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星 曾 聪 白俊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一项紧迫任务。2017 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与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新工科培养的人才除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更要集经济管理能力、技术和社会发展能力于一身,这样才能在未来引领产业和技术的发展[1,2]。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的需求有机融合,探索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工科对传统工科专业完成升级而产生的一种新形态,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使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紧密结合,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新经济所需要的工科新型人才,新工科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支持,有机统一。
我国开展新工科项目建设,是为了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现有工程教育体系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满足产业需求。但从大数据、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交叉跨界问题、综合复杂问题和未来前沿问题等为导向,加强与专业教育结合[3]。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批判思维、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实验平台、课外培养、师资培养等环节,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这必将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新工科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可以使得校内外资源实现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新工科建设又为创新创业教育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4],能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
吉林省有地方高校62 所,由于所处位置和当地经济发展限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近两年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支持创新创业相关政策100 条》,省内高校也纷纷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促进了创新创业教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比新工科的要求,存在如下问题。
地方高校管理者没有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多为学生开几门选修课程,多组织些课外培养活动,认为新工科就是开设新的专业方向,变成互联网+ 专业。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实施过程中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学理念不更新,新工科建设也无法深入落实并取得成效。
新工科建设究其本质就是对传统的工科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变更,按照产业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新工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从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走向新工科范式。在现有工科大学课程体系中,一方面缺少对产业前沿技术的介绍,另一方面引入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计算等课程,没有与本专业课程有机衔接,缺少从专业角度优化设计,只能作为科普拓展内容。
实践教学作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投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创新实践内容,比如,专业基础实验以验证性为主,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创新实验平台少,对高阶创新能力的培养少;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校外实践基地、科技竞赛或科研平台开展活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效果。
当前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为了弥补师资不足,有些聘请校外导师授课,但更多的是找校内教师讲授这类课程,如经常有经专业老师或辅导员老师讲授创新创业课程、指导竞赛或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于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创新创业经验不足,难以联系实际,很难从专业角度做深入的指导,这就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针对吉林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改革,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新工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对新时期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应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核心理念,对教学体系开展反向设计,充分调研本行业未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以及变化的趋势,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调整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并将培养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目标及课程要求,实现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同时,质量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就是衡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否满足新工科的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从以获取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因此,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成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融合势必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建立跨专业和跨学科的多元融合、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课程体系。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概论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认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及人文社科类课程跨界整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跨界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工程分析、设计、研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外培养计划中增加创新创业类型的培训课程、校企合作育人实验实践课程,将专业教学深入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建设环境优良、设备先进全天候开放的各类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教学平台等,提高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依托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大挑”项目和“互联网+”等,组织学生各类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实践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创新示范区、大学科技园、创业实践基地等有利条件,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为解决创新创业师资不足,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到企业以及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不断地积累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让学生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还可选聘具有成功经验的双创企业家或校友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专题报告,讲授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得到第一手成功的创业指导,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还可通过校企联盟合作创办创新创业产业园,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新工科建设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动力,地方高校要结合新工科要求强化内涵建设,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师资建设,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