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驯化过程中有害突变一直在减少

2021-01-27 13:21:38
三农资讯半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野生大豆基因组学核苷酸

(2021.1.4 iPlants)

大豆驯化起源于中国,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植物油料和蛋白资源,是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对大豆驯化和改良过程的了解有助于促进基因组学辅助的育种工作。2021年1月4日,Nature Communicatons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韩国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Soon-Chun Jeong课题组题为“The patterns of deleterious mutations during the domestication of soybea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组提供了781种大豆品种的1060万个单核苷酸多態性和140万个插入缺失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并表明大豆驯化过程中有害突变一直在减少。

大豆驯化起源于中国,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植物油料和蛋白资源,是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对大豆驯化和改良过程的了解有助于促进基因组学辅助的育种工作。2021年1月4日,Nature Communicatons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韩国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Soon-Chun Jeong课题组题为“The patterns of deleterious mutations during the domestication of soybea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组提供了781种大豆品种的106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140万个插入缺失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谱,并表明大豆驯化过程中有害突变一直在减少。

该研究分析了781种大豆品种(包括418种驯化大豆,345种野生大豆和18个天然杂种大豆)的高覆盖率(> 13X)WGS数据,获得了106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140万个插入缺失的全基因组变异图。进一步分析表明,与野生大豆相比,驯化大豆的总体有害突变减少了7.1%,从地方品种到改良种质则进一步减少了1.4%。用这种资源进行基因型估算提高了大豆多样性研究小组对种子蛋白和油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作图分辨率。因此结果表明,驯化和野生品种的自交繁殖方式都有助于减少驯化相对于野生大豆品种的突变负担。故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设计杂交和自交结合,以有效地从育种程序中消除有害的等位基因,从而从野生大豆中选择具有农学意义的重要未开发基因。

猜你喜欢
野生大豆基因组学核苷酸
福建省岛屿多年生野生大豆资源收集及保护策略*
大豆科技(2023年5期)2023-10-25 11:20:14
吉林省野生大豆考察收集与评价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28
基于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构建肾上腺皮质癌预后模型
系统基因组学解码反刍动物的演化
科学(2020年2期)2020-08-24 07:56:44
Acknowledgment to reviewers—November 2018 to September 2019
野生大豆利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营养基因组学——我们可以吃得更健康
生物进化(2014年3期)2014-04-16 04: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