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透视”是绘画上用于观察和创作的专业术语,意思是“透而视之”,假设在画者和景物之间有一块透明的平面,眼睛与物体的关键点之间形成视线,相交于假设的透明平面上,在平面上呈现的各个关键点的位置就是三维物体的景物在二维平面的位置。
在西方的绘画史上,传统的写实绘画一直遵循透视原理,公元前27年,古罗马学者维特鲁在《建筑十书》中有提及,图像缩减和投影法源自古希腊,用于舞台布景,也并非真正的“焦点透视”,后来这种透视法一直没有痕迹,直到13世纪在意大利被画者们重视后得以恢复。15世纪集中出现了一些画家马萨乔、雕塑家多纳泰罗和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对透视法进行探索和实践,将对透视的研究引入到造型的三个分类中,多纳泰罗是将透视引入雕塑的第一人,布鲁内莱斯基发明线性透视学,马萨乔的绘画迎来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繁荣,影响了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其壁画作品《纳税钱》体现了透视法的运用,明暗分明、层次分明,人物、建筑和景色的处理符合透视的规律。对透视研究助力着西方绘画的发展,达·芬奇在透视学中有很大贡献,达·芬奇的三大透视为:线透视、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影响了许多的艺术家,光学理论中产生的曲线透视想法出现在许多画家的作品中,包括19世纪的透纳、梵高等艺术家,至今,曲线透视也是一些艺术家的绘画方法。
如今,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画法以及在绘画中如何运用的方法形成了“绘画透视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对绘画透视学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
透视学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透视学(线性透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利用光学内容及其所观察的现象,来合理解释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空间错觉效果,用符合科学规则的方式重现物体的空间位置,将这种变化的规律和绘画方法总结为线性透视也是狭义透视学。
广义的透视学出现在线性透视之前,距今约3万年,广义的透视学分为很多种:1.纵透视,把在同一平面上离观者较远的物体画在离观者较近的物体上方;2.斜透视,在斜轴线上的物体,离观者较远的物体要画在斜轴线向上延长的位置;3.重叠法,前景的物体可以覆盖在后景的物体上;4.近大远小法,同样大小的物体,在远处的物体要比在近处的物体画的尺寸较小;5.近缩法,当近处的物体挡住了远处物体时,可以适当地画小近处的物体,而露出远处的物体;6.空气透视法,远处的物体相较近处物体的形象要更模糊,在一定距离外的物体偏蓝,而且越远的物体颜色越偏重,这点与色彩透视法相似;7.色彩透视法,同样颜色的物体,因受空气阻隔的原因,近处的物体颜色较鲜明,远处的物体颜色要灰淡。
1267年,乔托出生在佛罗伦萨北方山区韦斯比亚诺的农村家庭,从小喜爱绘画。1290-1300年,在乔托的青年时期,他在罗马师从过罗马画派领袖彼得·卡瓦里尼,曾为圣彼得柱形大厅做过大量的镶嵌艺术品,此后又回到了佛罗伦萨。1290-1300年间,乔托在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创作了《十字架上的耶稣》。因为庆祝1300年的开年大典,在1299年至1300年,乔托为圣约翰教堂画了壁画,可惜的是,此壁画基本已被毁坏。1303年,36岁的乔托移居到帕多瓦,在高利贷主的小教堂也就是著名的阿雷纳教堂里,绘制了37副耶稣故事的连环壁画,这是他鼎盛时期代表作品。
在14世纪初,乔托成为托斯卡纳地区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1310年他受邀再次来到罗马为圣彼得教堂的廊台作画,1311年,红衣教主史帖凡内希又向乔托为圣彼得教堂定制了绘画,一副三联画现藏于罗马梵蒂冈美术馆。史学家在1314年、1318年、1320年、1325年、1326年、1327年等的文献中发现了乔托在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完成壁画的记录,但现在大多作品都被毁坏,留存下来的作品有《圣母之死》《圣母拥抱耶稣》《十字架上的耶稣》等。1334年,乔托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圆顶大教堂的艺术总监和建筑设计师,在过程中,他产生了建造佛罗伦萨钟楼的想法,1337年,在钟楼只建造了一层,乔托去世了,被誉为一代大师。乔托去世后,他的艺术作品更加著名,为了纪念乔托,佛罗伦萨钟楼在他去世三年后被命名为“乔托钟楼”。乔托的作品关注人性、关注真实的同时,在绘画技巧、画面形式的方面都有突破,是一个承前启后型的艺术家。
