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纵向协同创新:来自商业信用融资的证据

2021-01-27 04:14张仁寿
关键词:供应商信用商业

孙 辉,张仁寿

(1.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2.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510006)

一、引 言

当前阶段,社会信用环境日渐趋好,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银行信贷蓬勃发展,但上下游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融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 约有78.9%的科技公司获得过供应商的商业信用融资。对供应商主动提供商业信用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主要有替代性融资理论和买方市场理论。这些理论为理解商业信用融资的存在依据提供了洞见,也得到了一些经验证据的支持,但难以解释经济下行期商业信用成本很高的供应商仍然会向下游企业提供创新融资这一事实。 很多行业在发展成熟后利润空间趋紧,企业发展后期主要依靠的是供应链的竞争。 随着人们对供应链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供应商和下游企业的纵向协同创新问题。抢抓智慧供应链“纵向协同创新”催生新经济形态、驱动技术创新、为经济增质提效赋能,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国越来越重视供应链在纵向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不断出台政策引领市场建立智慧供应链体系。《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中央部委文件的出台,从顶层设计角度确立了智慧供应链在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在“互联网+”提倡的商业新形态下,供应链企业间创新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更为频繁,商业信用背后反映了供应链企业间的业务关联和互相依赖,更是供应链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镜像。

现有关于商业信用的文献大多从供应商-客户的竞合角度将其定位为下游企业流动性需求的融资补充,只注重其融资功能,而很少有研究从供应商角度讨论商业信用的投资功能以及从供应链角度讨论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能否推动创新驱动战略以及是否能为新旧动能转换续力尚缺少直接证据,由此可能轻视或夸大供应链的作用,导致政府制定政策时产生偏差。 鉴于此,本文拟从协同创新角度分析技术创新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并回答供应链如何作用于纵向协同创新这一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现阶段中国经济领域的核心战略,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切的热点问题。当前,学界集中探讨智慧供应链如何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般认为客户的及时反馈使供应商有可能更迅速地调整中间阶段的研发, 推动供应商创新。 由此,供应链上客户的知识外溢和反馈对上游供应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纵向供应商与客户的联系与互动,是构建智慧供应链的关键[1]。

实业界越来越重视企业协同创新,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在财务供应链上互动频繁,学界也跟进研究了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及投资决策[2]。如凯勒研究了CEO 的风险激励如何影响客户和供应商参与特定关系投资的动机[3];田轩等研究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地理距离接近度对于供应商创新的影响[1]。

现有关于企业协同创新的文献主要聚焦于具有横向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竞合行为,然而,在现实中有近1/3 的研发合作是在具有纵向关系的企业之间展开的。Harabi 是较早展开纵向研发协作研究的学者[4],其后诸多学者参与了这一话题的讨论,例如肖条军[5]、张新民[6]、谭伟强[7]等人。 这类文献主要分析垂直创新对经济增长、溢出水平、非对称性、组织模式等研发协作中的供应链管理与协调问题的影响[8];主要集中于探讨下游客户对上游供应商技术创新的作用,而没有讨论上游供应商如何介入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般认为,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竞争力或者能以外部视角提供新颖观点的企业才能成为合格的供应商,伙伴的知识[9]、竞争力[10]、谈判能力[11]是纵向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 然而,这些结论都与当前的现状不吻合。

当前,广泛存在着中小微企业与行业顶尖企业协同创新的案例。 供应链环境下,上下游各类规模、结构与市场地位的企业广泛建立固定的供应商-客户关系,原有理论对不同市场地位即谈判能力失衡的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丧失了解释力[12]。

不仅如此,以往研究供应商-客户存在商业信用关系的文献主要围绕融资约束论、促销论和客户关系维护论①等展开。然而,融资约束论无法解释为何在社会信用环境日渐趋好、 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银行信贷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上下游间仍然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关系,即使供应商受到融资约束的时候也不例外[13];促销论[14]和客户关系维护论[15]难以说明为什么提供商业信用成本很高的供应商仍然会向融资约束不明显的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融资;供应商竞争手段假说[16]也无法适应成熟期的企业发展后期主要依靠供应链的竞争这一时代大趋势。

