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死亡诗社》引发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精神困境突围路径的思考

2021-01-27 12:28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321100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基廷尼尔诗性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321100)

故事讲述了基廷老师带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诗学思想来到母校,希望打破原有沉闷气氛,帮助孩子们找到本心。但因为他开放的教学理念与校方的要求以及家长们的期望背道而驰,最终被校方辞退,离开了学校。在这期间,学生们原本僵化的思维虽渐渐改变,但本真自我与他人期待的碰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都交织成矛盾与困境,紧紧地将他们束缚,于是其中最富有思想的尼尔便成为了这种矛盾的牺牲品。

一、环境禁锢下的“本真自我表达”困境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究其一生,都在为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努力,人的自我本真的探索,始于婴儿,终于死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禁锢。也就是说,人从出生开始,人的自我束缚就在不断形成,一直到进入语言环境与社会环境后,本真自我的束缚则日渐明显。

《死亡诗社》影片开始,便凸显出沉闷的气氛,开学典礼,学生鼓吹唢呐,举着校旗,如图流水线产品,走进礼堂。一位教师代表,洋洋得意的为学生们开启“知识之光”(The Light of Knowledge),蜡烛上闪烁着明亮的火焰。肃穆而诡异。校长唾沫横飞,讲述着威尔顿学院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并向学生传递出本校的四大信念:纪律、传统、卓越、荣誉。但是,令人觉得讽刺的是,学生们关上门后却把这些当作一个笑料看待。典礼结束后,校长激动地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陶德说:“令兄乃本校最为杰出的校友,你压力巨大。”在被问到为什么要来这所极度严苛学校上学时,陶德也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哥哥就是在这里上的。”可见他是将考上名校的哥哥当成自己的榜样,背负着父母“家里第二个考上名校的儿子”的期望来求学的。对于尼尔,校长也表达了同样的期望,而尼尔的父亲也强调了学有所成对他们一家子的重要性,他特地告诫尼尔,认为他的社团活动太多了,而在尼尔产生了抵触情绪并极力反抗时,父亲正色地说道:“你实现了我长久的梦想,而我却从来没有这种机会。”

当学生们面对父母不容置喙的殷切期望时,表现出的是对本真自我的压抑。陶德是不安而焦虑的,他一直闷着头,目光躲闪,当父母迈着轻松的脚步离开校园的时候,陶德却忍不住放声大哭,但是,他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没有说出自己的不情愿,这进一步地突显出他软弱的性格特点。尼尔则与陶德不同,面对校长的期望,他笑着点头,面对父亲的强势,他默默服从。可他最终流下的是不甘的眼泪,表明他的内心实际上已经极度冲突,但在这样的绝对权威面前,他只好学会隐藏自己,默默地戴上一副假面具。而本真自我与他人期待的矛盾最终带来了心灵上的崩溃,过度的压抑使他极力地想找一个宣泄口。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情结是个体潜意识中最主要的内容,其决定着个体的行为与思考。笔者认为尼尔就属于心有“情结”之人,这种情结,不是源于威尔顿学院的环境,而是与其幼年时所经历的创伤意向与记忆密切相关,学院压抑的环境,只是激发这种情结的客观因素之一。情结具有自主性,且带有一定的能力,当处于某种特殊情境当中时,情结可以削弱自我力量,吞噬本原意识,从而主导人格。一般来说,当处于隐藏意识中的情结能力被不断积聚,达到一定阙值,就会迸发出足够的侵蚀自我的力量。在“乖孩子”和“叛逆者”的两种人格中,尼尔在经历一系列的压抑后最终丢掉了标签,让个人潜意识里的灰色力量爆发,成为了“叛逆者”,这也就不难解释他为何对死亡诗社的重建如此积极,并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了。

二、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的突围

(一)基于诗性教育的引导

相对于威尔顿学院枯燥无味、考核严苛的拉丁文、化学、几何这几项科目,基廷老师的诗学课似乎是一缕春风,唤起了学生们对生命存在的渴望。他似乎是美和真的化身,将自己的思想、境界、言行融入到诗性当中,不断挑战和跨越规则,给人以浪漫和温馨。在等级森严,气氛肃穆的威尔顿学院中,他首次步入教室,便吹着口哨,摇头晃脑,引来学生差异的目光。他让学生大声吟诵罗伯特·赫里克的《给少女的劝告》,为的是让他们了解到时光短暂,需要“卡匹迪恩”(Size the Day),颇有些昼短夜长,何不秉烛游的意味。在第一课上,基廷老师就让学生撕下了书中中规中矩的导论,他说诗是要用来感受的,不是像“排水管”一样排列就好了;他还让学生站到讲桌上,从不同的高度,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他让学生们称他是伟大的船长而不是老师。“船长”的寓意非同一般,出自惠特曼为林肯总统所写的一首诗——《哦,船长,我的船长》,而林肯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废除奴隶制,带领美国走向自由世界的总统,可见基廷老师希望自己能带着孩子们驶向自由,完成人生的意义。他如此对学生谈论:“虽然医学、金融、法律、工程建设等都是从事高尚事业的基础,但是,美、诗、爱、浪漫才是生活最根本的目的。”此刻学生们都围在他的身边,静静地听着……在放大的特写镜头里,基廷老师仍然带着他标志性的微笑,但眼里分明有泪,这时镜头又切到了几个年轻主人公的脸上,从目露震惊、沉思,到与老师相视时的会心一笑,足见浪漫主义的诗性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基廷老师引导陶德写诗的一个情节片段。陶德本就内向胆怯,他曾经尝试着作诗,但终究怕被众人嘲笑,于是基廷老师让他到台上来,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出自《草叶集》的一句诗:“我站在世界的屋脊上,愤怒地咆哮”,引导他像个男子汉一样地大吼出来,随后让他闭上眼睛、捂住他的耳朵,使其呈现出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于是电影的镜头开始伴随着窗户外亮眼的白昼急速地旋转,而中心点始终保持在师生二人身上。陶德随着基廷老师急速的提问回答出“牙齿流着汗的疯子、在窗外看着我”等等语无伦次的话语,最终画面停止旋转,尘埃落定,一切都戛然而止。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陶德痛苦而激动的关于真理的吟诵。他成功冲破了世俗加锁的束缚,即兴吟出了让所有人都震惊的诗句,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是位诗人,浪漫的诗歌将从灵魂深处喷薄而出。正如英国拉斐尔前派诗人但丁·罗塞蒂所述:艺术是每个人最本真的状态,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伟大的艺术家。

