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姝颖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自《一步之遥》上映以来,大多数观众直呼“看不懂”,认为该片存在叙事混乱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步之遥》狂欢化的叙事风格造成的。关于狂欢化,巴赫金认为:“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①。”狂欢化的外在特点表现在:狂欢节上的礼仪形式移植到文学中,狂欢广场的含义在文学中得到扩大,对越出常轨的生活的描写以及狂欢的时空。而狂欢化的内在性质,则以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乌托邦理想、广泛的平等对话精神、开放性等为基础②。本文将从消解封闭的叙事结构、加冕与脱冕的仪式叙事、全民狂欢的场景叙事这三个方面分析《一步之遥》狂欢化的叙事风格。
《一步之遥》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花域总统”完颜英死于非命,一手包办将其推上“总统”宝座的马走日成为最大嫌疑人,军阀之女武六想帮马走日出逃,无奈马走日最后仍被枪杀。然而影片采取了大量跳跃性的叙事,消解了传统的封闭、线性叙事结构,实现了叙事结构的空间化。
例如,马走日去武大帅家准备求大帅救自己,他来到武六的房间,看着墙上画着的蓝天海洋回想起自己与武六在海边相遇的情境,随后镜头切换到马走日与武六在海边交谈的场景。回忆中,两人像是在船上,推开门能看见大海,阳光灿烂,海鸥飞舞,很是浪漫。两人随后走回船舱,船舱里却是金黄的沙滩,沙滩上躺着武六的家人。影片在展现这段马走日与武六在沙滩上的愉快交谈时,摄影机采取了俯拍的方式,色彩明快艳丽,暗藏两人的情愫。正当马走日沉浸在自己的美好回忆中时,武六拍了拍他的肩膀,重又将他拉回到残酷的现实里。
再如影片中马走日不堪王天王在《枪毙马狗日》中对自己和完颜英的丑化,对其大打出手,随后插入了武六拍的默片《项飞田枪毙马走日》,放映结束后,镜头重新切换到项飞田、武六、武七以及法租界高官四人商量枪毙马走日的场景。相似地,马走日被捕后,武六让其出演《枪毙马走日》中的马走日,但是马走日还是不忍侮辱完颜英罢演了,随后影片又插入了一段未完成的黑白影像,在胶片烧毁之后,镜头又切换到项飞田、武六、武七、王天王四个人商量枪毙马走日的场景。
在影片最后,武六救出了被关在牢房里的马走日,两人开着车在一夕之间从上海“穿越”到了福建,在标志性的福建土楼之间穿梭,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做到的,然而电影却这样呈现了出来。这样做也许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导演有更广阔的场地进行场面调度,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一空间的瞬移更加体现了《一步之遥》对封闭、线性叙事结构的消解,也更能体现其叙事风格上的狂欢化特征。
在影片的结尾,马走日被枪打中,从风车上跌落,说自己唯一挂念的是“武六后来怎么样了”,影片只给出了马走日回忆过去,武六在氤氲的火车蒸汽中面露愁容的镜头,并没有具体交代武六的结局。这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一大外在特点是狂欢节上的仪式被移植到了文学作品中:“移植到文学中的礼仪形式,使相应的情节和情节中的场景,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或者赋予它们令人发笑的相对性。”③其中加冕仪式与脱冕仪式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思维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仪式在创造人物形象和构建作品框架方面,决定了一种“脱冕型”结构。电影《一步之遥》中也可以发现加冕与脱冕的仪式叙事。
在巴赫金眼中,狂欢节最重要的仪式是给国王加冕和脱冕。在狂欢节上,国王的冠冕、服装等象征权力与地位的附属物被一一剥下,群众可以讥笑、殴打国王,而受加冕者则是小丑或奴隶这类几无社会地位的人物。
相似地,在《一步之遥》中,无论是影片开场马走日对武七吹嘘自己与老佛爷的亲密关系,声称大清亡国与自己的雪地醉酒脱不了干系;还是武七对马走日的一长串满族贵族称呼,都是对马走日的加冕型叙事。
然而,在“花域大选”上,马走日介绍了一只“幸运的麦克风”,声称它能将声音送至全世界人类之耳鼓,“直抵他们的心田”,然而,他却将这只麦克风递给了项飞田。这里似乎暗示了日后马走日将被脱冕,而电影的发展也的确是这样,并且马走日被脱冕的过程是《一步之遥》这部电影着重刻画的内容。完颜英意外而死,马走日因救项飞田求助武大帅失败后,在舆论不分事实真相的恶意渲染及项飞田等人的塑造下成了杀人犯并开始了两年的逃亡生涯。不论是马走日送走了武六后替黄包车夫拉车,还是马走日由被通缉到缺席审判会被判死刑,都是对马走日的脱冕叙事。其中,对马走日的脱冕刻画最深的是一幕戏中戏——王天王的《刺杀马狗日》。戏中王天王自称“马噶走日”,他抱着一个人偶作为“完颜小英”,他用行动和言语不断地侮辱马走日和完颜英。这段文明戏,不仅脱了马走日的冕,还将马走日与完颜英丑化到极致。再如,影片后半部分马走日被安排到王天王的剧场演出武六的电影《枪毙马走日》,他被穿上了黑色皮衣,戴上了狰狞的面具,这一仪式化的装扮象征着马走日丧失了为自己辩解的权利,是对马走日的脱冕叙事。
