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君
关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界定,周平教授认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一是少数民族对国家政治体系的政治参与行为。二是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政治生活体系的参与。”①石亚洲和沈桂萍从民族区域自治建设中的自治机关具有二重属性特点出发,分析了少数民族政治参与。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少数民族参与到国家政治体系和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体系的两个方面。②王丽华认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以少数民族村民为主体的政治参与。③严庆等认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指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④朱玉福和伍淑花认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各少数民族既积极参与本民族或民族社会的政治事务,又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⑤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定义的界定各有差异,但是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参与到少数民族的政治生活体系之中。
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特征主要呈现为:被动参与偏多、形式与内容的分离、非制度性参与、受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影响等特征。这些特征将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杨平在对西北乡村农牧民政治参与特征研究中指出,“牧民的政治参与表现为乡村能人主导下的大众参与;被动与主动参与的条件选择;牧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部分受到宗教的影响;理性与盲从中的倾向;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共存。⑥贺琳凯等在相关研究中,得出了云南省基层彝族群众政治参与的一般性特征,这表现为“对制度性参与认同度不高;对非制度性参与方式认识不够;理性化程度较低;对非理性参与方式抱有较高的期望;整体性参与行为多于个体性参与行为;手段性参与较多,目标性参与较少,政治参与的经济性极强;对当前对政府的信任存在疑虑,受民族文化影响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所疏远和排斥。”⑦吴春宝和青觉对全国961 个少数民族农户的调查中得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特征表现为:结构性失衡,政治认知程度较高,但政治信息获取手段单一;投票积极性高但政治表达意愿低;政治参与的失范行为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并存。⑧柳建文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特征表现为宗教性、民族性以及参与程度和水平低。⑨
制度化的参与是一种合理的对参与者利益维护的表达的科学方式,这种制度化的表达方式能让参与主体的诉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这是一种比较健康的诉求方式,不会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矛盾,也不会将矛盾进一步激化。非制度化参与正好相反,这种参与方式本身既不合法也不可取,会带来一种消极的政治参与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阻碍了群众政治参与,打击了群众政治参与的自信心,将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给我国政治参与发展带来阻力。谢治菊的研究认为,除投票外村民的其他制度化参与行为都比较薄弱;非制度化中的越级上访比例偏高。⑩制度化参与指标主要有:是否参加过村里或乡(镇) 的选举、是否参加过村里或乡(镇) 的会议、是否通过正规的渠道向上级提意见;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有:是否参加过暴力的对抗、越级上访、静坐、游行示威。根据统计结果,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制度化进行制度参与,只有少部分人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参与。尹毅、李卫宁、叶红主要介绍了少数民族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以及贫困面积的增加,导致少数民族民众存在心理失衡;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行为的失范以及参政制度尚未健全,导致政治参与利益表达不通畅和利益遭到损害。⑪因此,可能出现抗议或暴力抵抗、越级上访、集体围攻政府单位等的少数民族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杨平认为,少数民族制度化参与方式主要有:座谈、领导信箱、接待日;非制度化主要有:行贿、越级上访、打击报复村干部、操纵选举、组织以及参加群体性事件。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方式有扩大的趋势,值得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⑫高成军认为,非制度化参与表现为:越级上访、贿赂行为、非法聚集、暴力抗法和分裂活动。⑬杨军认为,制度化参与以村委会选举投票为主;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表现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上访等。⑭李生认为,少数民族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主要有越级上访、贿赂行为、非法聚集、暴力抗法和分裂活动。⑮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总结出我国少数民族制度化参与方式有选举投票、参加会议、提意见、座谈、接待日、领导信箱等;非制度化参与方式有抵抗、越级上访、暴力反抗、行贿、操作选举等。为什么会出现非制度化参与方式扩大的趋势?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二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方面,政治参与方式相对不健全,政府自身行为有些许失范及权力的异化等;少数民族群众方面存在自身文化、参政意识、理性程度相对较低等现象。
政治参与的形式不外乎动员性参与与自主性参与两种。动员性参与是指在政府和政党以及在其他政治组织的动员下所进行的政治参与,自主性参与则是指参与者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自发地进行政治参与。在少数民族地区,动员性参与更多的是通过村里的能人或有威望的人,还有村委会的动员进行政治参与,村民极少主动参与,这形成一种不良的政治参与局面。⑯这种参与方式与发达地区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形成了较为鲜明对比。这样的参与形式进一步加剧动员性政治参与的发展,也给国家政治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建立带来了阻力。贺琳凯和普忠德在对云南、广西和贵州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研究中提出,在我国边疆多民族地区,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以及地缘特色的强烈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参与方式——群众性街头讨论。⑰
形成少数民族政治参与以动员性参与形式较多的原因有: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外面的人很少进入,里面的人很少出来,这样就让少数民族地区与外面世界隔绝开来。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导致群众参政意识较低。四是基层工作人员工作开展不灵活,存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导致工作效率较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的情况。五是受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影响。⑱少数民族文化根深蒂固地扎根在少数民族群众心中,这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引导,保留优良部分,剔除劣质部分,将其接轨到国家政治体系之中。六是少数民族部分群众态度较为懒散,没有认真对待政治参与。
随着国家政治体系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少数民族妇女的政治参与程度也得到较多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导致了政治参与不足的状况,这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提出了多种制约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因素。
首先,存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孙继虎和刘军奎认为,经济发展落后是少数民族政治参与首要制约因素。⑲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起步晚、居住环境、自然灾害等原因,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从而出现忙于经济建设而忽视政治参与的局面。文化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可分为教育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马凤强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文化程度低。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薄弱,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从而缺乏对政治参与的理解。另一个方面,由于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区域人口分布也不均衡,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交流较少。⑳王丽华和付春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依附制约了少数民族政治参与。㉑传统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有深远的影响。一些不好的传统民族文化,制约了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例如,重男轻女、女子上学没有用等思想,遏制了少数民族女性的政治参与。林霄红认为,国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主要政治影响因素。㉒
