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强
(河池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要根据办学传统、区域优势、资源条件等,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坚持“以本为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2018年9月10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1]
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初步建立我校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重点开发体育课程种类,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形成分层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1]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更强调现代体育观念的树立。应用型高校开展俱乐部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和习惯形成,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积极作用,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服务社区体育等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实证和理论参考,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服务“健康中国”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
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实情,结合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分要求,以学期为基础,以学分为主线,高校公共体育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通识课、俱乐部和素质拓展(图1)。
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实情,结合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分要求,以学期为基础,以学分为主线提出“1+3+1”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1+3+1”教学模式前1个“1”就是指将大一第一学期的公共体育课一半学分放在大三整个学年进行,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拓展项目来完成所规定学分;“3”分别指三个级别的俱乐部,三个俱乐部:初级班(大一第二学期)、中级班(大二第一学期)、高级班(大二第二学期);后1个“1”为大三、四两个学年的素质拓展。
表1 民族地区高校“1+3+1”的教学模式
(1)通识课课程设置及内容。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开设公共体育通识课内容应该紧扣民族性的特点,因此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为16学时教学内容,因为围绕本地区本校优势和特色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授课人数不超过50人,原则上以院系各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当行政班人数过多时作适当调整。授课内容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辅以开设俱乐部的运动项目介绍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通识课里还是定项目、定老师、定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体育锻炼观念的转变,选择俱乐部,更重要的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传播、创新和发展,履行高校文化引领的功能。[3]
(2)俱乐部课程设置及内容。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学生在俱乐部可以自主选择上课内容、选择上课老师、选择上课时间,真正体现“三自主”,以此来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课程设置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设,如除了传统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俱乐部外,还可开设街舞、交谊舞、棋牌等俱乐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二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如可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武术和舞龙舞狮等俱乐部来彰显学校优势和特色。俱乐部的课程内容设置遵循普及、提高和应用要求,俱乐部初级班主要是对项目的普及和增强体质,按照锻炼目的性原则,首先是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形成体育意识、实施体育行为、获得体育效果。因此在内容设置上以“三基”为主,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俱乐部中级班以提高为主,根据各项目特点开设裁判法课程,参加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在高级班以应用为主,这个阶段组织和管理各项目的比赛、表演和提高学生对该项目的欣赏水平。[4]
(3)素质拓展课程设置及内容。作为陪伴学生时代最长的体育课在大学三四年级不开设。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高校在大三大四不开设体育课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加上大一新生大都要进行军事训练,按照常规难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有的学校实行三界连上,这与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本质相向而行,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把大一第一学期的学分放在大三大四当作素质拓展来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素质拓展开展的内容更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认同的各个方式来获得学分。[5]
表2 俱乐部教学学时安排和学分分配
(1)体育俱乐部课程项目、班级设置。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由负责公共体育教学系、部,结合师资力量、场地设施和学生学情制订俱乐部开课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开设项目、班数、班级层次(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任课老师、班级人数限制等。同年级学生打破原有的院别、班级建制,重新组班。为确保教学质量,原则上男女分班授课,部分项目视情况也可男女合班上课。[6]
(2)俱乐部课程班级人数规定。俱乐部教学各班人数一般为35~40人,各班报名人数达到35人及以上开课,不到35人该班取消,原来选择该班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个人意愿重新分配到其他班级。但有些俱乐部可以不受上述人数限制,比如健身操、健身跑、武术太极拳、太极扇等,这种俱乐部人数多些反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如街舞、轮滑等一些在高校新开设的项目,人数可以少些,主要是满足学生的需要。
(3)俱乐部课程网上选课。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网上选课系统模式大体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全开放式,即在周一至周六正常的教学时间段里都安排有各个俱乐部的上课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选择上课内容、上课地点、上课教师,只要所选班级人数达到开课要求就开课。第二种是半开放式,即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段里根据学生人数安排各个俱乐部的上课内容,规定在此时间段上课的学生进行网上选课。
(4)俱乐部课程授课时间和地点。任何一种授课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时间是保障,场地设施是基础。俱乐部课程授课时间段为周一至周日只要选课学生人数够而且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生活都可以上课 ,授课地点学校专门的运动场馆,但有些课程为了烘托锻炼氛围,可以就地开展,比如街舞等可以在教学楼、实验楼等前面的空旷的场地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
(5)俱乐部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撰写教学进度表、备课,携带教案,准时到课,每次课结束以后上交考勤表到体育学院办公室,上好所安排的课,按时组织专项技术及素质考试、体育理论考试及改卷、登录成绩等。考试要公正、公平、客观、准确。
(6)俱乐部教学成绩考核及评定。每学期期末由公共体育教学部统一安排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种。结果性评价由随堂考试(由任课教师进行考试)和期末统一考试(实行考教分离)组成,理论考试安排在高级班进行、实行开卷考试。过程性评价由考勤和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组成。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在教务处规定时间内统一在教务管理系统录入,成绩册由任课教师签字后存档。
公共体育采用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愉悦情操、自主参与、自主练习为主的新的授课新模式,具有开放性、层次性和自主性的特点。通过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技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