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伟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嫦娥五号,连续实现我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首次月面自动采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设计师为嫦娥五号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嫦娥五号着陆后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月面工作,采取深钻、浅钻、“铲土”、“挖土”、“夹土”等各种方式,采集约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嫦娥五号随身携带了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封封装装置等科技“神器”。
此外,嫦娥五号探测器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探测,如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等。
此次运送嫦娥五号去月球的“班车”,与2020年7月运送天问一号去火星的是同一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这也是长征五号第二次承担应用性任务。
此次探月任务要实现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器总重8.2吨,在我国现有运载火箭中,只有长征五号可以将其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地月转移轨道是一个大椭圆的轨道,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41万千米。长征五号将嫦娥五号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不需探测器自身加速。探测器与火箭分离以后,沿着大椭圆轨道飞行,可以到达近月点附近,在近月点附近减速后,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
“十四五”期间,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执行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计划在未来2~3年内,用长征五号B火箭完成载人空间站的主体建设。长征五号火箭还将在深空探测、星际探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论是行星探测还是小行星探测,长征五号强大的运载能力都是实现航天目标的重要支撑,不仅可以让探测器携带更多科学探测设备,还可以在轨道设计上拥有更多选择。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环节,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和封装最引人注目。
此次嫦娥五号的钻取采样装置可以钻进月表2米深的地方,采集月壤样品。所采用的钻头,可谓百里挑一,研制人员对比了16种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双排钻牙阶梯构型,具备对8级硬度岩石的钻进能力,针对不同颗粒度月壤具有切削、拨、挤、排的能力。
嫦娥五号不是整个降落在月球上,到了月球轨道以后,嫦娥五号的四个部分就分成了两部分,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降落,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环绕月球飞行。等采样完成后,上升器点火起飞,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对接,把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内。轨道器与返回器一起飞回地球,最终在地球上空再次解体,返回器带着样品独自回归。
所有操作几乎都是首次尝试,颇具科幻感的一幕是上升器在月面点火起飞,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另一个星球起飞。
在地球上发射运载火箭,需要一套完备的发射塔架系统,点火起飞位置经过精确测算,飞行轨道也是经过一遍遍计算好的。月面起飞就不一样了,没有发射塔架,着陆器就相当于上升器的塔架。而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或者凹凸不平的月表,这给起飞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此外,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的时候,无法像运载火箭在地面发射前由地面人员完成测调和确认,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承担的使命不同。嫦娥五号要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的最后一步,将推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科技进步,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跨越发展。
任务目标不同。嫦娥五号任务的目的是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开展月球样品地面分析研究。实施任务期间,嫦娥五号探测器将重点实现三大工程目標,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要实现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跨越。另外,还要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一定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归宿不同。嫦娥一号在环绕月球探测以后,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殒命月表;嫦娥二号完成月球探测任务后,与图塔蒂斯小行星擦肩而过,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之后飞向更远深空,成为我国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嫦娥三号和四号将永久留在月球正面和背面;而嫦娥五号分离成了四部分,分别留在月表、月球轨道、地月之间和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