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 214000)
地图伴随着人类文明一同成长,不仅是客观世界的再现,更是历史、文化和情感的信息载体。从现存最古老的古巴比伦世界地图到现在手机里的各种地图服务,对于人们而言,地图是记录位置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建立位置与生活的联系。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地图的制作和应用都有巨大飞跃,可交互的动态化地图在信息传达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丰富了地图的内容和层次,给用户在使用方式和体验上带来巨大的提升。
科技进步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活动频次的增加,可交互的动态化地图在各个领域和生活场景中被应用,大到国防安全、气象科研、社会问题,小到文化科普、日常生活,在人们手机中,地图更是成为基础设施一般的存在,除了导航之外,地图服务还延伸到各种用户注意不到却又自然而然的各种软件应用中,打车、外卖、社交、共享单车……几乎所有的手机应用都在请求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
如今,很多人打开地图并不是为了解决空间定位问题,而是获取一个与位置相关的答案或服务。不同情境下,人们对于地图功能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各种主题与形式的地图应运而生,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轻松定制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地图来表达所思所想。
传统的静态地图在加入动画表现及交互技术后,信息的传达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地物分布和地图符号的形式,地图也从简单的单向传输信息扩展到了动态提供服务,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信息沟通,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理解力。
传统的静态地图实际是不断变化的自然和文化现象中的一个历史快照,但放眼整个时间维度,它只抓取了某一时间段或时间节点的信息进行绘制,一旦成图,其信息便是历史的、有限的。同时,所有信息散布在一个平面内,读图者需要自行组合连接和理解,阅读和获取信息相对缓慢。例如在纸质的交通地图上,我们需要仔细查找,确定当前位置和目的地,然后对比选择最佳路线,而即便如此也很难避免因为道路修建或交通拥堵等事件影响带来的时间浪费。面对当下变化多样的海量信息,静态地图作为一个有限的平面载体,难以囊括和传达如此错综复杂的细节,更无法对时时变化的信息及时更新,因此静态地图存在着诸多功能性、易用性等问题。
动态化地图是一种新媒体的体现,动画与交互特性的加入使地图的时间维度明显显现,能更加流畅的表现出由于时间流逝带来的各种空间现象及事件物态的变化,同时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与传输,方便被用户随时获得。另外,动态化地图在信息传递上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内容层面,信息量大且更层级丰富。由于动态化地图的载体及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其信息搜集整合与传达的相结合,数据存贮与展示的相分离,使地图的信息负载量大大增加;在构成要素中,除了自然地理信息、交通建筑信息、社会人文信息以及主题相关的多维信息要素的交叉,另外时间要素的显现和交互动态要素的加入,使这些庞大的信息群组有了更多细小的内容和丰富的层级关系。
表现形式层面,信息传递更加高效。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使地图的表达方式得以拓展,相比较静态的视觉语言,动态交互和声音使得信息传达更加多元直观,针对同样的信息,动态化的呈现方式会比静态图像表达更多的细节和因果关系,使复杂的信息变得易读易懂。在交互过程中,用户可以自由的进行信息的查询以及画面的移动缩放,自主控制信息识别与分析,重复观看和重点理解,通过信息的超链接,进一步发掘信息逻辑架构下隐藏的关联信息,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信息需求,从而获得知识的最大化。
情感层面,提供了更优越的服务体验。人对信息的认识可以分为“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感性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称之为信息的初级阶段。动态化的地图信息传达方式,会使人们对感性信息的认识更强烈,在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方面,由直接的感性信息触发的情绪往往能起到一些微妙的积极作用。例如一些计步软件中生成的个人行走地图,它首先强调的就是感性信息的传达,地图上动态生成的路线图是随着用户的行走即时产生的,记录了仅属于个人的时间空间信息。由于这些感性信息的“主观性”“不确定性”以及“状况的依存性”都能刺激用户情绪的产生,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富有个性化和趣味性的表现形式,便可将这些情绪转化为愉悦的感受。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良性结合,使人与地图之间产生沟通,在信息来去之间充分了解受众的行动和需求,使传达的信息更符合用户的期望。
地图从静态传达信息发展到动态提供地理位置相关的服务,人们或直接或间接的使用地图的频率大大增加,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则要求信息内容精良、结构良好、界面美观,还要减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和面对复杂的焦虑感。为使地图传达的信息更加有效化和人性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易用性原则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地图信息设计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地图建立内容合理且层级清晰的信息架构。内容合理包括地图信息本身和信息量的合理性,在一定的图面范围内,信息承载量具有一定限度,过少则影响地图功能发挥,过多则繁杂细密,使用户产生阅读焦虑。因此在信息筛选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围绕地图主题和信息的结构逻辑确定合理的信息量,通过管理复杂降解读图难度,令大量信息在合理的组织下形成目标明确且层级清晰的信息架构。
在以互联网为依托信息社会中,人在使用地图时不但有信息搜寻和获取的需求,也有社会分享和表达的需求。人们通过共享位置来快速定位并找到对方,还可以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位置“打卡”,分享式地图不仅联系了个人与位置的关系,更是在不同时空内,新建立了不同人与不同位置之间的联系。但在世界互联互通的同时,每位用户每次使用位置服务获取的信息汇总起来都是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分析的背后是每一位用户的隐私信息,防止个人隐私泄露除了靠法律的完善外,更多的是靠开发商的职业自律,做到合理范围内使用数据,并保护每位用户的隐私。另外,广告对地图信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任何失实广告的出现都会造成信息干扰,混淆用户的真实需求,阻碍用户的信息自由。
“设计里含的情感成分可能比实用成分对产品的功能更重要”。实际生活中,对审美或情感的判断都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评价,在地图中也一样,尤其是当前各种地图服务随手可得,人们对地图的基本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的同时,技术发展使人们的自我表达也变得容易,个性化、审美、情感的满足就往往成为人们在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当下很多地图信息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地貌的表达,更多的是扩展到经济、文化和艺术的信息传达,因此更要强调艺术审美和趣味性,用创意激发地图的人文温度,进一步拉近与人情感上的交流,使地图更有亲和力,使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产生愉悦的感受。
地图始终服务于人,承载过去,面向未来,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互通的图景,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将更加广泛的运用到个人生活及社会问题中,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地图的制作和展示技术不断向动态化、虚拟现实方向发展,地图信息受众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加深,其信息传达设计也势必经历一次变革,只有刺激非视觉层面之外的深层感受,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地图服务的体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