基廷老师浪漫主义的诗性教育,是想要学生们摆脱传统与成规的束缚,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之美。可当这样一种诗意的浪漫与现实中学校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时就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冲突,终于,尼尔的自杀就像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基廷老师最终引起了众怒,被学校辞退,离开了课堂。

(二)基于实践的突围

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当代教育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沉溺于“忙碌的现实”而“太鹜驰于外界”。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和学者,开始探究素质教育,其主旨就是让人去追逐、掌握、认识整个外部世界,适应社会环境。学会定位自己的人生,获得独立和自由,明确“为何而生”。影片中,尼尔的父亲是这种教育观的绝对反对者,他不顾孩子的爱好与渴望,只希望尼尔能上到名校,将来当一名令人崇敬的医生,而尼尔在强大的阻力面前还是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出演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仲夏夜之梦》。

在演出的过程中,尼尔在幕后意外地看到了父亲,阴郁的眼神已经表明了他所有的想法。于是尼尔沉默了,他上台后借精灵浦克的台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恳求着父亲的原谅。但他被众人簇拥欢呼时面无一丝喜色,因为他知道出演这台戏剧已经是父亲对他最后的容忍,并且再也不可能有第二次了。这场美轮美奂的《仲夏夜之梦》代表了尼尔最后的浪漫与激情,他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但随着父亲强制的禁闭,这样美好的意义随之远去,在争论无果后,他放弃了一切,选择在当晚自杀。

正如梭罗所言:“大多数人都平静而绝望地活着”,或许已经找到了自己人生意义的尼尔并不想成为那个“大多数”,在世上浑浑噩噩地生存。在一个夜幕低垂的深夜,他戴上演出中精灵浦克的草帽(自由的象征),袒露着胸膛去拥抱窗户外的世界。电影的配乐像一阵低沉的呼号,尼尔就这样作出了与世界的告别。此刻,镜头拉近,他的瞳孔里倒映着浓重的夜色,在这之前的多少个夜晚里,他和伙伴们离开学校,在深蓝色的树林中穿梭。画面持续了一分多钟,暗示着个体生命在此时全部蜕去了身份、面貌以及被寄予的期待,只剩下充满活力的生命和自由的灵魂。

笔者认为尼尔的过激反应不仅仅是因为上文提及的“情结”,还有自由与强制造成的巨大的不平衡落差。一个人突然会思考了,他思考起了世间万物所有一切,便如同芦苇有了思想,一下子坠入了思维的真空。但他拥有了自我意识却失掉了所有依持,犹如整个世界从零突然爆发在自己眼前,可无奈自身却是如此脆弱。尼尔在基廷老师的诗性教育下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思想,却又不能抵抗现实世界的权威,因此陷入了一种深渊般的精神困境,与他最爱的莎翁戏剧《仲夏夜之梦》不同,他的人生最终匆匆地以悲剧收场。

三、结语

电影《死亡诗社》重点描述的对象仅仅是英国高中的一群少年,可笔者认为在主人公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及其精神困境却具有普遍性。在当代社会,青少年问题层出不穷。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独有的本真自我因他人的期待而湮灭,一腔热血与激情被社会现实所压抑,从而陷入迷茫、恐惧、忐忑等精神困境中。

那么,这一问题当如何解决呢?《死亡诗社》中并未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倒是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陶德一反原先懦弱的性格,不顾一切地站到课桌上,对基廷老师大声地喊出:“船长,我的船长!”其他人也纷纷站起,将影片推向高潮。可见基廷老师的诗性教育以及对学生们自我人格的引导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成功的。无论现实如何,他们的灵魂已然被深深地触动,在踏上之后漫长的人生旅途时至少会相信世上还存在着“诗与远方”。

尽管《死亡诗社》上映至今已有二十年,但其内涵却历久弥新。对于我国教育界近年来所热议的素质教育问题,影片在提出青少年精神困境的重大命题的同时,也不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注脚和积极的参考。

猜你喜欢
基廷尼尔诗性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一个小奖品
常州“抒情滑稽戏”的江南诗性文化特色及其发展
尼尔丝历险记
寻找自己的声音
寻找自己的声音
浮世绘
英背包客奇迹生还遭质疑
基廷称中国军力远超“国防白皮书”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