,健全完善审批、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实实在在的红利,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2.3 加大生产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高质量农产品生产能力。一是完善粮食种植政策扶持体系,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针对性的发放给规模种植粮食作物的种植大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二是依托旱作农业项目,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增粮措施,同时进一步扩大土地整理、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区域,提高单位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全面提升果椒、蔬菜、中药材、花卉、养殖等特色产业的标准化基地建设水平,加大生产基地产业路、灌溉系统的投资力度,提升基地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