在巴赫金那里,“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④”。《一步之遥》中以加冕与脱冕的仪式叙事方式展现了主人公马走日荒诞的一生。马走日虽然死了,但在死前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虽然不太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但他为了武六却死得心甘情愿,他的死是一种解脱,也是走向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认为,“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进行当中,除了狂欢节的生活以外,谁也没有另一种生活。人们无从躲避它,因为狂欢节没有空间限制。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它的规律,即按照狂欢节自由的规律生活⑤”。电影《一步之遥》用几处典型的场景体现了该片全民狂欢的叙事风格。
例如,在“花域总统”大选之时,多个黑白镜头显示了人头涌动的群众,为了一个舞女大选陷入了魔怔的狂欢,世界各国都派出了代表团来到东方魔都上海,颇有奥运会的盛况之感,一时间本就拥挤的街道更是水泄不通,连警察都要出来维持秩序。当镜头从一众舞女的胯下推进,黑白画面瞬间变成金光闪闪的舞台,在这场空前的直播现场上,黑压压的观众跟着项飞田的调动鼓掌欢呼,成了在马走日操控下将完颜英推上“花域总统”宝座的助手。这一场景深刻体现了全民的狂欢。
再如,王天王表演《枪毙马狗日》一戏的场景。偌大的舞台上只有王天王一个演员在卖力地演出,台下依然座无虚席。王天王时不时地侮辱马走日与完颜英,台下也很配合地不时发出哄笑。当王天王拿出砍刀砍“完颜小英”的时候,观众大声喊好,情绪激动。当他小丑似的抱着“完颜小英”的大腿唱起了改编自《天涯歌女》的小曲时,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一边鼓掌一边跟着一起唱了起来。后来,马走日不堪王天王的侮辱对其大打出手,观众不仅不制止,还大喊“打得好”,这种对暴力的鼓动与激赏让人心里发凉。
又如,影片后半部分表现沪军署从法租界引渡马走日这一场景,不论是黑压压一片的围观群众,还是走过场的两国仪仗兵,抑或打着“中国人的事情中国人办,中国人的罪犯中国人判”标语的示威学生,都体现了一种全民性的狂欢。然而当马走日挣脱束缚,跑到台上喊出那句他最拿手的“today is history,today we make history,and today we are part of history”时,台下学生那种茫然的眼神却显示了他们虽然喊着“中国人的事情中国人办”的口号,却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令人反思。
巴赫金文化诗学理论以复调理论和狂欢化理论为代表,其核心是对话思想。他指出生活、思维、语言和艺术的本质是对话,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对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追求,一种对专制的无声的抗议和深沉的人文关怀⑥”。
就《一步之遥》这部电影来说,首先,该片取材自民国年间轰动上海的“阎瑞生案”:洋行职员阎瑞生欠了巨额赌债无力偿还,将“花国总理”王莲英约至郊外,杀人劫财,最终被绳之以法。而在《一步之遥》中,完颜英却并非被马走日谋杀劫财,而是死于车祸意外,这算是姜文对历史的一个不小的改写。对历史的改编建立在与历史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历史本身有一种严肃性与不可动摇性,但是姜文勇于向历史发难,勇于与之对话并对之进行改编,这一行为本身是对历史进行了解构与消解,其目的在于建构一个新的故事,新的历史。其次,当时的“阎瑞生案”轰动上海,各大报纸争相报道,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还催生了各种以“阎瑞生案”为原型的戏剧、电影。上海新舞台的夏月珊、夏月润兄弟迅速将此案改编成文明戏《阎瑞生》上演,卖座空前,历时半年而不衰。陈寿芝、施彬元等人还根据此案拍出了《阎瑞生》这部我国影史上第一部故事长片⑦。当时大热的戏剧与电影可以说是《一步之遥》中王天王主演的文明戏《枪毙马狗日》与武六拍摄的电影《项飞田枪毙马走日》的原型。这也是《一步之遥》与历史对话的体现。影片中还有不少台词直接提及“历史”这一字眼,比如影片开头“花域大选”上作为主持人的马走日刚出场便大喊“today is history,today we make history,and today we are part of history”;与之形成呼应的是,马走日在被引渡时挣脱束缚,又对着下面群众高呼“today is history”一段话,所不同的是当日的马走日是一个自由人,而现在的他则沦为了阶下囚。这段话既有戏谑的味道,也可以认为是马走日与自身的往事、历史对话,自己的人生,也即历史即将走向终结。
可以说,《一步之遥》沿袭了姜文自《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来的与历史的对话精神,这种对话有解构、有建构,有戏谑、有严肃,有怀旧、也有创新,但更多地体现了导演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人的价值的追求,对历史洪流中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
注释:
①③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175,176.
②④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77-78,76.
⑤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⑥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153.
⑦李婷.《一步之遥》原型:惊动上海滩的“阎瑞生案”[N].文汇报,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