事实上,供应商会通过商业信用这种财务供应链方式先期介入,帮助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缩短新技术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 同时,这也促使供应商调整自身的开发周期、优化供货比例[17]。在此协同创新模式下,供应商与客户从原来的产业链上下游的销售关系,扩展成为相互支持促进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和完善富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已有研究结论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的动机[18]。 通过商业信用渠道以及日常的社交纽带渠道,供应商能够获得关于企业的软信息和隐性知识,并增强对企业创新价值和潜力的信任[19],有效规避可能面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同时,可以成为质量担保的的积极信号,承担信息传递机制和价值认证机制的作用,降低市场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风险评估,有利于企业外部融资,这对于供应商和下游创新型企业都是双赢的选择。在此协同创新模式下,供应商和下游创新型企业从原来只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销售关系,扩展成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和完善了有竞争力的供应链[20]。

基于此,本文进一步集中讨论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对于供应商提供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主要选择从商业信用角度切入,分析我国供应商是否通过财务供应链参与下游企业的创新活动。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创新与商业信用

经典的融资比较优势理论、信贷配给理论以及供应链金融理论均认为,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在正规融资渠道融资受限,而一大批经营业绩差但拥有天然关系的国有企业却能获得持续、大量、低成本的银行贷款。 我国独特的金融市场特别是信贷市场的融资情况,使得这些供应商企业愿意不断通过商业信用的形式短期但持续输送资金给难以获得贷款的科技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缓解其研发资金不足所带来的融资约束,技术创新型企业从上游供应商获得持续的、大量的商业信用成为可能[21]。 上下游企业间建立起“义务互惠”式的合作关系,商业信用成为创新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形成对银行信用和资本市场融资的替代。

与此同时,商业信用竞争说认为,供应商越是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状态,商业信用销售方式比例越高,即供应商提供商业信用销售方式的动机是为了价格竞争或者促销。 据此可以推论,在我国,创新程度不同的企业所获得的商业信用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现实中,创新型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受到传统正规融资渠道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创新型企业和非创新型企业在银行信用的获取方面具有显著差别[22]。 因此,在不同渠道中,创新程度各异的企业能够获得的信用融资是有差异的。

其一,创新型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后动优势。 与非创新型企业相比,创新型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市场对其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和质量缺乏认知,在传统金融系统里会受到“歧视”[23]。 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和高新科技的快速产业化特征已广为人知,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样也决定着一个企业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崇尚冒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逐渐浓烈,创新型企业并不会在非传统融资市场遭受歧视,市场认同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价值,一旦将技术转化为现实,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二,创新型企业比非创新型企业更可能享受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政策优待[29]。 当前,创新驱动战略深入人心,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政策也多不胜数。 比如创业阶段有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补助、技术开发基金;研发阶段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型微型企业培育项目资助、地方特色产业企业发展基金; 推广阶段有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品牌培育、展会补贴、科技应用示范;产业化阶段有产业化项目资助、无息借款资助、技术改造贷款补贴资助、高新技术专项补助;收益稳定阶段又有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补助资金、上市融资补助、出版物资助等[25]。

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型企业的价值在非传统融资领域更能得到认可。 供应商顺应这种时代潮流,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可能利用包括商业信用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手段争取尽可能多的客户,参与市场竞争。 供应商更愿意提供商业信用给创新型企业,参与客户的先期研发工作,配合客户的创新战略,结成战略同盟[26],潜在地提高自身产品的吸引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1:供应链协同创新环境下,总体而言,创新绩效高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

实证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在总样本中,创新绩效是否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 本文预期模型(1)中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供应商集聚程度与技术创新-商业信用关系

供应商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额度不仅受到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总体影响,而且还受限于供应商的同行市场竞争地位[27]。 一方面,根据商业信用的再分配理论,技术创新类企业由于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没有合格担保抵押物,较之于创新程度低的企业,创新程度高的企业将面临更强的融资约束,因此,从分样本看,技术创新类企业获得的商业融资概率显著低于非创新型企业。 但是,考虑到同行市场竞争激烈的供应商企业获得的传统型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信用)资金来源越少,提供给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也越少[28]。 此时,供应商倾向于将商业信用作为产品市场竞争的手段,向信用风险更低的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融资。 另一方面,博弈理论认为,在下游企业与供应商这对关系中,如果供应商企业处于激烈的同行市场竞争中,则下游企业具有买方优势,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可以迫使供应商企业提供大额的、持续性更强、不确定性更低的商业信用[29]。随着供应商竞争程度的提高,下游企业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替代性的供应商。 为避免失去客户,供应商有动力提供商业信用来锁定客户。 此时,创新类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就会增加。

