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地方高校“三生”专业“六位一体”“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新生态

2021-01-27 12:01李晓玲王传华杨昌英陈国华
科技视界 2020年27期
关键词:双创互联网+大学生

李晓玲 王传华 杨 进 杨昌英 陈国华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发生变化,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和塑造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特别是“双创”人才,是我们地方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像三峡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地方高校要担负培养具有“四创”能力,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新生态,探索培养大学生“双创”意识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双创”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在校及毕业后积极创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双创”高素质的人才。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四创”能力。而生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朝阳产业的主攻方向,是新世纪新时代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广泛的新产业,“推动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和“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推动生物重点领域新发展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主要发展行业。随着生物朝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生物学格式化和模板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互联网+”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各类别多样化“双创”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特别像三峡大学这样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怎样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于培养多样化的“双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急需的高层次生物学人才需求提供人才支撑,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的目的和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并深刻改变着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生物学格式化和模板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被颠覆和变革:“互联网+”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对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提出了全新要求和新的高标准,特别是新理科对我国地方综合高校的要求更高,肩负着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双创”人才的艰巨重任。因此,研究“互联网+”新形势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双创”多层次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生态的变革,有利于深化地方高等教育改革以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有利于推动互联网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双创”人才。因此,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如何实现“六位一体”(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参与主体与政策保障)“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生态改革与实践,以“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为主线,从双创大赛指导和常态化双创教育落地实施等多方面深入融合到常规人才培养方面为抓手,培养适应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创”生物学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转变教育理念,准确定位,确定“互联网+”新形势下“三生”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综合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以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双创”型人才。探索地方高校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培养“三生”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互联网嵌入式教育思维的培养,形成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常态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培养具有“四创”能力高素质人才。

2.2 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互联网+”下多样化的分层式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新形势下“三生”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新生态的改革和变革是随着高等教育双创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双创”人才需要,将互联网要素深度融入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互联网特色的新型“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互联网+”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培养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双创”人才为目标,基于开放式办学理念,以互联网作为核心“双创”教育要素,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分层式及多样化机制,根据不同学生的素质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分类培养不同层次及多样化“双创”型人才,形成全过程全员全环节参与的多样化及分层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2.3 构建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融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模块

在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更应凸显“互联网”特色。在常规“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增加网络课程模块,包括《互联网基础》《网络与信息管理》及《网络创业案例》等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基础知识与网络运用技能;其次,加强“双创”基础课程建设,将互联网与传统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如与开设的《创业基础》《创业工具类》及《现代企业管理与产品营销》等创业课程深度融合,更新“双创”教育课程新形态,完善教材体系,增加课程设置的选择性与弹性;其三,利用互联网媒介开发定制课程、慕课、微课、远程在线开放课程等,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的整合和有机结合互补,创新交互式网络教学与课程学习平台。该平台既可用于创业教育远程在线教学,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课余自助学习平台,构建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融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模块。

2.4 基于“互联网+”新形势下开放式教育理念,探究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互联网+”新形势下构建“三生”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需要创新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互联网+”“双创”教育模式下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电脑、手机、iPAD 及笔记本等移动终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成为课堂的意见领袖和讨论小组的主人翁,从而彻底颠覆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次,“互联网+”大学生“双创”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互联网整合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的全方位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和整合,借助互联网的远程在线开放课程、MOOC 课程、微课、QQ、微信、微博、长江雨课堂、ZOOM 课堂、钉钉课堂、Twitter、Facebook 及论坛等新媒体智慧平台,扩大学生参与教学的范围和程度,驱使学生深度参与、全程各环节全链条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成为主动参与者和探究者;其三,通过探究教学法、体验参与教学法、个性教学法及讨论小组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与教师积极互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和中心作用。

2.5 构建地方综合性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互补、理论与实践互补、校内与校外交叉与互补的多元化“双创”师资团队

“互联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应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互补、理论与实践互补、校内与校外交叉与互补的多元化“双创”师资团队。首先,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线上与线下培训,外出进修与线上线下学习“双创”知识,培养专业的“双创”教育教师力量;其次,聘请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领域既有丰富的“双创”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作为共同指导教师,满足“双创”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在数量和更高层次质量上的需求;其三,利用线上腾讯会议等智慧平台开展不同地域、领域的创业师资,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远程授课、论坛交流、一对一指导以及在线直播等,加强和创新网络线上导师团队。

2.6 充分利用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各学科交叉融合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建立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产学研合作教学实践平台,建设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高级领导机构,对“双创”社会实践平台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和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对校企之间,校际之间战略层次合作的引导,在各地方高校之间形成网络合作、资源共享和分享模式。首先,依托学校实践教学公共资源、专业学科建设“双创”实验平台,构建校内专业“双创”实践教学基地;其次,利用当地企业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整合校企资源,建设校外“双创”教育基地,如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宜昌产业园生物医药企业共建生物学产学研“双创”孵化基地和实验工作室;其三,在“互联网+”下背景下,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对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的“双创”社会实践平台进行战略层次深度合作的引导和设计;其四,地方高校抓实抓细“双创”指导工作,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组织策划大学生学术科技“双创”活动,激活学生发明创造的科学热情,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培养全校有志青年的创业意识,并力求将“双创”团队成员培养成集创新、策划、实践等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2.7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双创”竞赛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双创”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等全国以及省级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双创”热情,释放出“青年+双创”的无穷力量。以赛促学,培养双创新锐力量;以赛促教,推动双创教育改革再深化;以赛促创,为双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双创”大赛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在“双创”中增长智慧才干,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双创”活力。“双创”教育培养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三生”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各级大赛,近三年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近50 项,省级奖项近50 项。

2.8 整合社会资源共建社会服务网络,完善大学生“双创”政策保障体系

“互联网+”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共建社会服务网络,从政府政策保障制度与高校自身激励政策两方面制定完善“双创”政策体系,深入研究地方高校自身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应建立的配套激励政策与保障制度,发挥出高校自身在“双创”教育培训和指导方面的政策保障优势,为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服务、资金服务、人力服务、物质服务、信息服务等。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给予大学生“双创”公司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和贴息等扶持政策,如湖北省对毕业学年起5年内在鄂创业高校毕业生,企业运营1年以上、带动就业3 人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在校及毕业5年内大学生在我省自主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正常运营6个月以上的,经申报评审,按规定给予相应资金扶持;其次,相关“双创”基地、“双创工作室”和孵化基地场租、水电费减免,激励大学生在当地开展“双创”活动;其三,学校给予创业大学生“弹性学籍”,可以3- 8年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解除创业学生的文凭后顾之忧;其四,还将从开展创业培训、实施创业扶持项目及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等方面,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其五,同时地方高校成立大学生“双创”指导中心进行帮扶和指导,如三峡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双创”指导中心进行全链条的帮扶和全程指导。

猜你喜欢
双创互联网+大学生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