其次,还有学者提到了其他制约因素:政治沟通、政治参与渠道、宗教习俗、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的消极影响、基层制度和家族政治等。陈德顺认为,家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政治参与。㉓如,家族势力操纵村委会的选举,进行非法的宗教活动等。吴旭红认为,制度性参与的渠道不畅通。㉔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发展欠缺,很多制度在具体的贯彻和实施之中存在偏差,制度本身不健全,从而降低了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任振宇认为,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制约少数民族政治参与。㉕部分基层政府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上级不能反映少数民族实际利益需求,对下不能很好执行政策。周平认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发展和完善,有赖于少数民族政治沟通的健全。”㉖首先,少数民族要知道怎么样去政治参与,需要通过政治沟通去了解相关内容。其次,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一种集体性的参与,需要政治沟通的协调和达成共识。最后,政治沟通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利益。吴冠男和刘刚认为,宗教团体与民主政治组织的构成方式是不一样的,宗教团体一般有明确的教义和组织规范,加之政教合一时代长期被宗教上层作为统治工具,是自上而下层级分明的,民主团体大体是自下而上的契约结构,成员平等。㉗宗教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引导不力,不能与国家发展相适应,就会对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严重制约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参与,甚至还会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李乐为和郑流云认为,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给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消极影响,这表现为:利益分化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引发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冷漠;利益分化造成利益群体间竞争的不断激化,降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水平;引导不力将会引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危机。㉘
通过对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研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现状、形式、内容及制约因素,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这一专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从研究角度来探讨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传统文化与文化教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立法等方面可以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当然,学者们还关注到了政治沟通、政治参与渠道、宗教习俗、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的消极影响、基层制度和家族政治等因素,这让我们深入地认识到影响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从研究范围看,学者们将主要研究区域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但我们还需要关注到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会外出务工,加入到人员流动的大潮之中。由于生活、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给人员流入地带来各个民族交融的有利面,也会带来不利的摩擦面。对此,我们可以做相关的研究。
③Matthew Soteriou,“Introduction”,in Lucy O’brien,Matthew Soteriou(eds.),Mental A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
从研究方法看,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长期停留在规范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研究是不利的,还应采用实证研究,从实地收集一手材料,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从而保证对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研究的客观性。这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方式、渠道、途径的不断完善,可以更好地保证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
总的来说,后续研究可从以下层面继续深入:从家族势力与文化、社会转型期、宗教、法律空白、参与渠道拓宽、少数民族心理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进行进一步研究;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研究的理论。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研究而言,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注释:
① 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分析》,《云南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5 期。
② 石亚洲、沈桂萍:《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 年第2 期。
③ 王丽华:《论少数民族乡村传统社会资本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G 村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12 年第3 期。
④ 严庆、青觉:《浅谈我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8 年第5 期;严庆、张宝成:《民族政治参与刍议》,《贵州民族研究》2008 年第 3 期。
⑥⑫ 杨平:《西北地区乡村农牧民政治参与特征研究》,《政治学研究》2011 年第1 期。
⑦ 贺琳凯、钟瑞华:《云南省基层彝族群众的政治参与研究——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一彝族镇的个案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2 期。
⑧ 吴春宝、青觉:《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政治参与实证分析——基于全国961 个少数民族农户的调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 年第5 期。
⑨ 柳建文:《少数民族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途径——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一项实证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5 年第1 期。
⑩ 谢治菊:《村民政治参与及其对基层政治信任的影响分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 年第6 期。
⑪ 尹毅、李卫宁、叶红:《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政治参与现状及制约因素》,《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5 期。
⑬ 高成军:《西北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分析》,《社科纵横》2016 年第5 期。
⑭ 杨军:《扩大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面 构建和谐新农村——以广西武宣县二塘镇六当村为例》,《今日中国论坛》2012 年第11 期。
⑮ 李生:《少数民族地区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特点及致因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2 期。
⑯ 于春洋:《刍议利益分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 年第5 期。
⑰ 贺琳凯、普忠德:《边疆多民族地区群众性街头讨论: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以云南、广西、贵州的部分地区为例》,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年第1期。
⑱ 赵正威、张会龙:《云南省少数民族动员型政治参与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 年第2 期。
⑲ 孙继虎、刘军奎:《藏族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一项来自甘南藏区卓尼县的实地调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3 期。
⑳ 马凤强:《制约公民政治行为理念现代化的因素探析——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3 期。
㉑ 王丽华、付春:《论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的政治参与——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一佤族村社为例》,《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 年第6 期。
㉒ 林霄红: 《析影响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诸种因素》,《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 年第4 期。
㉓ 陈德顺:《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家族势力与家族政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 期。
㉔ 吴旭红:《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理论诠释与实践困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6 期。
㉕ 任振宇:《四川民族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基于甘孜州的调研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 年第4 期。
㉖ 周平:《少数民族政治沟通分析》,《云南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2 期。
㉗ 吴冠男、刘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学理论》2016 年第5 期。
㉘ 李乐为、郑流云:《试论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17 年第 3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