此外,随着银行业改革不断深化,银行监管对供应商企业的贷款资质审查以及财务现金流要求日趋严格,供应商的资金来源日益缩小,此时,供应商会筛选出经营绩效更高、成长能力更强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创新联盟。因此,供应商集中度高的地区,供应商更关注在上下游企业间建立创新联盟、合作创新,显著参与创新类企业的活动,因而对创新类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显著多于非创新类企业[30]。

供应链纵向协同创新模式下,技术创新活动突破企业边界,研发的资金链条得以延伸,存在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与共生。 面对激烈的供应链竞争以及宏观经济下行的融资约束,为了赢得下一轮技术创新的主动权,供应商会向下游创新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进行研发工作[31]。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创新程度不同的企业在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获得方面存在差异,而随着供应商集聚程度的加强,供应商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给创新型企业。

本文预期,分样本回归里,创新绩效系数在创新程度低的企业样本中显著,而在创新程度高的企业样本中不显著;模型(2)中供应商集中度与创新绩效的交互项显著为正。

四、模型、变量及数据

这里以纵向研发协作和供应链管理为背景,探讨供应商先期介入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以期理性分析具有不同市场地位的上下游企业间建立协作创新联盟的动机与企业的协作创新模式选择问题。 从企业发展战略和供应链的角度拓展和深化商业信用的创新联盟假说,同时从供应链夯实合作创新的视角,为供应链通过何种具体渠道形成新动能、提升整体效率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一)模型设计

本文将商业信用融资纳入纵向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构建基准模型(1)如下:

其中,TCi,t表示i 地区t 时期的商业信用融资;STRAi,t为i 地区t 时期的创新绩效;Xi,t表示i 地区t 时期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的控制变量;回归模型考虑地区固定效应αi和个体固定效应αt,εi,t为服从(0,σ2)的随机干扰项。

上式反映了下游客户企业创新对供应商商业融资的直接效应。 进一步地,需要引入客户创新绩效与供应商集中度的交互项 (STRA×Supplier),以考察下游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供应商商业融资的具体路径,模型(2)设定如下:

其中β3为交互项Supplier*STRA 的系数,当交互项显著时,可认为供应商集中度的中介作用有效。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商业信用融资(TC)。 在统计分析中,如何界定商业信用融资仍存在争议。 本文借鉴财务类、公司金融类主流文献的做法,用“应付账款/营业成本”作为商业信用融资的量化指标来考察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水平[32][33]。

2.核心解释变量:创新绩效(STRA)。 本文参考国际国内主流文献的做法,采用“无形资产净额/营业收入”来衡量创新绩效,这一测量方式有助于克服采用专利或者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常见度量指标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水平和商业化水平方面考量不足的缺陷[34]。

3.中介变量:供应商集中度(Supplier)。 为了分析创新绩效影响商业信用获得的具体机制,本文引入供应商集中度作为中介变量,采用“前5 名供应商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来度量[35]。

4.控制变量。 商业融资水平受到企业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为了控制一些企业个体性因素对解释变量的干扰,基于相关研究主题文献的通行做法并结合研究目的, 本文选择企业成长状况与发展能力(销售收入增长率Grow)、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总收益率ROA)、企业高管层面的决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企业规模(Size)以及现金持有量(Cash)等作为控制变量[36][37]。

(三)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择2013~2018 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中小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共得到209 个企业,1254 个样本。 之所以选择上市中小企业样本,一是因为数据可得性较好; 二是上市类企业信息公开透明,不仅可以排除供应商的避税动机、恶性竞争动机以及下游企业的恶意拖欠货款情景,还可以抽离出企业的融资动机; 三是上市公司可以从股市获得融资,搁置商业信用对企业创新的融资说,而聚焦本文的研究主题:商业信用的创新协同说。 由此,可以运用该数据集来集中检验上游供应商参与企业创新的动机。

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锐思的股票数据库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两大板块。如研发投入系在国泰安数据库的公司研究系列的财务报表附注板块获得;而供应商集中度是在公司年报中的主营业务分析的“主要客户和供应商情况”部分通过手动摘录而获得。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还做了如下数据处理:剔除金融类公司、ST 公司、数据缺失的公司;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winsorize 缩尾处理;对异常值进行了剔除。相关变量的计算方法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 和表2。

