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根固本:大学生经典研读价值与路径*

2021-01-28 12:43杨立蛟
大众文艺 2020年13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

杨立蛟 万 萌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 )

习近平用典已经深入人心,许多耳熟能详的典故,为我们学习经典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模范。我们应该学习习近平经典思维,认真研读经典,向历史学习,向经典致敬。如何向经典学习,本文将进行探索。

一、研读经典的价值:至诚知止

(一)经典研读有利于大学生丰富理论知识和思想深度

“经”最开始可以追溯为“书”是记载、著录之意。可以看作是宝贵而权威性的书籍。为了突出书籍的重要性,又有了“典”字。“经典”最初代表着儒家著作。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经典的阅读能够让我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寻求独立自我的良好品质的途径。现如今,我们通过电子产品了解到大量的信息,互联网的兴起唤醒了人们思维与实践的统一,它与我们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不谋而合。阅读其真正的魅力在于穿越时空的限度找到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研读经典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修养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就一入学开始就不断准备和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和英语考试,在图书馆这类的书籍一本难求,经典类的书籍却被束之高阁,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修养就被忽视了。而研读经典著作和文化可以更好地塑造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提高修养。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实践品格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自己的理论并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表明不仅要做到解释世界更要做到改变世界。“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名著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也是经典的价值体现。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我们各个民族情感、文化、和精神的积累与沉淀,是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血脉,因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个人修养的提高具有无限的价值。

(三)研读经典有利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经典阅读中体现了人类文明和智慧结晶。例如屈原的《楚辞》,楚怀王收张仪欺骗,被郑袖迷惑,最终铸成大错。我们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也是传承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大学生阅读经典,是让我们民族精神的血液代代相传。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石。

二、大学生经典研读:地棘天荆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群体阅读经典的状况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但是大学生经典阅读如今令人担忧。

(一)大学生认为经典本身复杂难懂

部分大学生不想读经典的原因是缺少读经典的能力。中国许多经典是由文言文撰写,但现在部分大学生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非常有限,所以经典阅读绝非一件轻松的事情。要想读好经典,领悟其中真谛,须得坐得住冷板凳,要勤查工具勤写笔记,不能似懂非懂更不能断章取义。但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浮躁心理,不愿意下苦功夫查阅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经典的学习。

(二)大学生对经典阅读缺乏意识和能力

现代大学生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的环境下,大学生侧重于实用性阅读,一进入大学就开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提高自身实用性技能上。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疲于应对繁重的专业课程和各种技能考试,而经典读物过于深刻和严肃。相比之下的经典著作黯然失色。但是网络上的文章良莠不齐,不利于大学生的知识增长和素养提升,如果不加注意,甚至有可能步入“阅读歧途”。

其次是中国经典著作大多采用古汉语书写,大学生在对古汉语的知识掌握较少,因此在阅读经典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让大学生翻阅工具书,理解经典著作的神采和脉络,似乎更是难上加难。有些高校老师不注重经典阅读,忽略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并不能对大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加以引导和指导,也是大学生淡化经典阅读的原因。

(三)大学生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进入了“读图时代”。大学把阅读当成一种功利性活动,阅读深度远远不够,浅尝辄止。这种“浅层次”的阅读极易造成“深层次”的缺失,大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这种趋势呈现了平庸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于经典的阅读能力下降,大学生阅读被商业化侵蚀,屏幕上的作品都是迅速而过,抑制了大学生的想象力。长此之下,大学生无法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习惯钻研文本细节和内涵,都以娱乐为主导。除此之外学校内也缺少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校园文化的建构还是大学课程的设置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人文陶冶和教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当代大学生经验研读的路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一)高校完善经典研读体系

从高校角度出发,学校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首先阅读经典大多使用古汉语书写,大学生对于古汉语的知识掌握有限,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和点拨。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同时,还可以把经典中的智慧和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个人思想中,对大学生的经典阅读加以指导。根据大学生的阶段性,有目的的推荐阅读书目,把大学生阅读经典纳入长期教学计划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随着近几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不少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表现出了单一性和职业化的特点。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持久发展。因此学校应当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的经典研读和人文素质培养。遵循国家经典研读教育,学校也可以在校园营造研读经典的氛围,例如在学校校报、网站、公告栏等对经典研读进行宣传,也可以定期邀请学术界的相关学者来学校开讲座,邀请同学们感受经典文化和作品的魅力,还可以成立经典研读的相关社团,让同学们针对不同的经典进行分组讨论和比赛,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社团进行奖励等等,有利于调动对经典研读的积极性。

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也应该及时进行教育指导。在学校资源充足的条件下,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在课堂上学习经典文化,布置一些可以让学生提起对经典兴趣的课程作业,指导学生完成。

(二)学生提高阅读意识和增强阅读能力

1.提高阅读意识

1923年,梁启超曾提出“作为中国人,就必须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一个中国科学家和外国科学家区别不在于科学”。文化它是我国中华人民的生命源泉。大学生提高阅读意识的同时,也是积累经验和增强能力的过程,梁启超也认为“好的文学是培养乐趣的工具”。

大学生提高阅读意识的同时,也是积累经验和增强能力的过程,当代社会作为大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学会以不变应万变,阅读经典就是不变的法则,应用经典就是创新的手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有效地增强学习能力。从“被动读”到“主动读”,梁启超曾在《治国学杂话》中写道:“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

2.克服阅读困难

许多大学生认为经典晦涩难懂就将它束之高阁是不对的,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王国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校读《水经注》。《水经注》经过清代数位大儒努力,基本上可以给读者提供阅读的方便,但王国维没有轻信前人,就此止步,他又以独特、挑剔的眼光,进行了长时间的校勘,终于达到让自己满意的效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能克服在阅读时的惰性,多看多记多听多学,一定可以克服阅读过程中的种种苦难,感受到经典真正的魅力。

(三)培育经典阅读的氛围社会要加大对经典研读的宣传力度

众所周知,毛主席非常爱看书,他的菊香书屋收藏了几万册书,俨然一个小型的图书室。这样的精神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有效的激起大家读书、读经典的热情和动力。

1.学校要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互联网+”环境下衍生出了许多新的阅读媒介,要想让互联网的发展真正促进大学生对经典的研读,还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在学校层面,学校可以通过图书馆这个媒介将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更好地串联起来,让学生无论是读纸质书还是通过学校网络都能借阅查询到所需要的经典书籍。各个高校要适当地制定合理大学生的阅读计划,通过不断的经典阅读来提升和完善自己。

2.学生要利用好身边的阅读工具

从大学生的自身来看,大学生需要减少网络娱乐的时间,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养成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查询有效信息的习惯。中华传统经典书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瑰宝,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积极参与到经典阅读的浪潮中,深刻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经典的魅力在于“润物细无声”,学习氛围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手段,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修身修己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经典阅读的传播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知行合一到止于至善,完善自身思维和生命的成长,与前人对话,在交流中不断形成新的表达。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校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学校推介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上学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