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泉研究员团队在小麦赤霉病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1-01-27 18:42
三农资讯半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核苷酸赤霉病

(2021.1.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近日,植物保护学院刘慧泉研究员团队在《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题为“Stage‐specific regulation of purine metabolism during infectious growth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in Fusarium graminearum”的研究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孙蔓莉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慧泉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禾谷镰刀菌是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病原菌,其有性生殖产生的子囊孢子是病害发生的主要侵染源。有关禾谷镰刀菌有性生殖和侵染致病的基因表达调控已有诸多研究,但对其代谢调控却知之甚少。嘌呤核苷酸是生物体DNA、RNA合成,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所必需的分子,真菌生长发育和侵染致病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嘌呤核苷酸供应。真菌一方面利用自身从头合成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另一方面利用补救合成途径从自身分解代谢产生的或从外源获取的嘌呤分子合成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代谢在真菌中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其在病原真菌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如腐生、侵染、生殖)是否具有不同的作用和调控方式尚未可知。该研究系统解析了禾谷镰刀菌中的嘌呤核苷酸代谢通路的功能和調控机制。研究发现,嘌呤核苷酸IMP、AMP和GMP从头合成对禾谷镰刀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具有重要作用。与AMP从头合成相比,GMP从头合成在有性生殖阶段具有明显的功能特殊性。AMP分解代谢在禾谷镰刀菌生殖和侵染阶段具有特异的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基因在有性生殖和侵染致病阶段下调表达,揭示了嘌呤核苷酸代谢在禾谷镰刀菌生活史不同阶段具有特异作用的潜在机制。该研究首次在病原真菌中证明嘌呤核苷酸代谢具有有性生殖和侵染生长特异的调控模式,为小麦赤霉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核苷酸赤霉病
2019年绍虞稻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成功克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吃味精会对身体有害吗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ESI学科发展分析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母乳及奶粉中核苷和核苷酸的含量
分子标记技术的产生与引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