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媒学院 051430)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注重于实践和知识的应用,在实践中求真知。学校设置专门性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培养更多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居多。课程安排中除了实践类课程外,还有大量关于《中外电影史》《艺术概论》《新媒体概论》《摄影美学》《影视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很多学生重视对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注重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艺术理论课程。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大赛,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映,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表述、创新能力、审美品味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阶段,很多院校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尽人意。艺术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晦涩、枯燥。教师安于现状,授课内容仍以书本为主,对艺术领域的前沿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能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不能做到及时调整。在授课方式上,很多教师延续旧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满堂灌”方式教学,使课堂气氛沉闷,引起学生厌学的情绪,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知识的传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一些院校仍然是以普通教师为主,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达不到标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需要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老师。另外,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掌握,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策略。提高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内容上,艺术类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关注艺术理论的前沿知识和热点动态,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充实,对艺术的理解更透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经典的艺术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的授课对象层次不同,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专业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和案例讲解,尤其是近期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热点内容。授课语言要通俗易懂,内容要丰富生动。如《艺术概论》这门课程,对“艺术语言”概念的分析,可以结合多个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讲解。建筑语言可以结合我国古建筑《故宫》、古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绘画语言可以结合莫奈的《日出·印象》、齐白石的《虾》,音乐语言可以结合中国民乐《渔舟唱晚》、奥地利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电影语言可以结合中国电影《城南旧事》、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分析。再如《中外电影史》这门课程,需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分析世界经典影片,讲解重要的电影流派。由于电影史中老电影偏多,影片案例的选取尽力让学生感兴趣。如经典好莱坞的类型影片这一章,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歌舞片《雨中曲》《音乐之声》等作品分析,并结合最新反响强烈的电影《爱乐之城》进行对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艺术理论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学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知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提问、讨论等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对于《中外电影史》《艺术概论》等艺术理论课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引入经典片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如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摄影专业学生对影视作品、图片作品接触较多的特点,以课堂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如讲述法国新浪潮电影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观看影片《四百下》,课上学生代表发言,谈谈对导演特吕弗和影片《四百下》中叙事结构和镜头运用等方面的认识。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深入的讲解。再如《艺术概论》中戏剧艺术这一章节,教师可以选取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表演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独立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优质的混合式教学需要从整体上个规划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通常是重点突出、时长较短的小视频。它可以放在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也可在课堂讲授时使用。采用微课进行视频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可以课下观看视频讲座,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探讨、解决疑难点,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参与者。教师可以推荐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全国性在线公开课程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学校也要建立校内私有课程平台(SPOC平台),为在校学生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在线教学资源,供学生们观看学习。
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准备教案、课件和教学视频。艺术类专业理论课教师要掌握录制微课视频的技巧。如《艺术概论》这门课程,可以围绕北京故宫和天坛制作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微课视频,也可以结合中国经典的绘画作品制作一个关于中国画特点的微课视频。再如《中外电影史》中法国左岸派电影这一章节,可以结合左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制作一个关于左岸派电影艺术特点的微课视频。通过穿插图片、动画和声音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既实用又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在授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另外,以数字媒体为载体,利用微信、QQ群等新媒体手段,建立学习群组,发布艺术理论课程的相关信息和图片,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构建扎实、优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保证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如《视听语言》《摄影基础》《影视剧作》这些课程,虽然偏重理论的教学,但也需要教师有实践经验。教师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向学生传授艺术理论知识,也要教给学生专业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才能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师以知识型、理论型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发挥。学院可以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如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定岗培训,为青年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所在学院会定期选派教师到电视台或其他合作机构实习,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也可以将企业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可以将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引入学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社会及行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双师型”教师对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要积极地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建设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首先,注重对艺术类专业理论课教师的评价。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来说,评价内容应围绕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岗位技能等方面进行。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式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包括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等。其次,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院校对于学生仍采用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学校要从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阶段性的测评,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由于艺术类各专业技能要求不一致,实践技能的考核内容、评价方式、考核标准要有所区别。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纪录片、剧情片、文艺节目、影视短片等作品的创作能力,摄影专业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图片创作能力,录音专业侧重于考核学生运用各种录音设备能力和后期制作能力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