在形象造型方面,乔托经过不断的创新,他的作品已经有很好的效果,基本摆脱了中世纪的美术流程,追求厚重感和真实感,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独立的“人性”,有鲜活的生命,景物也有自然原本的样子。壁画《若亚敬之梦》是乔托成熟时期的作品,内容是若亚敬梦到一位天使来告诉他自己的女儿玛丽亚即将出生的故事,画面明暗分明,富有立体感,画面中下方的若亚敬睡姿自然舒适,身体结构比例匀称,天使的身体由上向下倾斜,手指和目光都指向睡梦中的若亚敬,人物形象真实、动作自然,体现了乔托造型方面的特点。
在光影方面,乔托开始突破传统的平面绘画,用明暗对比的方法强调光影效果,光影的加持让画面更有立体感,例如在作品《岩洞找水》(《泉水的奇迹》)中石头平面上的光和立面的阴影对比,加强了石头的立体感,画中人物也用了同样的明暗手法,来自一个方向的光源让所有人的明暗统一起来,显得更加真实,并且光源让画面前后空间的距离变得更延长。同时,光源的最强处被处理在画面人物的眼前,让作品有一种充满希望、前方的画面感。
乔托的作品在整体感上,构图戏剧性强,色彩庄重典雅,空间效果充分。乔托的作品大多是叙述故事,画面的构图在描述情节的同时可以强烈的表达出主题,传达出他的思想。乔托的色彩摆脱了中世纪象征意义的单纯色,画面出现了贴近现实的颜色,更多的庄重、和谐的现实生活。在还没有出现透视原理的当时,乔托早期的创作中就具有空间意识,他开始探索用简单的线条透视来构造三维空间,表达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主义思想。
乔托为了表现场景的真实,在空间上尝试了多努力,在透视关系上也做了很多探索,《外国美术简史》中这样写道:“乔托在透视方面并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但是他的研究与实践在当时绘画界是史无前例的。他力图通过画面结构、关注视角、空间关系、透视运用的处理等方面的探索表现更加接近人间、更加真实的感受,为后世画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斯特凡内斯的三联画》中间的那副体现了有层次感的透视理念,大致分为前中后三层:地板上的图形近大远小,线条符合透视的原理,将观者视线引到中间的人物圣彼得身上,跪在地上的两人,分别身穿白色和黑色衣袍,两人抬头目光都投向中间的圣彼得,形成了画面中的第一层,为近景;圣彼得坐在中间,在他腿的两旁的圣者也微微抬头看向他,形成了画面中的第一层,为中景;圣彼得的座位后方有两位天使,目光依旧朝向圣彼得,与他身后的背景形成了画面中的第三层,为远景。近、中、远的三层关系让画面丰富的同时也强调了画面的重点,突出了画面的主题。
《犹大之吻》的内容取材自《圣经》故事。为了解决画面不同的层次,乔托拉长了画面的前后空间,耶稣身后的门徒们和犹大身后的一群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手持着兵器拥挤的站在一起,人物动作具体生动,形象各不相同,但又整体和谐。前面的人物轮廓完整,遮挡了后面的人物,后面的人物大多只露出了头部,按照纵透视和重叠法的前后顺序,在画面中,较远的人在较近的人的上方,前面的人物遮挡住了后面的人物。在乔托《圣母入葬》的作品中,画面中的前后人物,有着同样的透视关系,人物的前后关系更加明显,层次更加丰富。
佛罗伦萨圣十字大教堂的壁画《捐弃遗产》中,可以体现出乔托很擅长利用建筑物来切割画面,组织画面结构和人物关系。在绘画过程中,考虑到这幅作品是在墙面上被人仰视观看,利用透视的原理让壁画在其位置上更好的呈现,乔托特意将建筑物处理成倾斜的,这仰视的角度下看画中的建筑物显得很合理,让观者更加身临其境。
乔托作为中世纪末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严谨厚重又不缺乏创新,开创了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自然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文艺复兴现实主义的基础,也是文艺复兴开创者。乔托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科学系统的有科学的透视学,构图学,他对透视的探索和运用是史无前例的,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发明了直接观察自然再客观的呈现现实的绘画方法,让平面的绘画再现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提出了绘画中的诸多思考,画面构图、空间层次、色彩明暗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都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技法和理论上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