表1 具体变量及说明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为了实证检验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散点图结果显示②,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与下游企业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可以判断,这对变量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关系,本文根据企业创新绩效将样本分为3 组,对比分析企业创新绩效高(第一分位)与创新绩效低(第三分位)的样本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指标,发现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创新绩效高的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更多,初步符合研究预期。

(二)实证结果分析

1.下游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上游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的基准回归分析

根据Hausman 检验结果, 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进一步校正了各地区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及时期异方差带来的不良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第(1)列只对核心解释变量STRA 进行回归;第(2)列在核心解释变量基础上,加上了控制变量,但尚未加入时间效应;第(3)列在第(2)列基础上加入了时间效应。6 组回归的系数联合检验F 值和wald 值都较高,表明模型不存在设定偏误,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第(1)和(2)列中,核心解释变量创新绩效与商业信用融资的正向关系显著。 (1)列中STRA显著为正,系数为0.402,说明创新绩效每上升1 个单位, 商业信用融资水平就会上升0.402 个单位。在(2)和(3)列中,STRA 系数也是显著为正。 这表明,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能够获得多少商业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高的下游企业更容易获得上游供应商的商业信用融资。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1,即确定了创新绩效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2.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在表3 的第(4)~(6)列设置了稳健性检验,用“(应付账款-预付账款)/营业成本”替换“应付账款/营业成本”。 回归结果显示,(4)~(6)列中,尽管更换了被解释变量的衡量方式,各变量的显著性依旧,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 。

考虑到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引发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检验;考虑到可能存在企业的创新绩效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滞后一期的创新绩效STRA 作为工具变量,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2SLS)进行内生性讨论。 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4 。

从表4 可以看出, 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创新绩效STRA 每上升1 个单位, 商业信用融资TC会增加0.484 个单位,结论依然稳健。 由此说明,创新绩效STRA 对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TC 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在控制其它情况下,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商业信用融资水平越高。 由此,确立了企业的创新绩效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关系。

企业创新绩效之所以会正向影响商业信用融资,其原因可能在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供应商愿意通过提供商业信用的方式参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创新。 同时,创新程度高的企业具有风险大、规模小、成立时间短、市场对其经营历史和产品信息缺乏了解等特点,所以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而供应商与下游创新型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社交纽带,合作创新往往起到1+1 大于2 的效果,供应商通过提供商业信用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

表3 创新绩效影响商业融资的估计结果

3.创新程度的异质性分析

上文的分析确定了企业的创新绩效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前提下,我们将进一步验证,创新程度高的企业与创新程度低的企业在供应商的商业信用融资获取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由于较难衡量创新程度,本文借鉴主流文献的基本结论进行区分。 主流文献一般认为,国有中小企业较之民营企业的创新力稍弱;创新程度高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大,其资产负债率高于创新程度低的企业; 创新程度高的企业对高科技的应用程度高,金融发展程度也较高。 基于此,本文从产权性质、资产负债率、金融发展程度3 个角度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程度高低③。运用本文的实证模型(1)进行分析,具体的实证结果如表5 所示。

表4 考虑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

表5 基于创新程度的异质性分析

由表5 可知,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创新程度不同的企业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其中,创新程度低的企业样本组其创新绩效对所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显著。 对比总体样本回归结果, 说明创新绩效与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还依赖于一个重要的中介机制。

然而,上文对于企业创新程度的分类尚有其他的解读角度。 公司金融、财务管理以及金融发展理论的经典文献一般认为,国有中小企业相对于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稳定,风险较小,供应商集中度较高;财务越稳健的企业,其供应商集中度越高;金融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直接融资越频繁,供应商集中度越高。 由此可知,国有中小企业、低于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以及处于低金融发展程度地区的中小企业构成供应商集中度高的组; 而民营中小企业、高于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以及处于高金融发展程度地区的中小企业则构成供应商集中度低的组。 因此,如果创新程度的差异使得企业在供应商商业信用获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供应商集中程度的差异。

根据上文的分类角度,对比表5 中供应商集中度高、低两组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供应商集中度高的组回归系数都显著,而供应商集中度低的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 这初步显示,企业的创新绩效可能是通过供应商集中度这一渠道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的,这与众多学者的观点一致[38]。

