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思考和分析

2021-01-27 12:01
科技视界 2020年27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课程体系专业

赵 丽

迈入新时代后,全球新技术革命及产业变革大潮迎面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也由此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正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因此,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深刻影响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把创新创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必然成为全国高等院校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均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探索,而客观认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更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高校将专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责任,目的是向社会输出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能灵活运用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及能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课程开展,培养目标是要求系统性的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获得的。用这种“大水漫灌”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体系单一,较少具备发散思维及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不能主动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工作能力、进行创造性工作。现在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则注重培养高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学会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专业教育,必将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转化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促进专业教育紧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1]。

要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当中,理论联系实践是高校教学改革必经之路。理论来源于专业,创新实践只有建立于专业基础之上,才能培养出既有学习能力、又有生存能力,更有发展能力的大学生。但是,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生必须具备怎样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创新创业能力?因为对这些问题研究不够,使得高校存在以下问题:

①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还是各成体系、相互脱节。

②在实践课程设计上,实践内容侧重于对既有知识的验证,没有引导学生将创新训练与课程实践相结合。

③在教学手段运用上,教师通常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获得专业知识,而对于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却非常少,学生不能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大多数人还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创业培训和创业活动,造成创新创业实践中,专业领域的创新不多。调查发现,在全国高校举办的各种创新创业类大型比赛活动中,与专业相关的作品仅有23.5%,其余将近80%的作品存在与专业知识脱离,与专业技能脱节的情况,使所学专业知识不能有效运用到创新实践中[2]。

2 问题解决的思考和途径

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必须激发教师热情和学生兴趣,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多部门协同推进学生创新实践。

2.1 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注重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提高心理承受水平、具有创业意识和开发创新思维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的目标。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应该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向教师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向学生发布创新创业信息、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从而在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摈弃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认知。高校管理人员应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当成学校提升转型的首要任务。组织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学工作讨论,鼓励学生组队进行创新创业实战、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由此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总结,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另外,高校应坚持将“专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作为专业教育的主导思路,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3]。

2.2 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满足专业教育,但是大多数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和技能,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不利于两者的融合。因此,要重视符合新型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着重建设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主导、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兼职教师作为辅助的师资队伍。首先,高校从学校层面组建创新创业教研团队,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理论培训,以加强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其次,鼓励专业教师进入到相关企业从事产学研工作,通过参与企业的创业项目实践,丰富教师的创新创业经验;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还涉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各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实践又是专业教师所欠缺的,因此高校还可邀请企业人员及创业成功人士任兼职教师,运用典型案例向教师和学生剖析创业进程中遇到的资金管理、风险规避、融资和团队建设等问题,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业技能[4-5]。

2.3 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依靠各专业开设几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就能够实现的,而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有课程体系中;而融入课程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也不能自动就内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更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够实现。但是,教师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又如何将有效教学与创新结合起来,高校如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创新结合起来,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参考,需要各高校不断进行探索。

2.3.1 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

高校各专业从制定培养方案开始,就要考虑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而且,这个融合不仅仅是创新创业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而是将创新创业的使命责任、创新思维融入通识教育必修及选修课中;将创新与战略思维、工程哲学、工程设计理念、工业创业等融入进学科知识体系中。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向学生渗透创新思维、传授创新技术。另外,各专业还要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并结合社会环境,开发具有专业特色并满足学生诉求的课程体系,例如:材料成型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系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向学生灌输创新理念和技能,帮助学生挖掘材料成型专业的创新创业元素,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全方位的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3.2 课堂教学引入创新创业

首先将教师的科研融入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创新思维发现教学内容中的前沿问题;通过科研,创新地解决问题;再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观察、参与实验,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将科研方法传递给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其次,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设置体验式实践教学、开展“以赛代创”,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实践操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及内化,从而使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素养能力内化的主体[6]。

将实际案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编撰创新创业教材,通过对案例发生外部环境的描述,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在全校范围内组建跨学科课程研究小组,融工程科学与美学、哲学、商业思维于一体,扩大学生视野,同时可从中发现创新点。

2.4 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各部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向学生提出创新创业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首先,高校应与企业进行校企联合,成立校外培训基地,安排大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产生创新灵感。其次,校内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依托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通过自主创新创业活动深挖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再次,面向全校开展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跨院系组建团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团队协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扩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范围,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创新驱动方向的转变,高校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适应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其关键就是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师队伍、新的培养方案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课程体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