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忠,林 欣,金 磊,丁云山,何 群
(无锡虹桥医院骨科,江苏214000)
腰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可导致腰痛、神经根功能障碍等症状[1]。腰椎管狭窄可发生于多个部位,其中侧方椎管狭窄症更常见,也被称为侧隐窝狭窄[2],常采用手术治疗方案。传统开放性手术通过对侧隐窝减压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该术式需广泛剥离椎旁肌肉,关节突关节切除的部分较多,创伤较大,造成椎旁肌肉受损,容易出现医源性脊柱不稳定[3]。腰椎侧隐窝狭窄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寻找一种适合中老年患者耐受的手术方案十分必要。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患者耐受性高,而且局麻下操作便于术中医患沟通,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4],然而对该术式术后功能改善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60例,分别采用常规椎间孔入路和经脊柱内镜行椎间孔入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重点观察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5~78岁,平均57.45±1.25 岁;体质量指数(BMI)18~27 kg/m2,平均23.16±2.05 kg/m2;手术节段:L3/4 节段 5 例,L4/5 节段21例,L5/S1节段4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75岁,平均57.91±1.30岁;BMI 19~28 kg/m2,平均 23.40±2.08 kg/m2;手术节段;L3/4节段6例,L4/5节段19例,L5/S1节段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CT、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并与临床症状相符[5];(2)年龄 18~80 周岁;(3)意识清晰,精神和认知功能正常;(4)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由腰椎滑脱或不稳所致的腰腿部症状者;(2)穿刺路径存在感染病灶;(3)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采用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系统(joimax公司,德国),由1名资深医师操作。借助C型臂X线透视,经2根克氏针定位安全线、责任节段椎间隙线,准确进行标记。常规消毒铺巾,0.5%利多卡因逐层麻醉。插入穿刺用套管针至责任节段关节突关节中点,取出针芯,深部麻醉(小关节突周围同行麻醉)。插入导丝,逐层切开皮肤,随后取出套管针,逐层剥离软组织。去除导丝,C型臂X线机透视下精准定位,置入工作通道,确认工作通道置入责任节段椎间孔。术中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若在植入内镜时存在骨性阻挡,可经来复锯磨除。深入内镜,全面观察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情况,经激光鞘辅助将肥厚黄韧带去除,扩大神经根管,行减压处理,探查减压效果,可见硬膜囊恢复自主搏动,神经根位置恢复,神经根表面血管充盈,血运明显改善,术中活动下肢可见神经根轻度滑移。对照组:采用常规经椎间孔入路。患者俯卧位,局麻下手术。C型臂X线机腰椎正、侧位透视下确定穿刺点,逐步引入穿刺针,确保穿刺针位于上关节突尖部位置。使用多级扩张套管逐级扩张软组织,撤去扩张套管,逐级引入环钻。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使用多级环钻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成形满意后引入椎间孔镜进行减压操作,后续操作与观察组相似。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治疗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2)临床疗效:优: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良:有稍微症状,活动轻度受限,对工作生活无影响;可:症状减轻,活动受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VAS 评分 0~10 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强。ODI指数0~100分,评分与功能健康呈反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优良率的比较 例(%)
2.3 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 两组术前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 分
腰椎侧隐窝狭窄主要症状表现为同侧腰腿疼痛、麻木等[6]。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上生活、工作方式等改变,我国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7]。由于绝大多数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症状严重,如何简单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减少远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学者们面临的课题。目前手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的常用方式。传统术式如全椎板切除术、全椎板扩大减压椎间融合术等尽管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可能导致广泛椎旁肌肉及脊柱后柱结构的破坏,不仅影响术后康复速度,还可能埋下安全隐患[8]。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出现斜外侧椎间融合、极外侧椎间融合等术式,但这些术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椎间融合加速临近节段退变,可能导致二次手术[9-10]。由于微创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野清晰,术后椎管内粘连轻,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小,减短住院时间[11-12],近年来在腰椎侧隐窝狭窄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脊柱内镜辅导下可精确了解椎管狭窄程度,准确定位病变责任节段,更有利于手术实施[13-15]。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是微创手术,可以减少创伤,从而减轻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卧床相关并发症,对腰椎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相较于常规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较于传统术式,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对患者术后疼痛和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效果明显,术后疼痛轻,腰椎功能恢复佳,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