4.供应商集中度的中介作用检验

基于前文分析,我们发现企业的创新绩效与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呈现正向关系,且这二者的关系在供应商集中度不同的两组表现明显不同,其背后具体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供应商是否参与纵向协同创新活动。 就供应商集中度的经济学含义而言,供应商-客户竞争博弈方面的文献一般认为,它代表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市场垄断能力。 一般而言,供应商集中度越高,供应商越强势,考虑到资金的占用成本问题,它提供给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可能会减少。 而纵向协同创新论认为,供应商集中度代表供应商对下游企业创新的参与率,供应商谋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 供应商集中度越高,对下游企业的先期介入越深,考虑到沉没成本,它提供给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可能会增加[39]。 因此,这部分我们将在模型(2)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假设2,即供应商集中程度对创新绩效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作用。 结果见表6。

表6(1)~(3)列中,中介变量为Supplier,结果将验证“供应商集聚机制”假说。 对比(1)和(2)的结果可知,Supplier 变量在(1)列中不显著,而(2)列中的交互项Supplier*STRA 显著为正,由此,初步证实了供应商集聚假说;(3)列为稳健性检验结果,将企业创新绩效STRA 的衡量指标换为“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营业收入”,结论稳健。

表6 传导机制检验结果

本文设置多元回归模型(4)~(6),用意在于通过排除法反向佐证“供应商集聚机制”假说。创新与战略竞争模型认为,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可能随着客户的销售额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排除企业的创新绩效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入进而影响商业信用融资规模的可能性。 我们将中介变量更换为“销售净利率Profit=销售净利润/销售总收入”这一新变量,依旧采用机制检验的回归设置,具体结果见表6 的(4)~(6)列。 结果显示,STRA 在3 列中的显著性依旧,说明研发战略依旧对商业信用融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交互项Profit*STRA 不显著,这说明新的中介变量的影响机制无效。 通过证明销售净利率的中介机制的无效,更加确证了本文供应商集中度Supplier 这一变量的中介作用的有效性。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2013~2018 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中小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的创新联盟假说,即供应商通过商业信用这条财务供应链介入下游企业的创新。 结果发现,尽管创新程度高的企业由于经营风险大、财务政策不稳健、资产负债率高等原因在传统融资体系里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但是,供应链协同创新背景下,下游企业的创新绩效会促进上游供应商的商业信用融资。 进一步的证据表明,企业创新绩效与商业信用融资的关系受供应商集聚程度的影响。 这是因为,其一,在供应商集中度高的行业,供应商竞争激烈,供应商更倾向于提供商业信用作为产品市场竞争的手段;其二,当前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创新联盟日益强化,供应商议价能力偏弱的时候,会更加有意愿强化企业财务供应链参与客户企业创新的动机。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夯实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质量。虽然下游企业的创新绩效对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的直接推动作用得到验证,但从实证结果来看,在产权性质、资产负债率、金融发展程度不同的企业或者地区,创新绩效对供应链商业信用融资的作用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重视企业特征和金融发展程度。

其二,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与供应商集聚。 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供应商集聚程度在创新绩效对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的驱动作用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供应商的集聚会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稳定供货渠道风险预期,并促进崇尚冒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这些集聚效应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经济发展进入平衡增长路径。 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供应商集聚,降低产业链中的资源配置成本,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频繁紧密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人才、资金、设备、物流的集聚效应,促进整个供应链中企业的技术创新。

其三,供应链环境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不仅是一种短期融资行为,更是财务供应链的合作创新渠道。供应链的高度融合应着力于软信息、技术、财务的共享和互动融合。寻找和培养适合公司研发战略需要的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下游企业技术创新关注的焦点,如何选择和培养与企业创新策略相适应的供应商群体、如何建立合理的供应商梯队将是本研究未来的延伸议题。

注:

①其中促销论又可以细化为锁定客户、竞争手段、变相降价、降低交易成本、质量保证等;客户关系维护论又可以细化为弥补客户资金缺口、提供短期融资。 英国学者克里斯多夫指出“21 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戴尔、苹果、宝洁和Zara 等国际知名品牌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有出色的供应链管理,能做到“零库存、高周转”。 我国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视供应链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商务部、国务院办公厅以及中共十九大也都屡次提到“现代供应链是形成新动能的新增长点,是提升整体经济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篇幅所限,在此不做展示,感兴趣者可来函索取。

③具体的度量方法参见表1 的变量说明。

猜你喜欢
供应商信用商业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供应商和客户是否可以抑制企业在职消费?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