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伦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1-27 11:15:4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10055
大众文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伦理观共融伦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55)

一、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伦理观的内涵将呈现新的特点

1.新时代我国劳动伦理观将更加多元。新时代首先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一判断和论述,明确了新时代仍然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定决心。由此决定的我国的劳动伦理观必须是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伦理观为主导,劳动伦理观将继续呈现一个服务和谐的多元化发展。这是因为,伴随着互联网+及各种新经济形态和新经济组织的出现,过去对劳动伦理观养成具有话语权政府、工会和企业传统的“三方”,必然吸纳声音越来越大的社会组织作为“第四方”并在劳动伦理观养成中发挥自身的应有作用。

2.我国劳动伦理观背景下将对撞不断。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能够引导新时代劳动伦理观的良性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共融劳动伦理观的建立;另一方面,由去过剩产能导致的部分企业职工的离职和转岗等负面因素,将会让劳动伦理观出现偏离,使共融劳动伦理观的养成产生歧路。

3.新时代我国劳动伦理观的修正将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去杂归正。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将促使劳动伦理观的共融理念深入人心。劳动和资本的天然对立,决定了新时代协调企业劳动伦理观的任务而更加复杂艰巨。同时,新时代随着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会更加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必然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就要求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权力边界,减少对劳动伦理的影响,注重通过完善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协调劳动伦理观四个主导方面认识的统一和平衡,引导新时代劳动伦理观发展的正确方向,内涵的丰富。

二、当代青年构建新时代劳动观伦理观的意义

劳动作为创造的主体,不光创造了人,也随之而产生了一系列道德伦理关系。当代青年作为新生代劳动主力,更应该从思考伦理道德的基点-劳动伦理出发去建立自己的劳动价值观。当今社会的劳动已经不再是广义上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之分了,劳动形式趋于多元化也就意味着劳动价值、劳动主体、劳动关系呈现着多样性。当劳动教育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时候,劳动伦理观的构建对于当代青年有着更重大的意义。当代青年对于自己的劳动伦理观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尊重。尊重劳资双方、尊重产权。更应该形成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良好社会风气。更应该摒弃利己、享乐轻视劳动意义的错误劳动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有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的前提下,构建共融的劳动伦理观也是必不可少。明确共融劳动伦理观的概念内涵,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共融劳动伦理观的重要前提,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劳动伦理观本质认识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总的来说,劳动伦理观体现了劳资地位的不平等和权利义务的不平衡。对峙与冲突已成为传统意义上对劳动伦理概念本质的基本理解。同时,以人为本的劳动力精神日益突出,劳动力已被公认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不管是从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中人权保护的必要性出发,应确立新时代劳动伦理观的本质,还是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不断走向对话与合作的角度,共同应对各种不确定的社会风险来看,国家之理性便可以看做是新时代劳动伦理观的本质。进一步来讲,我国劳动伦理观的本质应该由传统的冲突与对抗,转变为尊重产权、重规则、守诚信、重合作、求共赢的根本转变,这也是新时代共融劳动伦理观中概念内涵的体现。

三、当代青年劳动伦理观的构建路径探索

劳动道德观是整个社会伦理的主体,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既关系到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笔者认为,当代青年在新时代能正视自身与社会三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劳动观教育引导才能构建出正确的劳动伦理观。

1.推进“大三方”劳动伦理观协调三方机制建设,劳动伦理观共融应该从源头上做保障

“三方机制”作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劳动伦理观协调的基本原则,在稳定和促进共融劳动伦理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体化建设上:一方面,现有的三方机制,政府以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为代表,在涉及到各种劳动者的利益时,没有决策权,表现力不强;由于体制和性质的限制,工会的代表性不足;另一方面,企业无论是工商联还是企业联合会,都是自上而下发起成立,代表性不足;企业一方无论是工商联还是企业联合会,都是自上而下发起成立的,代表性不够。另一方面,三方组织基层的建设并不完善,存在代表缺位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组织网络、增强各方代表性、充分发挥各方作用等途径,推动建立各级政府、工会、企业组织三方协调机制。关于真正保障和谐劳动伦理的三方会议在涉及劳动者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进一步加强劳动观的价值引领

正确的劳动伦理观的构建更应该注重老师对于当代青年的引导教育。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主体,在高校的学习中应该潜移默化的建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老师作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应该首先在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对于自身的价值观构建也应该与时俱进,真学、真懂、真信。

从人类发展史的维度中告诉学生何为劳动光荣,从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辛勤劳动方能改善生活。使“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成为学生建立劳动价值观的信条。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诚实劳动,诚实劳动作为一种崇高的表现应成为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品质。总想着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等违背诚实劳动信念的都是不应该被青少年采纳的不良行为。诚实劳动要求当代青年实事求是,诚实的运用自己的体力与脑力在工作劳动中勤恳付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及早日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目标踏出每一步。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关键词之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教育当代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勇于运用学校以及社会上所学的科学知识不断创新,勇于开拓新的领域以及作出新的贡献。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强国,当代青年更应该清楚肩上的使命与责任。让“中国智造”彻底成为中国的标签。开放性创新思维的养成更应该是当代青年所需要的。

3.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更注重劳动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以及教材设置中。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劳动教育思想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相互交融。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重点为学生剖析劳动对人类的重要性;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对学生深层解读劳动法的伦理意义,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劳动伦理观。

其次,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的教学更应该互通,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所能带来的巨大改变。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领悟正确的劳动观以及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各大,媒体为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典型示范也不失为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手法。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劳动育人也应如此。”劳动楷模的作用在当代青年构建劳动伦理观的过程中的榜样力量亦是不可小觑的。

猜你喜欢
伦理观共融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奋斗(2021年19期)2021-12-07 09:07:24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共融机器人
音乐与城市共融
商周刊(2017年16期)2017-10-10 01:32:46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文言文教学——让“文”与“言”共融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